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病例】病理診斷——由肝穿刺病例帶來的診斷思考
本文介紹多例肝穿刺病例,包括 80 歲男性等,呈現其癥狀、病史、病理檢查及診斷情況,對比大腸癌、膽管細胞癌等來源腺癌的組織形態特點及免疫組化結果,探討鑒別方法,總結各病例特征差異。
CGP專家共識 | 基于藥代動力學的臨床常見藥物急性中毒血液凈化治療共識
本專家共識以藥代動力學為核心,對血液凈化治療在臨床常見藥物急性中毒治療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歸納、總結,旨在增進臨床醫生對藥代動力學特征及相應血液凈化治療模式的理解。
IVD前沿丨單個核細胞DNA甲基化在肝癌早期診斷的應用
文章表明,將M4評分(基于MAP1LC3B2、NBPF3、RNMTL1P1和STAP1四個基因甲基化水平的評分)與現有的診斷工具(如AFP)相結合,可顯著提高早期HCC的診斷敏感性。
Nature:骨再生的新突破:仿生膠原基質如何改變骨修復?
Nature 研究聚焦 “扭曲 Plywood 結構” 仿生骨材料,介紹其制備、在小鼠和綿羊骨缺損模型中的應用及效果,探討機制,該材料骨再生效果佳、生物相容性好,臨床應用前景廣闊,為骨修復提供新思路。
【協和醫學雜志】超聲骨骺骨化率與青少年運動強度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通過對比競技運動青少年和普通強度運動青少年長骨的超聲OR值,分析該指標是否可反映青少年近期運動強度,從而為運動是否達標的判定或監測運動處方執行情況提供依據。
深入解析:癌癥免疫循環的障礙及其對治療策略的影響
文章闡述癌癥免疫循環各步驟及可能受損情況,包括腫瘤抗原釋放、T 細胞啟動、血循環因素、腫瘤微環境等,探討相關治療策略及個性化治療的必要性。
【協和醫學雜志】面積骨化率——常規超聲定量評估青少年骨齡的新參數
本研究基于此方法,提出新的超聲測量參數——面積骨化率(AOR),探索超聲評估骨齡的簡易方法,并評價AOR與放射學骨齡之間的相關性。
Small:武漢大學黎威/胡漢昆提出一種用于持續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多功能雙層微針(MN)貼片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多功能雙層微針(MN)貼片,通過整合治療性納米顆粒(NPs)和活細菌,達到持續治療AD的目的。
AM:吉林大學紀柏研究表明射頻消融術聯合納米表觀藥物增強肝細胞癌免疫調節及抗原恢復效果
該研究介紹了一種名為MFMP的“納米表觀藥物”。MFMP由空心介孔二氧化錳(MnO2)納米顆粒、作為MAT2A抑制劑的FIDAS-5、巨噬細胞膜和抗PD-L1(aPD-L1)組成,靶向HCC細胞。
Nature:為什么成功減重后仍難以維持?“肥胖記憶”或是罪魁禍首
Nature 報道研究揭示肥胖記憶機制:通過對不同脂肪組織樣本分析,發現減重后脂肪組織仍有轉錄變化、細胞特異性表觀遺傳記憶,影響代謝功能致體重反彈,為減重及干預策略提供新思路,仍有諸多問題待探索。
【Haematologica】二十年間5359例AML強化療治療的結果
利用HARMONY聯盟數據集評估1997-2016年5359例AML患者治療結局,發現各時期患者5年生存率顯著提高、60天死亡率下降等,強調≥60歲患者異基因移植鞏固CR1重要,此研究可作未來參照。
一例插管過程中的迷走反射
麻醉科王醫生獨立工作第一天遇麻醉并發癥迷走反射,為 20 多歲小伙做腹壁脂肪瘤手術麻醉時,插管中遇心率驟降,經分析判斷為迷走反射并處理,還介紹了迷走反射相關知識,體現麻醉工作風險高。
CMI:復旦大學團隊研究表明靶向GSDME介導的巨噬細胞極化增強肝癌抗腫瘤免疫
該研究收集了9例接受抗PD1單藥治療的HCC患者的腫瘤組織,并進行RNA測序。結果顯示抗PD1耐藥患者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表達的GSDME顯著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