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Psychiatry:急性大麻二酚(CBD)給藥減少酒精渴望及其引發的伏隔核激活:ICONIC雙盲隨機對照試驗
急性CBD給藥顯著降低了酒精線索引發的伏隔核激活,并減少了酒精渴望。CBD組在酒精渴望評分上變化較小,且CBD血漿濃度與治療效果呈負相關,顯示出CBD在治療酒精使用障礙中的潛在作用。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未用藥雙相情感障礙Ⅱ型抑郁癥患者腸道微生物-炎癥-大腦軸的破壞
未用藥的雙相情感障礙Ⅱ型抑郁癥患者在靜態ALFF值和靜態功能連接方面存在顯著的腦功能異常,尤其是在左側小腦Crus II區域。同時,患者表現出較高的炎癥因子水平及腸道微生物群的顯著變化。
Schizophrenia: 中國學者探索GDF-15作為慢性精神分裂癥潛在生物標志物的可能性:基于橫斷面觀察性研究的證據
慢性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清GDF-15水平顯著升高,并且這一升高與BMI和認知功能障礙存在密切關聯。特別是,GDF-15濃度與認知功能(延遲記憶、即時記憶和總得分)呈負相關,與BMI呈正相關。
General Psychiatry:智力障礙與精神分裂癥:兒童期風險尤為突出(IDcare研究)
在智力障礙人群中,精神分裂癥譜系的診斷患病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尤其在兒童群體中,患病風險為普通人群的十倍;未特定的非器質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癥,其風險分別比普通人群高出11倍和10倍。
Alzheimer’s & Dementia: UCB-J PET 示蹤劑揭示進行性核上麻痹(PSP)患者大腦突觸喪失機制
PSP患者蒼白球區域的突觸喪失與UCB-J結合的減少相關。此外,PSP患者大腦不同區域的突觸標志物變化進一步揭示了突觸功能受損的特征,為PSP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生物標志物。
老年抑郁癥患者的流行病學與治療現狀
老年抑郁癥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尤其在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本文綜述了老年抑郁癥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其治療現狀,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效果及挑戰。
CGP論著 | 午睡30~75min,夜間睡眠6~9h可能降低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風險
建議老年人每天午睡30~75 min,適度的午睡時長有效降低老年人發生抑郁癥狀的風險,同時夜間睡眠6~9 h降低抑郁癥狀的發生風險,對老年人群抑郁癥的早期防控具有一定的意義。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氯氮平治療患者中未診斷的良性種族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基因鑒定
在氯氮平治療患者中,24.1%的參與者具有未被識別的良性種族中性粒細胞減少癥。這些患者的中性粒細胞計數明顯低于非BEN患者,但高于已診斷的BEN患者。
JAMA Psychiatry:基因組關聯研究與精神疾病藥物治療靶點的聯系:多模態生物信息學分析
盡管在雙相障礙中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網絡的方法揭示了顯著的基因匹配,但對于大多數精神障礙,GWAS與藥物靶點之間的匹配未超過零假設預期。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將青少年心理健康實踐護士整合進全科診所:對兒童和青少年門診心理健康護理利用的影響
盡管兒童和青少年門診心理健康護理的利用率和費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增加,但YMHPN的引入未顯著影響門診護理的利用和相關費用。未來的研究應評估YMHPN的長期影響,并進一步探討其對護理路徑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