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维持期间氧浓度的注意点详解

2025-06-15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上海

全身麻醉维持期氧浓度需精准调控,常规维持 FiO₂在 30%-50%,特殊场景如诱导期、胸科手术等需调整,同时需警惕高浓度氧导致的肺损伤,通过监测指标动态管理,以实现氧合与肺保护双重优化。

在全身麻醉维持期间,氧浓度的精准调控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环节之一,需综合手术需求、患者基础状况及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动态调整。以下是关键注意要点:

一、适宜氧浓度范围

  1. 常规推荐

    • 吸入氧浓度(FiO₂)通常维持在30%-50%,既能满足组织氧合需求(SpO₂≥94%),又可降低高氧相关并发症风险。

    • 目标动脉血氧分压(PaO₂)建议控制在150-200mmHg,需通过血气分析个体化调整。

  2. 特殊场景调整

    • 诱导期‌:需保证呼气末氧浓度>90%以延长插管安全时间。

    • 胸科/腹腔镜手术‌:因体位或单肺通气影响氧合,可适当提高FiO₂,但需配合肺复张操作。

二、高浓度氧的风险与规避

  1. 肺损伤机制

    • 吸收性肺不张‌:FiO₂>60%时,肺泡内氮气被置换,导致肺泡塌陷。

    • 氧自由基损伤‌:高PaO₂促进活性氧生成,引发细胞功能障碍。

  2. 临床应对策略

    • 优先采用肺复张操作(如PEEP)改善氧合,而非单纯提高FiO₂。

    • 复合麻醉时,挥发性麻醉药(如七氟烷)应与空气/氧气混合使用,避免纯氧通气。

三、术中动态管理

  1. 监测指标

    • 持续监测SpO₂(目标≥94%)和呼气末氧浓度,结合血气分析调整FiO₂。

    • 对于困难气道或高风险患者,可应用经鼻高流量吸氧(HFNC)延长安全窒息时间。

  2. 特殊人群

    • COPD患者‌:需谨慎降低FiO₂(术后逐步调整至21%-28%),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 肥胖/儿童‌:诱导期建议使用靶控输注技术,减少氧浓度波动。

四、术后过渡与并发症预防

  1. 拔管前后

    • 拔管前避免长时间纯氧通气,防止肺不张加重。

    • 恢复期FiO₂逐步降至21%-40%,慢性肺病患者需延长观察。

  2. 术后氧疗

    • 普通鼻导管吸氧流量不宜超过5L/min,避免黏膜刺激。

    • 高风险患者(如高龄、肥胖)术后可考虑高流量氧疗降低再插管率。

争议与平衡

  • 高vs低FiO₂的权衡‌:Meta分析显示,高FiO₂(≥80%)可能增加肺不张风险,但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临床需以避免低氧为首要目标。

  • “空-氧混合”可行性‌:全程低氧浓度通气理论上可减少肺损伤,但需确保诱导期和苏醒期氧储备充足。

通过上述策略,可在麻醉维持期实现氧合与肺保护的双重优化。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9488, encodeId=796b22694881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3ad29e14a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全身麻醉#</a> <a href='/topic/show?id=65a2640194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氧浓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714, encryptionId=a3ad29e14ae, topicName=全身麻醉), TopicDto(id=64019, encryptionId=65a26401944, topicName=氧浓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n 15 15:16:28 CST 2025, time=2025-06-1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15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何谓麻醉慢诱导?

全身麻醉诱导阶段,慢诱导是渐进可控的麻醉策略,涵盖药物代谢动力学、呼吸管理和时序控制三方面。介绍其常用方案、临床价值、注意事项,体现麻醉的人性化与精准性。

【神麻人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全身麻醉与非全身麻醉的比较:一项基于25000例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本研究利用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国家外科质量改进项目(ACS-NSQIP)数据库,分析了美国采用non-GA进行CEA的全国情况。

专家共识:脑电监测在全身麻醉/镇静患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的制订目的在于为麻醉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临床行为提供指导,加强全身麻醉/镇静患者的监测和管理,提升围手术期的医疗质量。

【醉翁之艺】不同监测仪器在全身麻醉期间对痛觉测试的比较: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络荟萃分析

为了全面捕捉这些数据并比较这些监测仪器的表现,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搜索和网络荟萃分析。其研究结果于2024年2月发表于BJA杂志上。

【麻案精析】全麻术中使用大剂量肌松药却无效?甚为蹊跷,相当有趣

病例描述了一名年轻男性患者,既往无任何已知的NMBA抵抗诱发因素,但在腹部手术中尽管使用了非常大剂量的罗库溴铵和阿曲库铵,仍未能达到肌肉松弛的效果。

“半身麻醉”与全身麻醉的区别

本文介绍手术麻醉相关知识,包括麻醉作用、常见的椎管内麻醉(半身麻醉)和全身麻醉方式、各自优缺点、适用手术类型及如何选择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成年患者术后早期饮水的循证实践

本研究将全身麻醉成年患者术后早期饮水的最佳证据进行整合,制定临床质量审查指标,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定并应用改进措施,为术后早期规范饮水提供依据。 

“众人皆醉我独醒”——揭开全麻后术中知晓的神秘面纱

全身麻醉中存在术中知晓现象,即患者在全麻时恢复意识并能回忆手术事件,其发生率低但危害大。文中阐述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判断处理方法,强调现代医学可降低其发生风险。

为什么全麻了还要加部位麻醉?

手术中同时使用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有明确依据。二者结合可增强麻醉效果、满足术后镇痛需求、减少全麻药物用量、契合特定手术及快速康复需求,多模式麻醉已成现代麻醉学标准。

【麻案精析】全身麻醉期间输血,引发持续超过24h的过敏性循环衰竭

2025年4月15日,Anaesth Rep刊发来自日本山形大学麻醉科的病例报道,报道了1例全身麻醉期间输血引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例,患者因持续性低血压和全身红斑,术后需持续输注肾上腺素>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