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zophrenia:神经调控技术改善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
2025-06-17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rTMS和ECT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与心理理论能力,而tES效果有限。高频rTMS靶向左侧DLPFC的疗效显著,联合家庭干预效果更优;ECT对厌恶表情识别有特异性提升。
社会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障碍,其影响甚至超过神经认知缺陷。社会认知涵盖情绪识别、社会知觉、心理理论和归因风格等多个维度,涉及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颞上沟等脑区的协同活动。尽管社会认知对患者的社会功能至关重要,但针对这一领域的有效治疗手段仍显不足。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因其能够非侵入性地调节特定脑区活动而受到关注,但其在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障碍中的应用效果尚缺乏系统评估。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探讨了电休克疗法(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电刺激(tES)等神经调控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研究团队遵循PRISMA指南,检索了1995年至2025年间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献,最终纳入13项研究,包括1项ECT研究、4项rTMS研究和8项tES研究,共涉及695名患者。这些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或开放标签设计,评估了神经调控技术对社会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情绪识别、心理理论等任务的评分变化。结果显示,ECT在改善患者对厌恶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性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而rTMS针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高频刺激(如10 Hz)能够提升情绪识别和心理理论能力,其中一项研究还发现联合家庭干预可进一步增强疗效。相比之下,tES的效果较为有限,仅有两项研究报道了阳极刺激对情绪识别或心理理论的改善作用,且刺激靶点(如左侧颞上沟)和参数(如电流强度1.5–2 mA、单次或多次疗程)的差异可能导致结果不一致。
进一步分析表明,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前额叶-顶叶网络的功能连接有关。例如,rTMS通过高频刺激诱导突触可塑性变化,而tDCS则通过阳极刺激增强目标脑区的兴奋性。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社会认知关键脑区(如右侧颞顶联合区或颞上沟)的刺激可能更具特异性,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前额叶,靶点选择的异质性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认知改善与阴性症状减轻及功能评分提升相关,提示神经调控可能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图1:文献筛选流程图
尽管神经调控技术展现出一定的潜力,但当前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小、刺激参数不统一和评估工具多样等局限性。例如,tES研究中仅少数采用加速协议(如每日多次刺激),而rTMS的疗程和强度差异也可能掩盖潜在疗效。此外,缺乏对病程、药物负荷等混杂因素的严格控制,以及缺乏长期随访数据,均需在未来研究中加以完善。总体而言,神经调控技术为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rTMS和ECT的积极结果值得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优化刺激靶点与参数,结合功能影像学标记物开发个体化方案,并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明确其临床转化价值。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精神分裂症# #经颅磁刺激# #电休克疗法# #社会认知# #经颅电刺激#
2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