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微生物形態學檢驗對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細胞學特點、微生物形態學特征等對可能感染的病原體進行診斷,實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義傳統的微生物形態學檢驗報告僅對顯微鏡下微生物形態進行簡單描述,在形態學描述之下蘊藏的豐富的病原學診斷性內涵無法得到充分體現,導致臨床醫生難以充分理解。不同醫療單位采用的報告模式不盡相同,當患者在不同醫療單位
2014-09-11
2014年9月,美國神經重癥監護學會(NCS)聯合歐洲危重病醫學會(ESICM)的相關專家在制定了神經重癥護理多模式監測共識。
多模式心血管成像在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以及治療和干預的預后、決策和監測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文主要回顧了多模式心血管成像在CVD的診斷、管理和風險分層中的作用。
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第四版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的分類方案[1],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隨著流式細胞術、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對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的精確診斷、分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有力地促進了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的臨床治療和預后判斷。目前,形態學檢驗,包括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和骨髓活組織檢查是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檢驗必不可少的手段;幾乎所有的造血與淋巴組織
2016-03-29
貧血是指外周血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量、紅細胞數和(或)血細胞比容低于參考范圍下限的一種癥狀全身各系統疾病均可引起貧血,查明貧血的性質和病因對治療至關重要近年來,針對貧血的檢測技術迅猛發展,免疫學方法從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放射免疫法到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分離技術從醋酸纖維素薄膜、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到微量層析柱分析、毛細管電泳、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等,分子生物學技術、流式細胞術、染色體分
早產的全球挑戰仍然存在,在減少其流行或減輕其后果方面幾乎沒有取得進展,特別是在衛生系統欠發達的資源匱乏環境中。本文主要介紹了全球范圍內有關預防和管理早產的各種護理模式有效性的證據。
2023-08-07
本標準適用于衛生健康領域信息資源的組織與規劃、衛生健康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以及具體數據資源描述中的數據模式描述。
2022-11-22
本共識基于循證醫學原則,通過系統梳理現有證據,旨在對有臨床循證證據支持或經專家共識形成的肥胖癥互聯網體重管理模式做出推薦,為從事中醫、西醫及中西醫結合體重管理工作的醫師在臨床實踐中提供參考依據。
2017年10月,美國東部創傷外科學會(EAST)發布了容量狀態的監測和評估模式指南,為了避免并發癥,危重患者液體管理必須必須進行嚴格監測,本文共針對6個PICO問題提出指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