醫學界振奮!西南交通大學首次揭示:肉蓯蓉中的活性成分PG,通過調節免疫反應和靶向關鍵基因顯著降低哮喘小鼠的炎癥反應!
近期,一項究通過多學科方法,包括轉錄組學、質譜分析、加權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WGCNA)以及動物和細胞實驗驗證,探索了肉蓯蓉在哮喘治療中的潛力及其作用機制。
MedSci原創 - 哮喘,肉蓯蓉 - 2025-07-25
Gut:IgG4在免疫調控中的“雙面性”——從發病機制到臨床治療新前沿
本綜述全面闡釋了IgG4抗體的雙重功能在免疫穩態維持與疾病發生中的獨特作用,揭示了其在不同病理背景下可能截然不同的免疫調節效果。
MedSci原創 - 免疫調控,IgG4抗體 - 2025-07-25
5分鐘就能“斬首”人類精子,這種藏在貓砂中的寄生蟲可能已感染全球一半人口
近日,一項發表于《歐洲生化聯合會會刊》的新研究引起了醫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眾所周知,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感染在人群中的普及率相當高,全球感染率估計在30%至50%,甚至在部分
MedSci原創 - 弓形蟲,弓形蟲感染 - 2025-07-22
述評|王憲波:中西醫結合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全病程管理中的特色和優勢
本文將系統闡述中西醫協同在ACLF不同病程階段的整合干預策略,為構建ACLF多學科協作診療體系提供新的思路。
臨床肝膽病雜志 - 中西醫結合,慢加急性肝衰竭 - 2025-07-16
BMC Pediatrics:黎巴嫩兒童和青少年急性腸胃炎后感染性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與亞型特點
一項黎巴嫩前瞻性研究首次披露中東地區兒童與青少年群體中PI-IBS的臨床流行病學特征及其與不同感染病原體引發的急性腸胃炎嚴重程度的關聯。
MedSci原創 - 急性腸胃炎,感染性腸易激綜合征 - 2025-07-12
女性偏愛“大叔”還是“小鮮肉”?多項研究:無論男女,普遍對較年輕的約會對象更有興趣;且壽命更長,免疫功能更強大
還是不能“以貌以年齡取人”
MedSci原創 - 天然免疫,金黃色葡萄球菌,自然殺傷細胞 - 2025-07-07
Nature Commun:復旦大學陳海泉等團隊研究發現促炎MC通過NLRP3-IL-18軸激活MAIT細胞抗腫瘤功能
研究揭示了MC組成的復雜性并確定了9種不同的狀態,包括促炎、趨化性和抗原呈遞。
iNature - 肺腺癌,肥大細胞 - 2025-07-07
微生物與玫瑰痤瘡
玫瑰痤瘡病因復雜,與皮膚和腸道微生物相關。皮膚微生物如毛囊蠕形螨、表皮葡萄球菌等可引發炎癥,腸道微生物中幽門螺桿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也可能參與發病,針對微生物治療或成新方向
海龍話皮 - 玫瑰痤瘡,皮膚微生物 - 2025-07-04
【衡道丨病例】膀胱高分化鱗狀細胞癌如何診斷?
今天就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杜琳琳老師為大家分享膀胱高分化鱗狀細胞癌的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要點。
衡道病理 - 膀胱鱗狀細胞癌,肌層浸潤 - 2025-07-03
別以為手足口病只是小病!這個信號出現太遲了...
4 個月男嬰患手足口病(重型)并多形性紅斑,經丙種球蛋白、甲潑尼龍等治療后痊愈,提示腸道病毒感染可誘發變態反應。
感染前沿 - 手足口病,多形性紅斑 - 2025-06-30
對話大咖 | 賈瑞諾教授分享食管癌預防與診療的創新成果
【醫悅匯】對話大咖欄目有幸邀請到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賈瑞諾教授,深入探討食管癌的發病與診療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
醫悅匯 - 食管癌 - 2025-06-29
Cell:大腦的“油門”為腫瘤而踩?揭秘神經元與致命膠質瘤的“邪惡共生”
這項研究精準地鎖定了一類特殊的神經元——膽堿能神經元 (cholinergic neuron),并發現它們與DMG之間存在著一種令人不安的、相互促進的“邪惡共生”關系。
生物探索 - 膠質瘤 - 2025-06-24
BMJ:海南醫科大學楊國靜發布基于真實世界數據與GBD 2021估算的中國被忽視熱帶病負擔差異研究(2004-2020年)
GBD模型未能充分反映中國特有的疾病流行特點及有效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導致模型在應用于中國情境時存在局限。
MedSci原創 - 熱帶病 - 2025-06-21
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5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