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閱讀
【神麻人智】機械取栓術后卒中患者住院時間延長的單中心分析:基于703例患者的研究
本研究通過對703例在本機構接受MT治療的AIS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利用涵蓋人口學特征、臨床變量、手術細節及術后并發癥的綜合數據集,探討在一家美國大型醫療中心內患者MT術后eLOS的預測因素。?
【神麻人智】開顱腫瘤切除術后血壓目標值:一項全國性調查
本文旨在探討術后血壓管理的現狀、相關研究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Neurosurgery:退行性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術后功能恢復與腦神經結構連接恢復有關
皮質脊髓束和其它感覺運動通路的微結構完整性的恢復,以及感覺和運動相關區域內微結構連接的脊髓上重組與手術減壓后的神經功能改善有關。
Neurosurgery:延長時間全身預防性抗生素和抗生素涂層導管對腦室造口相關感染的價值
在604篇文章中,19項研究(3%)符合納入標準,報道了5242例腦室造口術患者的結果。
Neurosurgery:抽吸導管越粗,取栓成功率越高?
2020年1月來自美國的 Ali Alawieh 等在 NEUROSURGERY 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介紹了 ADAPT 血栓切除術的大量經驗,并分析了再灌注導管大小對成功率和患者預后的影響。
Neurosurgery: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持續輸注替羅非班
2019年12月來自美國的Kaustubh Limaye等在NEUROSURGERY上公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目的在于評價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SAC)或血流分流裝置(FDD)治療的破裂動脈瘤并且需要腦室外引流(EVD)或腦室腹膜分流(VPS)的患者,長時間持續輸注替羅非班單一抗血小板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Neurosurgery:誘導性高血壓引起的 PRES
誘導性高血壓是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遲發性腦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一種方法。
Neurosurgery:『首過效應』診斷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的意義
亞洲人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很常見,占缺血性卒中的25%-50%。在亞洲,顱內動脈粥樣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急性閉塞的發生率大約為22.9%;在西方國家為5.5%。
Neurosurgery:制定腦出血微創手術目標,以達到更佳療效
微創外科手術,包括立體定向導管rtPA溶解血凝塊抽吸和清除血腫,是一項有希望的方法,以改善慕上腦出血的預后,降低致殘率。最近發表了一項 III 期隨機試驗(MISTIE)發現這種方法能夠降低死亡率,但是對主要終點未起到作用(1年 mRS 0-3)。
Neurosurgery:動脈瘤**栓塞還是夾閉?難道要反轉?
隨機臨床試驗的系統性綜述顯示彈簧圈栓塞破裂動脈瘤的預后優于外科手術夾閉動脈瘤。因為這些試驗,在一些中心逐漸把彈簧圈栓塞術取代了動脈瘤夾閉手術,一些中心或國家也把彈簧圈栓塞作為一線治療選擇。不過,這些試驗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研究期間大部分患者未被納入研究;其次,由于這些試驗全球越來越多的醫院采取彈簧圈治療動脈瘤,這會導致許多經驗不夠豐富的醫生(vs 臨床試驗的醫生)進行手術;第三,彈簧圈栓塞輔助工
Neurosurgery:顱內脊柱外科手術傷口內給予萬古霉素粉末預防手術部位感染
脊柱外科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的風險大約為0.7%-12%。經過經過嚴格的患者篩選,精細手術技術,標準皮膚準備,以及及時給予適當的全身抗生素,但是 SSI 率仍然很高。SSI 會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再住院、增加醫療花費、致殘率和死亡率。因此,SSI 是常見的臨床問題,以及造成衛生經濟負擔。
如何提出一個好的臨床研究問題?
開展一項有影響力的臨床研究,最基本的一個要求是提出一個合理的、有臨床意義的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的提出應該讓研究者看到一條清晰的研究路徑,并產生對患者和醫生有意義的證據。
Neuroradiology:頸動脈破口在哪里?
頸動脈破裂綜合征(Carotid blowout syndrome,CBS)是指在積極治療頭和頸部癌的過程中頸動脈系統破裂出血導致的嚴重并發癥。早期找到出血點并栓塞治療是挽救生命的手術方法;但是,一些出血點很難發現。
Neurosurgery:aSAH栓塞術后肝素的腦保護作用?
遲發性腦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是動脈瘤SAH(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不良預后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發生率差不多40%。最近,一項國際調查發現DCI治療策略的差異很大。其原因可能是DCI的病理生理機制尚未被搞清楚。
Neurosurgery:通過中顱窩的方法對顳骨缺陷的修復研究
顳骨開裂(TBD)經常導致腦脊液(CSF)的泄露和/或者腦突出。TBD同樣能夠在上半規管中發生,從而引起使人感覺衰弱的眩暈。上述兩種發病起因均可通過外科手術修復,但是傳統的治療只關注其中之一。最近,有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通過中顱窩(MCF)的方法對顳骨缺陷的修復的經歷。研究包括了總共經歷37場外科手術的34名患者。肥胖占比高,其中21名患者(61.8%)為肥胖(BMI>30kg/m2),7名(
Neurosurgery:血管內栓塞未破裂腦AVM還不如保守治療好!
傳統上講,血管內栓塞是顯微外科或放射外科治療腦動靜脈畸形(AVM)的輔助手段。然而,隨著血管內治療方法的改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血管內栓塞可以作為治療腦AVM的方法。但是,對于較小、表淺、栓塞風險較低的AVM,血管內治療的栓塞率仍然明顯低于顯微外科手術或放射手術。盡管血管內治療的病例分析研究發現閉塞率逐漸提高,但是這些研究報道的閉塞率(從2.3%-100%)和死亡率(0%-22.2%)差異很大,提示
Neurosurgery:破裂顱內動脈瘤栓塞術中使用替羅非班的安全性
血栓栓塞是顱內破裂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特別是術中采用了支架并且未預先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
Neurosurgery:腦出血后早期預防VTE現狀調查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腦出血患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腦出血患者的靜脈血栓栓塞(VTE)是缺血性卒中的四倍。腦出血后癥狀性VTE發生率為1-10%,無癥狀性VTE為20-80%。
Neurosurgery:擴散張量成像:嚴重創傷性腦損傷和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可能生物標志物?
背景:需要一個能夠更好地描述創傷性腦損傷(TBI)和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的進程,且作為臨床研究的早期指標的生物標志物。擴散張量成像(DTI)在TBI中研究較多,但是在aSAH中的研究較少。目的:探討全腦DTI成像作為TBI和aSAH的生物標志物及早期指標的可行性。方法:43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n = 20)或aSAH(N = 23)納入一項前瞻性、觀察性、綜合監測研究中,22例患者(
Neurosurgery:復雜外傷性直接頸動脈海綿竇瘺的治療,你造嗎?
背景:復雜的外傷性頸內動脈海綿竇瘺(TDCCFs)的血管內治療是一個挑戰。目的:評估應用Willis支架治療復雜的TDCCFs的長期療效,致力于重建和保護頸內動脈的。方法:在過去的8年中, 25例患者(27 個TDCCFs)經球囊擴張治療失敗,應用Wills支架進行血管內治療。回顧性分析支架置入術后6個月到88個月(平均43.8個月)間,此血管內治療的療效、并發癥、支架狹、血管造影和臨床隨訪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