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异动症:病理机制与治疗策略

2025-02-20 神经科学论坛 神经科学论坛 发表于陕西省

帕金森病患者长期用左旋多巴约 50% 5 年内现异动症。其机制涉及多因素,临床有多种分型和生物标志物。治疗有药物、基因细胞及神经调控等,未来需跨学科实现精准个体化治疗。

论坛导读: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长期接受左旋多巴(Levodopa)治疗后,约50%在5年内出现异动症(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 LID),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或肌张力障碍样动作。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LID的病理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新型治疗策略亦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图片

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左旋多巴作为PD治疗的“金标准”,虽能显著改善运动症状,但其长期使用引发的异动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异动症(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 LID)是长期服用左旋多巴治疗所导致的临床后果。其症状学包括了舞蹈、投掷症和肌张力障碍的特征,有时是这些运动障碍的联合。在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患者中,多达三分之一的人在治疗3年或之后会出现异动症,当然也有在使用左旋多巴10年或以上者,也可能不出现异动症。异动症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时轻微到患者甚至没有察觉。更严重的形式可能会使人丧失运动能力,并限制其可以使用的左旋多巴的量。

LID的发病机制涉及多巴胺代谢异常、谷氨酸能信号亢进、突触可塑性改变及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交互作用。近年来,针对上述环节的干预手段(如新型受体调节剂、基因疗法及神经调控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

图片

LID的病理机制新认知

多巴胺代谢失衡与脉冲式刺激

左旋多巴的半衰期短(1-2小时)导致间歇性给药引发纹状体多巴胺浓度剧烈波动。研究表明,持续多巴胺能刺激(Continuous Dopaminergic Stimulation, CDS)可通过皮下输注或长效制剂减少LID风险,而脉冲式刺激则激活纹状体D1受体下游cAMP/PKA/DARPP-32通路,诱导突触可塑性异常。

谷氨酸能系统过度激活

纹状体中型多棘神经元(MSNs)的NMDA受体(NMDAR)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在LID中起关键作用。临床前研究发现,mGluR5拮抗剂(如Mavoglurant)可显著减少异动症发生,但需平衡潜在的认知副作用(Beaumont et al., 2021)。

非多巴胺能通路的作用

  • 5-羟色胺系统:5-HT1A/1B受体激动剂(如Eltoprazine)通过抑制多巴胺溢出减轻LID,II期临床试验显示其安全性良好。

  • 腺苷A2A受体:拮抗剂Istradefylline已被批准用于PD治疗,其与左旋多巴联用可减少异动症波动。

  • 炎症与胶质细胞激活:小胶质细胞释放的TNF-α和IL-1β通过NF-κB通路加剧纹状体神经元兴奋性,抗炎治疗或成新靶点。

图片

LID的临床分型与生物标志物

临床表型分类

  • 剂峰异动症(Peak-dose Dyskinesia):最常见类型,与左旋多巴血药浓度峰值相关。

  • 双相异动症(Diphasic Dyskinesia):出现在药物浓度上升或下降期,提示多巴胺受体敏感性差异。

  • 肌张力障碍型异动症:多见于“关”期,可能与胆碱能系统失调有关。

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影像学标志物:PET显像显示纹状体D1受体过度激活与LID严重度正相关。

  • 体液标志物:血浆中miR-181a和miR-30b表达水平可预测LID风险。

  • 电生理标志物:皮质-纹状体θ波同步化增强与异动症发作相关。

图片

治疗策略的创新与挑战

药物干预

  • 多巴胺能药物优化:微泵持续输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凝胶(Duodopa®)或长效D2/D3受体激动剂(如Pardoprunox)。

  • 谷氨酸受体调节剂:NMDAR亚基GluN2B选择性拮抗剂(如Radiprodil)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 腺苷A2A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降低左旋多巴剂量依赖性异动症。

基因与细胞疗法

  • AAV介导的基因治疗:向纹状体递送谷氨酸脱羧酶(GAD)基因,促进GABA合成以抑制过度兴奋。

  •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移植: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实现稳定递质释放,减少脉冲刺激。

神经调控技术

  • 深部脑刺激(DBS):丘脑底核(STN)刺激联合药物调整可使LID严重度降低60%(Schuepbach et al., 2023)。

  • 闭环自适应DBS:实时监测局部场电位(LFP)β波振荡,动态调整刺激参数以抑制异动症。

图片

未来研究方向

个体化治疗:基于基因组学(如DRD3 rs6280多态性)和代谢组学标志物分层治疗。

表观遗传调控:靶向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逆转异常突触可塑性。

人工智能辅助管理:利用机器学习预测LID发作并优化给药方案。

结论

LID的病理机制研究已从单一多巴胺能理论转向多系统交互网络视角,新型靶向药物和神经调控技术为临床管理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需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转化医学研究,最终实现PD治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2829, encodeId=7f282252829a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1f9485204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帕金森病#</a> <a href='/topic/show?id=358e49e44c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异动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8520, encryptionId=a1f9485204d, topicName=帕金森病), TopicDto(id=49744, encryptionId=358e49e44c2, topicName=异动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Feb 20 16:02:18 CST 2025, time=2025-02-20,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20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雪上加霜 | 糖尿病与帕金森病:是巧合还是必然?

2 型糖尿病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帕金森病风险增高,二者在致病机制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调节糖代谢等或成治疗途径,但缺乏脑胰岛素抵抗临床评估标记物。

好文推荐 | 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眼球运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DBS对眼球运动的影响可能为我们提供关键线索,以了解DBS的作用机制,以及受刺激的基底神经节部分的生理功能。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JAMA Neurology:正变构调节剂(TAK-071)在伴有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

本研究发现TAK-071未显著改善步态变异性,但在改善认知功能特别是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TAK-071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方式。

免疫介导性帕金森|疑难探究

本文探讨免疫介导性帕金森综合征及帕金森病与自身免疫的关联。阐述免疫介导性运动障碍疾病,分析 PD 与自身免疫相关证据,包括遗传、细胞免疫等方面,介绍自身免疫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要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进展

帕金森病是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老龄化上升。中西医结合治疗 PD 有独特优势,通过整合中西医疗法,在早期诊断、药物、手术及多学科诊疗上取得进展,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AM:山东大学仇吉川等团队揭示纳米电极介导的细胞外电刺激途径增强帕金森病治疗效果

该研究将电化学剥离的石墨烯纳米片锚定在NSC膜上,用作无线纳米电极。

好文推荐 | 帕金森病的脑血流调节研究进展

本文通过回顾文献,重点总结PD患者的脑血流调节机制:脑血流自动调节、血管舒缩反应、神经血管耦合、内皮依赖性反应,为探讨脑血流对帕金森病的影响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郑州大学李青、李楠/中国计量大学金伟伟团队Adv. Sci.:帕金森疾病免疫微环境干预的“蝴蝶效应”和调控策略

郑大与中国计量大团队合作,设计微凝胶系统干预 PD 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通讯,调控免疫环境,通过趋化因子轴通路缓解症状,促进相关研究与药物研发。

王共强:帕金森病与左旋多巴负荷试验(LCT)

帕金森病常见,左旋多巴是其主要治疗药物,左旋多巴激发试验(LCT)用于诊断、调整用药及术前筛查,介绍其原理、适应症、禁忌症、试验方法、注意事项及结果评价,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