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已成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臨床實踐中對于PCI術后血壓的評估以及血
2022-01-10
MRI引導下介入手術可清晰顯示病灶及其與周圍組織、結構的毗鄰關系,已用于顱腦、脊髓及軟組織等病變,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較好,但目前針對圍手術期護理管理尚無標準化指南和專家共識。
2020-11-10
本共識旨在加強神經介入手術中碘對比劑相關并發癥的防治,規范對比劑的應用。現有國內外對比劑指南/共識中缺乏CIE的相關內容,本共識對現有證據進行梳理總結,以促進對其認知及防控。本共識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
2018-10-30
目前較成熟的中心已經能夠安全、有效地在經胸超聲引導下經皮介入治療房間隔缺損(ASD)、室間隔缺損(VSD)、動脈導管未閉(PDA)、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肺動脈瓣狹窄及心房顫動等常見的心臟病。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報道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治療成功率達99%,未出現心臟穿孔、心包填塞等嚴重并發癥,數千例的臨床實踐證明該技術安全有效。同時,相比于放射線引導,超聲能夠實時顯示心臟結構,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超聲
2018-09-20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及其腦血管病學組和神經血管介入協作組,組織相關專家在2015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血管內介人診療指南》的基礎上,結合近3年來相關的循證醫學證據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制訂了《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2018》。這一指南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血管內介入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再通方式的選擇、治療時間窗以及圍手術期管理進行了廣泛的更新和改寫,旨在為臨床實踐給予規范
2018-01-30
1956年,Oakley等首先提出糖尿病足的概念。1972年,Catterall等將其定義為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糖尿病足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復雜病變。組織缺血、周圍神經病變和感染是導致糖尿病足的三大病理基礎,三者通常合并存在。周圍神經病變及組織缺血作為發病的始動因素,而感染常隨之發生。
2017-12-30
惡性中心氣道狹窄是指氣管、隆突、左右主支氣管及中間段支氣管因原發或轉移的惡性腫瘤引起的氣道狹窄,可導致患者在臨床上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或窒息死亡。隨著介入呼吸病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經呼吸內鏡介入已成為惡性中心氣道狹窄診療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國內各家單位呼吸介入技術診療水平參差不齊,治療方法亦不統一,治療效果也存在較大差距,有些甚至導致嚴重并發癥發生。國內惡性中心氣道狹窄的介入治療技術亟需規范化,
2017-11-30
經導管動脈灌注化療(TAI)是腫瘤介入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保證化療在局部治療中發揮最大抗癌效力的一個必要途徑。TAI 中藥物選擇既要遵循常規全身化療基本原則,又要兼顧經導管區域性藥物灌注特性。理論上靜脈輸注化療藥物均能經動脈灌注,但需經人體轉化后才能起效的藥物不適用于TAI。TAI 是在腫瘤供血動脈內直接灌注藥物,能克服部分靜脈化療無法通過的生理屏障,起到藥物“首過效應”,從而顯著提高腫瘤局部
2017-06-30
過去良性氣道狹窄的治療主要是外科手術治療,但外科手術創傷大、風險高、容易復發,有相當多的患者并不適合外科治療且術后并發癥亦不少見。當前經支氣管鏡介入治療已逐漸成為處理良性氣道狹窄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國內各家單位呼吸介入診療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治療方法亦不統一,治療效果也大不一樣,有些甚至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國內良性氣道狹窄的呼吸介入診療技術亟需規范化,因此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介入學組組織國內相關
中國PCI 術后康復仍處于起步階段。廣大介入醫師的關注重點仍是發病急性期的搶救與治療,對運動康復的理論和實踐缺乏了解。PCI 術后的運動康復缺失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復發率風險居高不下、醫療開支加重及致殘率增高等都加重了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因此,我國PCI 術后運動康復的開展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2016-05-30
隨著技術和器械的不斷進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已成為冠心病治療的重要手段。我國上一次更新PCI 指南是在2012 年,距今已4 年。在這期間,PCI 及其相關領域積累了大量新的循證證據。為此,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介入心臟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血栓防治專業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邀請113 位著名專家組成專家組,對PCI 指南進行了更新和修訂。本次修訂充分
2015-01-20
為了進一步規范先心病介入治療,促進我國先心病介入治療的健康有序發展,在國內既往工作的基礎上,結合AHA更新后的科學聲明,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先天性心臟病專家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和《中華兒科雜志》編委會組織國內相關專家對兒童常見先心病介入治療的適應證、操作要點、并發癥的防治及隨訪進行了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現有的指南進行了修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