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帕金森病動物模型研究進展
本文聚焦于基因編輯技術構建的α-syn異常聚集或清除缺陷的嚙齒類動物模型,為解析PD分子機制及開發靶向療法提供關鍵研究工具。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 帕金森病,動物模型 - 2025-05-20
帕金森病異動癥:病理機制與治療策略
帕金森病患者長期用左旋多巴約 50% 5 年內現異動癥。其機制涉及多因素,臨床有多種分型和生物標志物。治療有藥物、基因細胞及神經調控等,未來需跨學科實現精準個體化治療。
神經科學論壇 - 帕金森病,異動癥 - 2025-02-20
論著|腦脊液二代基因檢查確診SARS-CoV-2腦炎臨床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們通過腦脊液二代測序確診了5例SARS-CoV-2腦炎患者,對這5例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總結、分析,結合既往文獻報告的大量病例的臨床數據,以期進一步提高對SARS-CoV-2腦炎的認識。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 腦脊液,SARS-CoV-2腦炎 - 2025-01-06
Molecular Psychiatry:阿爾茨海默癥小鼠模型中年齡依賴的功能連接喪失及通過mGluR5調節劑的逆轉
而通過mGluR5調節劑的兩個月治療后,小鼠的大腦功能連接顯著改善,特別是在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區域,表現為功能連接的恢復。
MedSci原創 - 阿爾茨海默癥,功能連接,突觸損傷,mGluR5調節劑 - 2024-11-02
天津中醫藥大學王怡教授:首次揭示清宮壽桃丸改善衰老性認知減退的作用機制
老年科學研究表明,大腦退化與衰老密切相關,尤其是前額葉皮層和海馬區的功能衰退,對老年人的認知能力產生顯著影響。
MedSci原創 - 認知減退,清宮壽桃丸 - 2024-07-04
【重磅綜述】:一文了解阿爾茨海默癥的突觸病理機制和靶向突觸變性新療法
在AD的所有病理變化中,突觸丟失與認知功能下降的關系最為密切。越來越多證據表明AD是病理蛋白、突觸和膠質細胞間復雜相互作用的病理結果。
“神經周K”公眾號 - 阿爾茲海默癥 - 2022-12-28
專家述評:自身免疫性腦炎與“自身免疫性癲癇”
癲癇影響著全世界約5000萬人口,是常見的致殘性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免疫性”已被列為是癲癇病因之一。近年來“自身免疫性癲癇”這一說法被大量應用,而此概念一直在學術界存在爭議。
ANDs - 自身免疫性腦炎,自身免疫性癲癇 - 2022-09-12
Curr Biol:睡得少又不犯困,這個讓人羨慕嫉妒的基因突變,會導致自然短睡眠
如今,每天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令我們壓力山大,可以說,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除了脫發、肥胖和犯困之外,其他的都不容易。但不得不說的是,人和人的體質不能一概而論。
Bio生物世界 - 睡眠,基因突變,睡眠時間,睡眠質量 - 2020-10-22
PNAS:肥胖、糖尿病竟“重女輕男”!當神經元受損時,女性代謝異常而男性無礙
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是維持我們生命的主要能量來源,人體對這些物質的攝取和利用是一個復雜又精妙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出現差錯,可能會引起體內的代謝失衡,最終可能會發展為肥胖或糖尿病等疾病。
生物探索 - 糖尿病,肥胖 - 2020-08-10
PNAS:肥胖、糖尿病竟“重女輕男”!神經元受損時,女性代謝異常而男性無礙
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是維持我們生命的主要能量來源,人體對這些物質的攝取和利用是一個復雜又精妙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出現差錯,可能會引起體內的代謝失衡,最終可能會發展為肥胖或糖尿病等疾病。
生物探索 - 糖尿病,肥胖,神經元受損 - 2020-08-10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環境因素誘導的非人靈長類自閉癥模型研究取得進展
自閉癥譜系障礙(簡稱自閉癥)兒童表現社會交流缺陷,刻板重復行為和狹隘的興趣等行為學特征。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大約 1% 的兒童表現為自閉癥,但僅少部分具有明確的遺傳學病因。哪些環境因素導致和如何導致自閉癥是自閉癥研究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孕婦懷孕期間服用抗癲癇藥如丙戊酸(VPA)等會增加兒童罹患認知障礙和自閉癥的風險,但尚不清楚抗癲癇藥如何影響大腦發育和功能。
遺傳與發育所 - 自閉癥,動物模型 - 2019-11-06
CELL METAB:肝星狀細胞中的谷氨酸信號傳導導致酒精性脂肪變性
在酒精性肝病(ALD)中,肝星狀細胞(HSC)衍生的2-花生四烯酰甘油(2-AG)激活肝細胞大麻素受體-1(CB1R),從而驅動脂肪的全新生成。
MedSci原創 - 酒精性肝病 - 2019-08-31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基因療法新進展!CRISPR 技術有望治療自閉癥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是本世紀至今最有潛力的生物技術突破之一,人們相信以它為代表的一系列基因編輯手段,有望為諸多人類的遺傳疾病提供創新治療方案。今日,《自然》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則進一步讓我們看到了 CRISPR 系統的潛力。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與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
學術經緯 - 自閉癥,CRISPR - 2018-06-26
Cell Res:自閉癥的非人靈長類模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自閉癥譜系障礙(ASD)兒童表現出社交障礙,刻板重復行為和興趣狹隘等行為學特征。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世界范圍內大約1%的兒童表現有ASD。大量基礎研究使用遺傳修飾小鼠深入分析ASD的病理學機制。然而,小鼠和人類在大腦結構和行為學特征上存在巨大差異,嚴重影響小鼠模型研究的臨床轉化價值。因此,有必要開發相應的ASD非人靈長類模型,促進基礎研究成果的臨床轉化。SHANK3基因突變在ASD病人中出現頻率最高
cell - 自閉癥,研究進展 - 2017-07-28
星星的孩子,讓我們慢慢靠近自閉癥兒童
自閉癥(Autism或Autistic disorder)又稱孤獨癥,是一種有生物基礎的發育障礙類疾病。自閉癥孩子又稱為星星的孩子。DSM-V將自閉癥核心癥狀歸結為社交障礙,溝通困難和重復,刻板行為。來自:醫學美圖不容樂觀的是自閉癥的患病人數在逐年增加,據美國疾控中心統計,截止到2010年,美國8歲的兒童中每68人中就有一人患有ASD,并且男性患病比例約1/42,是女性的四到五倍,自閉癥更偏愛
MedSci原創 - 自閉癥兒童 - 2016-08-01
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