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zophrenia:神经调控技术改善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

2025-06-17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rTMS和ECT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与心理理论能力,而tES效果有限。高频rTMS靶向左侧DLPFC的疗效显著,联合家庭干预效果更优;ECT对厌恶表情识别有特异性提升。

社会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障碍,其影响甚至超过神经认知缺陷。社会认知涵盖情绪识别、社会知觉、心理理论和归因风格等多个维度,涉及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颞上沟等脑区的协同活动。尽管社会认知对患者的社会功能至关重要,但针对这一领域的有效治疗手段仍显不足。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因其能够非侵入性地调节特定脑区活动而受到关注,但其在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障碍中的应用效果尚缺乏系统评估。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探讨了电休克疗法(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电刺激(tES)等神经调控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研究团队遵循PRISMA指南,检索了1995年至2025年间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献,最终纳入13项研究,包括1项ECT研究、4项rTMS研究和8项tES研究,共涉及695名患者。这些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或开放标签设计,评估了神经调控技术对社会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情绪识别、心理理论等任务的评分变化。结果显示,ECT在改善患者对厌恶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性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而rTMS针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高频刺激(如10 Hz)能够提升情绪识别和心理理论能力,其中一项研究还发现联合家庭干预可进一步增强疗效。相比之下,tES的效果较为有限,仅有两项研究报道了阳极刺激对情绪识别或心理理论的改善作用,且刺激靶点(如左侧颞上沟)和参数(如电流强度1.5–2 mA、单次或多次疗程)的差异可能导致结果不一致。

进一步分析表明,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前额叶-顶叶网络的功能连接有关。例如,rTMS通过高频刺激诱导突触可塑性变化,而tDCS则通过阳极刺激增强目标脑区的兴奋性。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社会认知关键脑区(如右侧颞顶联合区或颞上沟)的刺激可能更具特异性,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前额叶,靶点选择的异质性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认知改善与阴性症状减轻及功能评分提升相关,提示神经调控可能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图1:文献筛选流程图

尽管神经调控技术展现出一定的潜力,但当前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小、刺激参数不统一和评估工具多样等局限性。例如,tES研究中仅少数采用加速协议(如每日多次刺激),而rTMS的疗程和强度差异也可能掩盖潜在疗效。此外,缺乏对病程、药物负荷等混杂因素的严格控制,以及缺乏长期随访数据,均需在未来研究中加以完善。总体而言,神经调控技术为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rTMS和ECT的积极结果值得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优化刺激靶点与参数,结合功能影像学标记物开发个体化方案,并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明确其临床转化价值。

原始出处:

Neves, M.M., Ventura, F. & Madeira, N. Neuromod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Schizophrenia 11, 87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37-025-00629-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9713, encodeId=b38b2269e137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9bfe64947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精神分裂症#</a> <a href='/topic/show?id=caffe84982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经颅磁刺激#</a> <a href='/topic/show?id=78ad69989a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电休克疗法#</a> <a href='/topic/show?id=e2a91260436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社会认知#</a> <a href='/topic/show?id=eb2111e514b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经颅电刺激#</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9989, encryptionId=78ad69989ad, topicName=电休克疗法), TopicDto(id=126043, encryptionId=e2a912604362, topicName=社会认知), TopicDto(id=76494, encryptionId=c9bfe649471, topicName=精神分裂症), TopicDto(id=117514, encryptionId=eb2111e514b1, topicName=经颅电刺激), TopicDto(id=78498, encryptionId=caffe84982e, topicName=经颅磁刺激)],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n 17 09:47:41 CST 2025, time=2025-06-1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首发精分后药物减量的复发风险:与D2 受体亲和力有关,与速度无关

近期一项发表于World Psychiatry的研究深入探究了首次精神病发作缓解后,抗精神病药物减量过程中复发风险与药物减量速度、D2受体亲和力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Schizophrenia Bulletin:益生元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的认知与胃肠功能

FOS/GOS益生元组合显著增加mGlu5 KO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阿克曼菌丰度,改善菌群代谢功能,尤其对雄性小鼠的认知缺陷和胃肠功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但雌性效果较弱。

Schizophrenia Bulletin:被忽视群体!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流行率及经济负担的全国性研究

美国精神分裂症患者中18.9%存在阴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动机缺乏和情感淡漠。这些患者的医疗资源利用显著增加,包括更高的门诊和住院需求,年均医疗费用比无阴性症状患者高出20%。

World Psychiatry:特定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基于两国队列的荟萃分析

中等剂量阿立哌唑(9至<16.5毫克/天)联合高剂量氯氮平(≥330毫克/天)可显著降低精神病性发作住院风险32%(aHR=0.68,p<0.0001),而高剂量联合治疗增加风险。复合住院风险分析中,

方案与建议|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中国专家共识(2025)

共识制定过程中同时结合了循证证据,有助于规范和指导中国成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疗。

解读:布南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中国专家建议

本文在系统梳理最新证据,尤其是中国人群数据的基础上,整合临床专家用药经验对第一版布南色林临床应用中日专家建议进行了更新,形成最新的中国专家建议。

常见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的风险及治疗对策

中国超 640 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用抗精分药易致体重增加,增加代谢疾病风险且影响治疗依从性。其机制与神经递质受体作用相关,治疗策略包括换药、联用二甲双胍或 GLP-1 激动剂等。

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高风险人群的 “数字画像”

通过整合多模态数据,研究不仅深化了对CHR症状的理解,还为个性化医疗和预防性治疗奠定了基础。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精神障碍患者纹状体亚区基因表达的性别与区域差异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纹状体亚区转录组在精神病中的性别特异性差异,尤其是NAc的独特表达模式及纤毛信号重构。

Transl Psychiatry:通过流形学习和网络分析揭示精神分裂症与双相I型障碍的差异性精神病症状

精神分裂症以阴性症状(如意志缺乏)为核心,其症状网络连接较弱;双相I型障碍则分为两个簇群,阳性症状(如偏执妄想)在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且连接更强。意志缺乏与精神分裂症的不良临床结局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