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匯總臨床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的量效關系
精神分裂癥藥物治療中,臨床指南推薦目標劑量為最低有效劑量(MED)的 1-3 倍。研究顯示抗精神病藥劑量 - 療效曲線分三類,高劑量可能增療效但副作用風險上升,需平衡療效與安全性。
國際指南更新:精神分裂癥治療應如何進行不同癥狀的精準管理?
《INTEGRATE 指南》歷經 20 個月制定,整合多維度證據,構建全病程標準化治療框架,涵蓋首發干預、耐藥處理、劑量管理等,強調代謝精準管理,每 5 年更新,推動精神分裂癥治療均質化與精準化。
Transl Psychiatry:通過流形學習和網絡分析揭示精神分裂癥與雙相I型障礙的差異性精神病癥狀
精神分裂癥以陰性癥狀(如意志缺乏)為核心,其癥狀網絡連接較弱;雙相I型障礙則分為兩個簇群,陽性癥狀(如偏執妄想)在網絡中占據中心位置且連接更強。意志缺乏與精神分裂癥的不良臨床結局顯著相關。
Schizophrenia Bulletin:被忽視群體!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流行率及經濟負擔的全國性研究
美國精神分裂癥患者中18.9%存在陰性癥狀,主要表現為動機缺乏和情感淡漠。這些患者的醫療資源利用顯著增加,包括更高的門診和住院需求,年均醫療費用比無陰性癥狀患者高出20%。
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癥高風險人群的 “數字畫像”
通過整合多模態數據,研究不僅深化了對CHR癥狀的理解,還為個性化醫療和預防性治療奠定了基礎。
Schizophrenia Bulletin:益生元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改善精神分裂癥模型小鼠的認知與胃腸功能
FOS/GOS益生元組合顯著增加mGlu5 KO小鼠腸道內雙歧桿菌和阿克曼菌豐度,改善菌群代謝功能,尤其對雄性小鼠的認知缺陷和胃腸功能具有顯著改善作用,但雌性效果較弱。
解讀:布南色林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中國專家建議
本文在系統梳理最新證據,尤其是中國人群數據的基礎上,整合臨床專家用藥經驗對第一版布南色林臨床應用中日專家建議進行了更新,形成最新的中國專家建議。
首發精分后藥物減量的復發風險:與D2 受體親和力有關,與速度無關
近期一項發表于World Psychiatry的研究深入探究了首次精神病發作緩解后,抗精神病藥物減量過程中復發風險與藥物減量速度、D2受體親和力之間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World Psychiatry:特定劑量抗精神病藥聯合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基于兩國隊列的薈萃分析
中等劑量阿立哌唑(9至<16.5毫克/天)聯合高劑量氯氮平(≥330毫克/天)可顯著降低精神病性發作住院風險32%(aHR=0.68,p<0.0001),而高劑量聯合治療增加風險。復合住院風險分析中,
常見抗精神病藥引起體重增加的風險及治療對策
中國超 640 萬精神分裂癥患者,常用抗精分藥易致體重增加,增加代謝疾病風險且影響治療依從性。其機制與神經遞質受體作用相關,治療策略包括換藥、聯用二甲雙胍或 GLP-1 激動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