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周實現肺功能超20%改善!中盛溯源NCR101治療間質性肺病療效喜人!
中盛溯源研發的全球首款基因修飾iPSC衍生間充質樣細胞(iMSC)療法—NCR101注射液,在臨床試驗中展現出快速起效和顯著肺功能改善潛力,單次給藥后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最高改善超20%。
網絡 - 2025-07-27
兒童急性過伸性脊髓損傷繼發脊柱側凸防治指南
采用國際實踐指南報告規范(RIGHT)和推薦意見分級的評估、制定及評價(GRADE),遴選出骨科醫師最關注的11 個臨床問題,最終形成11 條推薦意見,以規范下腰癱繼發脊柱側凸的防治。
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 - 急性過伸性脊髓損傷 - 2025-07-27
Cell:劉光慧等繪制人體器官衰老時間表,30歲血管領跑老化
研究首次融合超高靈敏度質譜技術與機器學習算法,系統構建了橫跨人類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質組衰老圖譜,涵蓋七大生理系統、13種關鍵組織,從蛋白視角呈現了機體增齡性演變的全景式動態景觀。
論道心血管 - 衰老 - 2025-07-27
J Hematol Oncol:全景空間增強分辨率蛋白質組學(PSERP)解析膠質瘤空間蛋白質組異質性
研究人員希望深入解析膠質瘤的腫瘤微環境和異質性,揭示不同基因突變類型膠質瘤的蛋白質組特征,探索腫瘤特異性蛋白和信號通路,為膠質瘤的精準治療和免疫治療提供新靶點和策略。
MedSci原創 - 膠質瘤,空間蛋白質組學 - 2025-07-26
Haematologica:沈樹紅團隊發現聯用方案可降低兒童ALL治療的肝毒性并改善無事件生存率
研究團隊利用患者來源的異種移植(PDX)模型及大規模回顧性研究,以評估在ALL維持治療中添加別嘌醇是否會影響兒童患者的預后,并評估別嘌醇在此情況下的安全性。
兒童腫瘤前沿 - ALL,6-巰基嘌呤 - 2025-07-26
南華大學魏華/喻翠云/王俊團隊AHM:自適應II型ICD銠配合物納米平臺用于成像導航的癌癥免疫治療
研究開發出自適應銠(I)配合物納米平臺,可靶向內質網誘導 II 型 ICD,實現近紅外成像導航免疫治療,腫瘤抑制率達 91.2%。
BioMed科技 - 腫瘤免疫治療,免疫原性細胞死亡 - 2025-07-26
【論著】|分次內CBCT影像引導技術引入DIBH在左側乳腺癌放療中的意義
本研究將分次內CBCT引入DIBH,并分析其與分次前CBCT的偏差差異以及相關性,探討分次內CBCT引入DIBH在左側乳腺癌放療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癌癥雜志 - 體表引導放射治療,分次內CBCT - 2025-07-26
【Leukemia】CAR-T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復發模式探析
多中心學者開展回顧性研究,旨在明確CAR-T治療后復發的類型及其比例,以及評估復發時EMD的發生頻率及其與生化指標變化的關系。
聊聊血液 - 多發性骨髓瘤,髓外病變 - 2025-07-26
CAR-T治療AML的挑戰及解決策略
CAR-T 療法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面臨抗原逃逸、腫瘤微環境抑制等挑戰,雙靶點設計、基因編輯等策略或可改善療效與安全性。
聊聊血液 - 急性髓系白血病,抗原逃逸 - 2025-07-26
【論著】|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基因變異特征與18F-FDG PET/CT SUVmax的關系解析及其臨床意義
本研究旨在分析DLBCL的分子遺傳學特征與治療前經18F-FDG PET/CT檢測的基線SUVmax值之間的相關性,及其與臨床病理學特征、R-CHOP治療反應的相關性,并探討其潛在的臨床意義。
中國癌癥雜志 - 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基因變異特征 - 2025-07-26
膿毒癥中的皮質類固醇:明確之處與模糊之點
皮質類固醇是常用抗炎藥,在膿毒癥治療中具爭議,可降低休克及死亡率,縮短住院時間,但部分療效與長期影響待明確。
重癥醫學 - 膿毒癥,皮質類固醇 - 2025-07-26
《第二批罕見病目錄》之Alagille綜合征——揭示基因型-表型關系的復雜性并探索改進診斷和治療的途徑
本文不僅加深了對ALGS病理機制的理解,而且展示了從基礎科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廣泛進展,包括基因診斷、疾病自然史、治療策略及干細胞研究等多個方面。
MedSci原創 - 診斷治療,Alagille綜合征 - 2025-07-25
Nature Genetics:化療對正常血細胞長期影響:增加突變負荷和促進克隆結構早衰
研究發現化療會增加正常血細胞突變負荷,致克隆結構早衰,突變特征與藥物相關,為減輕不良反應提供方向。
兒童腫瘤前沿 - 化療,突變負荷 - 2025-07-25
【衡道丨文獻】原發性縱隔卵黃囊瘤1例
目前國內外關于PMYST的相關報道較少,本期小蘇新老師將通過1例 PMYST 的臨床病理特征、免疫組化表達情況并復習相關文獻對該腫瘤進行學習。
衡道病理 - 原發性縱隔卵黃囊瘤 - 2025-07-25
Nature:腸道“造物”,血管“遭殃”:研究揭示血脂不高,血管為何還會堵
研究發現腸道菌群代謝物 ImP 通過激活免疫炎癥驅動動脈粥樣硬化,是獨立風險因素,靶向其受體或成新療法。
生物探索 - 動脈粥樣硬化,腸道菌群 - 2025-07-25
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5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