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北通途」轻捻指尖,灵巧过眼——极细穿通微导管TrueCross精准助力远段RCA-ISR PCI一例

2025-03-14 DrKing道金医学 DrKing道金医学 发表于陕西省

右肱动脉穿刺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多处病变,尝试多种导丝、球囊及微导管操作,最终使用极细穿通 TrueCross 微导管成功开通右冠脉后三叉病变,体会到其头端优势及管身特性。

极细穿通微导管TrueCross

1 病例资料 

经右肱动脉穿刺,置入导丝(头臂干严重迂曲),X光引导下至冠状动脉造影示:

左主干斑块,狭窄70%;

前降支近段闭塞,血流TIMI 0级;

回旋支未见狭窄,血流TIMI 3级。

图片

图片

图片

右冠脉近段斑块伴钙化,狭窄50%,右冠脉中远段次全闭塞,远段支架内闭塞,后降支斑块,狭窄90%,血流TIMI 3级。

锐缘支远段至后降支远段可见逆灌影,圆锥支至前降支远端可见逆灌影。

图片

图片

置入IL 3.5指引导管在X光引导下沿超滑导丝至RCA开口处,采用工作导丝送至右冠脉,尝试通过右冠脉闭塞病变至远端失败,予以2.0×15mm PTCA球囊辅助下仍未成功,故采用导引延伸导管增加支撑,并在1.9F工作微导管辅助下,先后采用NS、Gaia 2nd、Pilot 200导丝顺利通过右冠脉闭塞段至后降支远端。

图片

图片

图片

先后予以1.5×15mm球囊、2.0×15mm球囊预扩右冠脉远段及后降支病变处,造影提示狭窄较前减轻,在双腔微导管辅助下,先后采用Conquest Pro、Gaia 3rd导丝顺利通过后侧支ISR至后侧支远端,在交换导丝等辅助下,回撤双腔微导管。

图片

图片

更换1.9F工作微导管,无法顺利跟进导丝至后降支。

图片

图片

更换为极细穿通TrueCross微导管,顺利推送至后降支远端并扩张支架网眼。

图片

更换为Sion导丝置入2.0mm球囊于右冠脉开口行球囊拘禁保护,回撤微导管;先后予以1.5×15mm、2.0×15mm球囊预扩后侧支病变处,造影提示狭窄较前减轻。

图片

图片

于后降支至右冠脉远段采用2.0×30mm药物涂层球囊一枚,持续贴壁40s,造影提示残余狭窄小于20%,未见血肿及夹层,血流TIMI 3级;于后侧支至右冠脉远段采用2.5×20mm药物涂层球囊一枚,持续贴壁40s,造影提示残余狭窄小于20%,未见血肿及夹层,血流TIMI 3级,于后降支至右冠脉远段1.5×15mm球囊,于后侧支至右冠脉远段采用2.0×15mm球囊同时行球囊扩张成形吻合。

图片

图片

于右冠脉远段病变处先后串联植入2.75×29mm、3.0×24mm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各一枚。复查造影及行IVUS提示支架膨胀欠佳,予以2.5×15mm高压球囊充分后扩,复查造影提示支架膨胀、贴壁良好,血流TIMI 3级。

图片

图片

2 心得体会

1. 极细穿通微导管TrueCross灵活柔性长锥型头端具有极佳导丝跟踪性。

2. 该头端外径仅1.5F(工作微导管头端外径为1.7~1.8F),与导丝无缝配合轻松突破原支架网眼。

3. 该导管管身可单向连续扭转的穿通特性又赋予其传统平推工作微导管无法比拟的远端通过和支撑性。

4. 最终该病例在TrueCross的支持下得以精准开通RCA后三叉病变。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5934, encodeId=e00522559345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23c308895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冠状动脉病变#</a> <a href='/topic/show?id=e2f5125065f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极细穿通微导管#</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0889, encryptionId=a23c3088957, topicName=冠状动脉病变), TopicDto(id=125065, encryptionId=e2f5125065f6, topicName=极细穿通微导管)],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r 13 18:01:53 CST 2025, time=2025-03-13,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卧位性心绞痛右冠脉这种病变要不要处理?

63 岁男性患者,近 8 个月午睡时胸闷,坐起可缓解。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先处理远端病变后发现近端病变加重,经腔内影像学检查后处理近端病变。文章还指出卧位性心绞痛特点,强调检查近端病变的重要性。

European Radiology:利用深度学习模型从冠状动脉CTA中实现冠状动脉病变的自动分类

人工智能(AI)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自动化图像分析任务,这可能有助于及时出具报告。对于定量测量,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模型(DLM)可能会减少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并提高 CCTA 报告的效率。

Am J Cardiol: 用多根动脉搭桥,可降低再次血管重建风险!美国Meta分析

近期一项Meta分析显示,多支动脉搭桥术与单支动脉搭桥术相比,没有生存优势,胸骨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但降低了再次血管重建和卒中风险。

JAHA:hs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展和长期预后!

由此可见,高hs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负担、CAD进展更快速以及高风险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相关。更积极的旨在降低hsTnI水平的治疗是否可以调节疾病的进展,需要进一步调查。

Cardiovasc Diabetol: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可指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TyG指数约高,冠心病患者存在多根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就越高

Lancet: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药物涂层球囊联合补救性支架植入对比直接支架植入治疗新发冠状动脉病变非劣效性研究(REC-CAGEFREE Ⅰ研究)

尽管本次研究未能证明DCB在2年内的非劣效性,但并不排除DCB在未来其他应用场景中的潜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DCB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适用性。

Heart:无创心脏成像方式对有冠状动脉病史患者的诊断准确性

在既往CAD患者中,CCTA、CCTA+CTP和CMR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而SPECT的敏感性较低。这些结果可以指导在这一高危人群中选择无创成像技术。

Int J Cardiol:绝经年龄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分析!

由此可见,尽管有类似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特征,绝经较晚的妇女比提前绝经妇女有更好的预后。

Eur Heart J-Card Img:无症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非侵入性筛查!

由此可见,与标准治疗相比,非侵入性CAD筛查可降低无症状糖尿病患者27%的心脏事件发生,主要是通过减少非致死性MI和HF住院治疗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