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复旦大学陈海泉等团队研究发现促炎MC通过NLRP3-IL-18轴激活MAIT细胞抗肿瘤功能

2025-07-07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研究揭示了MC组成的复杂性并确定了9种不同的状态,包括促炎、趋化性和抗原呈递。

肥大细胞(MC)在免疫反应和炎症的调节中起关键哨兵的作用,但它们在肺腺癌(LUAD)中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忽视。

2025年7月2日,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陈海泉、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张晓明、复旦大学张扬、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曹志伟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Mast cells boost anti-tumor potency of MAIT cells via inflammasome-dependent secretion of IL-18”的研究论文。为了解码它们的异质性,研究对LUAD浸润的MC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

研究揭示了MC组成的复杂性并确定了9种不同的状态,包括促炎、趋化性和抗原呈递。以IL-18高表达为特征的促炎性MC亚群与LUAD患者预后改善有关。这种促炎特性受MC内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调节,导致GSDMD孔的形成和连续的焦亡。此外,这些MCs通过细胞因子激活机制上调NKG2D和IFN-γ,增强MAIT细胞先天样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揭示了MC的未被重视的状态,并描述了LUAD中MAIT细胞的炎性小体依赖性、MC介导的调节。这些发现对MCs和MAIT细胞的功能库和机制设备的理解多样化,并提出了癌症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

图片

肥大细胞(MC)作为进化上保守的古老先天免疫细胞,因其在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而闻名。专门的前哨身份和有效的免疫调节特性引发了人们对MC在肿瘤背景下重要性的认识,超越了它们在过敏和寄生虫感染中的传统作用。观察到MC在癌症中稳健浸润,突出了它们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参与。MC的特殊优势在于高含量的细胞质电子密集分泌颗粒,其中包含大量预先形成的炎症介质、肽、蛋白酶、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与MC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此外,MC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免疫细胞、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加深了对MC复杂功能的理解。鉴于其多功能性、独特的分化和局部发生的成熟轨迹,以及靠近血管和周围神经的位置,MC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治疗干预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靶点。

炎性小体是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哨兵,形成由胞质传感器蛋白、衔接蛋白、含有CARD(ASC)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和下游效应蛋白pro-caspase-1组成的超分子复合物。炎性小体的组装触发caspase-1的激活,导致促炎性IL-1β和IL-18的成熟和分泌,进而驱动炎症和焦亡,这是一种炎症性细胞死亡。大多数关于炎性小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某些T细胞亚群上。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各种非肿瘤情况下, MCs可以通过NLRP3炎症小体激活释放大量的IL-1β。然而,尽管炎症小体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炎症小体在肿瘤微环境中与MC活化的关系。

在这项研究中,基于大型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队列研究了肺腺癌(LUAD)中MCs的浸润模式和功能。研究发现MCs表现出复杂多样的转录异质性,具有9种不同的细胞状态。特别是,促炎MCs通过炎性小体依赖性分泌IL-18参与调节MAIT细胞先天样抗肿瘤作用。研究揭示了MCs的新机制以及MCs分泌细胞因子的非常规模式。研究结果还揭示了MCs和MAIT细胞之间的串扰在建立抗肿瘤LUAD微环境中的潜在作用,并表明靶向MCs-MAIT细胞轴可能提供潜在的治疗机会。

图片

图1 MC增强MAIT细胞的先天样细胞毒性(摘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参考消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324-w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2310, encodeId=1a4b22e23108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11e823029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肺腺癌#</a> <a href='/topic/show?id=1328818845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肥大细胞#</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1884, encryptionId=13288188450, topicName=肥大细胞), TopicDto(id=82302, encryptionId=211e823029d, topicName=肺腺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l 06 23:18:22 CST 2025, time=2025-07-0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06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问诊分析:这样的肺多原发癌如何决策比较好?这关系到后续治疗能否合理实施

6 岁女性确诊双肺多原发肺癌(右肺上叶、左肺上叶浸润性腺癌,左肺下叶疑为浸润性腺癌),经手术及化疗后,左肺下叶病灶实性成分变化,需综合评估后考虑靶向治疗联合局部干预。

Biomaterials:广西医科大学阳洁等团队合作研究制备双靶向双金属纳米酶协同近红外光增强肺腺癌治疗效果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双靶向双金属纳米酶,由纳米级锰铁氧体组成,用多巴胺和甲基丙烯酸酐封装后修饰透明质酸,随后用整合素受体靶向肽修饰用于LUAD靶向治疗。

肺腺癌脑转移患者检出KRAS G12C突变却未能获益索托雷塞,或与p53/BRCA2共突变有关

基因检测显示,在启动索托雷塞治疗时,本例肺癌患者的癌细胞中存在多个驱动基因(p53、BRCA2和KRAS)突变。

同济大学陈昶/刘海鹏/沙巍/武春燕团队《自然·通讯》:多组学分析揭示亚实性结节型肺癌发生与进展机制

同济大学团队在《自然・通讯》发文,对 66 例 SSNs 肺腺癌多组学分析,发现胆固醇代谢异常促 AIS 发生,内质网应激是进展关键标志,为肺癌早检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真实世界:表现为亚实性结节的早期肺腺癌分子特征,KRAS突变最常见且与更高复发风险相关

本研究呈现了真实世界欧洲队列中亚实性肺腺癌的分子特征。KRAS突变最为常见,且与吸烟史、较高的CTR和更快的肿瘤生长相关。相反,常见的EGFR突变比预期的更为罕见,且与吸烟史和影像学特征无关。

肺腺癌向肉瘤样癌转化是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EGFR突变患者最常见,免疫联合化疗潜在获益

在本研究中,我研究者对接受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EGFR-TKIs治疗后病情进展的晚期EGFR突变LUAD患者的肿瘤重复活检样本进行了深入的基因和组织学分析。

问诊分析:确诊肺癌先拒绝开刀,选择化疗。过了半年多,现在又想开了,还可以吗?

56 岁女性肺腺癌患者,起初拒绝手术,经靶向联合化疗后,咨询能否手术。分析影像认为大概率是右下肺早期肺癌未伴转移,建议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可能治愈,还能明确病理,利于后续治疗。

European Radiology:如何预测IA期肺腺癌的淋巴血管侵袭?

非侵入性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诊断肺癌最广泛使用的成像方式,因此可能有助于在术前预测脉管侵犯。

Sci Adv:陈昶/赵德平/吴俊琪/唐昊合作研究发现METTL3-NFE2L3轴在肺腺癌中介导肿瘤干细胞特性和疾病进展

该研究发现,OV6+肿瘤细胞具有干细胞样特性,在主要病理反应不佳的患者中显著富集,与联合治疗的抵抗性密切相关。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实体成分与肿瘤总大小的肺腺癌临床分期的比较验证

目前已明确,基于实性成分的临床 T 分类不仅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而且具有合理性,因为有证据表明实性成分的预后价值更高,其与病理浸润成分的相关性比总肿瘤大小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