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內鏡隧道技術即通過在消化道管腔建立黏膜下“隧道”,使既往許多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疾病進入了消化內鏡治療范疇。而內鏡下治療相比外科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消化內鏡隧道技術的出現使內鏡治療技術發生了里程碑式的飛躍,使內鏡治療領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以該項技術為基礎的隧道內鏡治療學已逐漸興起、完善,國內外許多醫院先后開展了消化內鏡隧道技術。目前,關于該項技術的適應證、禁忌證、術中內鏡操作規
2017-09-30
消化道惡性腫瘤是全球腫瘤發病率、病死率的重要部分。根據WHO 公布的數據,2012 年全球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為276 萬,發病率為35.2/10 萬,因消化道惡性腫瘤死亡人數達182 萬,病死率為22.3/10 萬。在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人數每年已超過200 萬,消化道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為160 萬,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病死率的首位,并呈逐年上升趨勢。與此同時,隨著近年來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2024-06-15
共識包括消化性潰瘍的西醫診斷、中醫病名、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臨床治療、療效評定、中醫藥循證醫學進展、預防調攝、轉歸與隨訪等,新增“當代名家經驗”條目,體現繼承與發展,為了更好地應用本共識,特解讀如下。
2021年5月,美國胃腸病學院(ACG)發布了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指南。本文主要針對上消化道出血的分級治療提供指導建議,基于患者的風險等級,提出了具體的管理方法。
近年來,超聲內鏡引導下膽汁瘤引流術( EUSguided biloma drainage,EUS-BLD) 也逐漸應用于膽汁瘤的治療中。如何開展膽瘺的規范化內鏡診斷和治療,以保證膽瘺患者有良
2020年1月,世界急診外科學會(WSES)發布了消化性潰瘍穿孔和出血指南,消化性潰瘍性疾病非常常見,仍是一個嚴重的醫療問題。本文主要針對消化性潰瘍穿孔和出血的管理提供指導建議。
2017-12-30
2017 年11 月,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 北京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聯合召開了“專家共識研討會”,經參會專家充分討論,根據會議上提出的相關規范意見,形成了消化內鏡隧道技術專家共識草稿,并經過反復討論和修改,形成了“消化內鏡隧道技術專家共識”。現將該共識意見進行概述及分析。
2017-09-20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是指在各種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發生的炎性反應與壞死性病變,病變深達黏膜肌層,常發生于與胃酸分泌有關的消化道黏膜,其中以胃、十二指腸最常見。臨床表現為起病緩慢,病程遷延,上腹痛具有周期性、節律性等特點,伴反酸、噯氣、上腹部有局限性壓痛,可有神經功能綜合征,是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多發性疾病。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較好的療效。鑒此,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于200
我們在聯合ACG / CAG消化不良指南中更新了美國消化科學院(ACG)和加拿大消化科學協會(CAG)消化不良指南。我們建議用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60歲患有消化不良的患者排除有機病理學。這是一個有條理的建議,可以在年齡較小的時候提供更高的惡性腫瘤風險的患者(如在高危胃癌國家度過或有陽性家族史)。警報功能不應該自動將年齡較小的患者的內窺鏡放大,但應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我們推薦60歲以下的患者有非侵入性
2017年6月,美國胃腸病學院(ACG)聯合加拿大胃腸病學協會(CAG)共同發布了消化不良的管理指南,文章主要針對消化不良的臨床管理個提出了14條推薦意見。
2017年3月,歐洲胃腸道內窺鏡學會(ESGE)發布了下消化道內鏡檢查治療改進計劃。ESGE推出了一個關于改進下消化道內鏡檢查的關鍵措施列表,主要包括:1.充分的腸道準備率(最低標準90%);2.盲腸插管率(最低標準90%);3腺瘤檢出率(最低標準25%);4.適當的息肉切除術(最低標準80%);5.并發癥發生率(最低標準未設置);6.患者體驗(最低標準未設置);7.適當息肉切除術后監測建議(最低
2016-08-30
2013年,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組織了國內部分專家,結合國內外文獻,基于循證醫學證據,共同討論擬定了我國《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2013年,深圳)》。近3年來,隨著學科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消化性潰瘍診斷與治療領域有了不少新進展,為使"消化性潰瘍診斷與治療規范"與時俱進,特對其進行補充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