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個月追蹤研究:ASAP+BRITE 雙干預模式,為青少年自殺出院者筑牢防護網
這項研究為青少年自殺預防打開新的視角,強調了住院治療后關鍵干預的必要性和多模態支持框架的價值。
JAMA子刊:新藥快效抗抑郁,1周癥狀即有所改善!
基于本次研究帶來的具有希望的結果,目前臨床已開展一項3期研究,以更充分地評估azetukalner治療中重度抑郁癥的療效。
綜述|垂體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并發認知障礙及情緒異常研究進展
本文旨在系統性梳理PitNETs各分型患者精神心理異常的流行病學特征、病理機制及臨床管理進展,旨在為早期識別、精準評估和多學科干預提供參考。
2025循證臨床實踐指南:圍產期抑郁癥的預防、篩查和治療
圍產期抑郁癥(PPD)是一種常見的圍產期心理健康障礙。本文收集有關干預措施有效性的最新證據,并為PPD的預防、篩查和治療提供建議。
國際指南更新:精神分裂癥治療應如何進行不同癥狀的精準管理?
《INTEGRATE 指南》歷經 20 個月制定,整合多維度證據,構建全病程標準化治療框架,涵蓋首發干預、耐藥處理、劑量管理等,強調代謝精準管理,每 5 年更新,推動精神分裂癥治療均質化與精準化。
JAMA Pediatr:父親圍產期心理狀況對子女發展的影響
這項系統綜述和元分析研究為我們深入理解父親圍產期心理疾病與子女多領域發展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和視角,對于促進家庭整體健康、優化兒童早期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和公共衛生意義。
綜述|暴食障礙神經心理機制研究進展
本文揭示了暴食障礙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會影響個體的心理機制,如個體習慣性行為失衡,以及情緒調控功能失調等,心理學方面行為的功能失調又會反過來影響神經生物學方面的表現。
JAMA Pediatr:屏幕時間如何 “偷走” 青少年心理健康?睡眠與腦白質結構成關鍵中介
屏幕時間可能影響青少年睡眠,進而對腦白質的纖維取向精細化產生干擾,導致情緒調控功能減弱,增加抑郁風險。
一文詳解酒精依賴對抑郁癥的影響
酒精與抑郁常共病,酒精可抑制遞質釋放誘發抑郁,抑郁者又易借酒緩解情緒,形成惡性循環。研究發現杏仁核中 Menin-GAT1 通路是關鍵機制,酒精還會降低抗抑郁藥療效。
專家點評 | 關注快感缺失評估,提升抑郁癥診療精度
憂郁 / 快感缺失型抑郁癥以愉快感喪失為核心,分消費性和期待性快感缺失,國內抑郁患者中占比 53.4%,女性達 81.3%。SHAPS 和 DARS 量表可輔助評估,新型抗抑郁藥治療效果更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