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人白介素-11(rhIL-11)是促血小板生成藥物,主要通過促進造血干細胞和巨核祖細胞的增殖,誘導巨核細胞成熟,促進高倍性巨核細胞生成,從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多項臨床研究充分表明,rhIL-11 能夠減少嚴重血小板減少癥的發生率,降低患者血小板輸注需求,具有較高的客觀有效性,并且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耐受性良好。為了更好地指導臨床上合理、有效地應用rhIL-11 防治血小板
本美國胸科醫師學會指南對有關血小板減少的危重癥患者(包括有活動性出血和無活動性出血的情況)輸注血小板的文獻進行了研究,同時也研究了在重癥監護環境中針對常見操作進行預防性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輸注的數據。
2021-08-26
該指南取代了 2011 年發布的關于血小板功能遺傳性疾病實驗室診斷的英國血液學標準委員會指南。范圍已擴大到包括臨床診斷和遺傳性血小板減少癥,統稱為遺傳性血小板疾病 (HPD)。
2021年,英國胃腸病學會(BSG)聯合歐洲胃腸道內窺鏡學會(ESGE)更新發布了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患者的內鏡檢查指南。該指南是對2016年版指南的更新,指南對內鏡手術的風險類別和血栓形成風險類別進行
本指南涵蓋疫苗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和血栓形成 (VITT),這是一種在 COVID-19 疫苗接種后罕見的病例中報告的綜合征。
2021-06-06
2021年6月,歐洲卒中組織(ESO)發布了輕度卒中后和高危TIA患者早期短期雙重抗血小板治療快速建議。
2020-08-30
成人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主要發病機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丟失,導致體液和細胞免疫異常活化,共同介導血小板破壞加速及巨核細胞產生血小板不足。
2020-02-12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于20世紀70年代初由法國免疫學家Jacques Benveniste發現。其命名起源于它最初被發現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但目前已發現其具有廣泛的生理和病理效應。PAF受體(PAF
非血運重建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患者的治療選擇之一,與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患者相比,非血運重建ACS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更高、預后更差。自2009年我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非血運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發布以來,近年在該疾病領域積累了較多新的臨床證據。該共識結合我國國情及實踐,對ACS(包括特殊類型ACS)tE血運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提出建議,以期推進我國AC
2017-06-30
英國血液學標準委員會(BCSH)發布了的《血小板輸注指南》,旨在為臨床血小板輸注提供建議和參考,幫助臨床醫師科學地選擇并開展血小板輸注,減少血小板的不合理應用。本指南對2003 年發布的同名指南做了修正和更新,針對血小板減少癥(成人)患者的預防性血小板輸注、治療性血小板輸注、功能異常性血小板輸注、血小板輸注風險評估、血小板輸注無效以及血小板減少的補充治療等, 給予了較為詳細、明確的推薦意見, 具有
發布日期:2016-02-18 英文標題:Endoscopy in patients on antiplatelet or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cluding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BSG)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
2014-07-15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趙性泉教授、暨南大學附屬華僑醫院徐安定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威爾士親王醫院黃家星教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醫學院伊利諾伊神經研究所卒中中心David Wan教授等國內外著名腦血管病專家組成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組”制定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輕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4年)》,將CHANCE研究作為重要的循證醫學證據,提出了三條共識建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