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查出“小肠息肉”,切开一看医生倒吸一口凉气:竟是癌中“变脸王”!

2025-04-30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35 岁小林普通肠镜查出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G2 级。介绍该肿瘤发病率上升、遍布全身、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多方面,治疗方式多样,多学科整合可个体化治疗。

35岁的小林,原本是来做普通肠镜,医生却在他的小肠末端发现了一个看似“良性”的小息肉。患者自述这几年总是腹胀、出汗、心慌、消瘦,原以为是胃不好、压力大,没太当回事。可术后病理结果却直接改变了人生轨迹: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G2级。

“你得的是一种罕见癌症——但它长得太‘乖’,很多人压根看不出来。”医生这样解释。这类肿瘤起源于内分泌细胞,但长在消化道或胰腺,可以慢慢生长多年不出事,一旦扩散到肝脏、骨骼,就难以控制。

图片

图1HE:肿瘤细胞排列呈巢状、条带状及小梁状分布,细胞大小较一致,圆形核和细腻的染色质。

图片

图2免疫组化:突触素(Syn)阳性。

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这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实体肿瘤。也许你对神经内分泌肿瘤一头雾水,不但没听说过,甚至会错误地认为神经和内分泌得了肿瘤?事实上,苹果前CEO乔布斯和知名演员赫本,也是因患上了这种罕见肿瘤去世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并不遥远。

发病率明显上升

神经内分泌瘤是罕见病,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左右,欧美人群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大在2.5~5人/10万人,在过去30年内发病率增加了5倍,相比其他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的增加更加迅速。国内外研究数据均提示,NENs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肿瘤相比,NENs发病率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在1973-2012年40年间,发病率增加了6.4倍,达到6.98/10万人年,亚洲人群中发病率约0.11~2.20 /10 万人年。

遍布全身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从字面上就可以大概知道,这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实体肿瘤。由于神经内分泌细胞遍布全身各处,特别是广泛分布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所以可发生在除指甲趾甲、毛发除外的体内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3,60%-70%左右),其次是肺支气管神经内分泌肿瘤(约20%-30%左右),另有少数发生在肾上腺、胸腺、甲状腺等部位。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 整体命名方案,所有来自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和组织发生的肿瘤,都命名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而神经内分泌肿瘤中99%都是恶性,可能发生的区域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器官。从神经系统里面的垂体、内分泌器官的甲状腺、甲状旁腺到胰腺中的胰岛、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等都被纳入进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概念中。

这些神经内分泌肿瘤只有当恶性程度非常高、分化非常差的时候才命名为“神经内分泌癌”。而分化较好的一部分,仍然以“神经内分泌肿瘤”来命名。这一部分分化较好的瘤又会根据增殖的情况来分级,分成G1、G2甚至G3。但它们仍然还是属于恶性肿瘤的范畴。

临床表现多样

由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可合成、分泌、储存多种生物活性胺、小分子多肽或激素等,所以产生各种千奇百怪的多样化的症状表现,常不典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压迫症状、神经内分泌症状和转移引起症状。症状轻时无明显症状,重时可出现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一)典型症状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典型症状可分为压迫症状、神经内分泌症状和转移引起症状三大类。

1、压迫症状

(1)局部肿块:肿瘤生长较大可在原发灶或转移灶触及肿块。

(2)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消化道肿瘤):腹痛、恶心、呕吐、黄疽、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

(3)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症状(呼吸道肿瘤):咳嗽、咳痰、吞咽困难(压迫食道)气促、呼吸困难(压迫支气管)等。

(4)非特异性泌尿道症状:排尿困难、无痛性肉眼尿血等。

(5)垂体压迫症状: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失明等。

2、神经内分泌症状

(1)卓-艾综合征

(2)惠普尔(Wipple)三联征

(3)库欣综合征

(4)肌无力综合征

(5)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6)醛固酮增多症

3、转移症状

(1)脑转移:头晕头痛、呕心呕吐、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等。

(2)肝转移:黄疸、腹水、全身瘀点、瘀斑等。

(3)肺转移: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

(4)骨转移:骨转移部位疼痛、病理性骨折等。

(二)部分类型肿瘤典型症状

1、胰高血糖素瘤:游走性坏死性红斑、糖耐量受损、体重下降等。

2、生长抑素瘤:糖尿病和/或低血糖、胆石症、脂肪性腹泻等。

3、血管活性肠肽瘤:严重水样腹泻、脱水、低钾血症、胃酸缺乏或胃酸过少。

4、Ⅰ型胃神经内分泌瘤: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缺铁性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胃镜下可见黏膜下多发息肉或黏膜肿物。

5、Ⅱ型胃神经内分泌瘤:胃底体黏膜广泛肥厚、水肿、溃疡及糜烂,多发性消化道溃疡。

(三)其他症状

1、神经系统病变

小脑皮质变性、周围神经病(感觉或运动)、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病变,肿瘤经治疗后消失或缓解时,其肌无力症状也随之缓解。

2、黑棘皮病

3、皮肌炎

4、骨关节增生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皮肤色素沉着

7、性激素分泌异常

8、生长激素分泌异常

9、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诊断

根据相应的临床表现,肿瘤标记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进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完整的诊断内容包括肿瘤部位、分级、分期以及功能状态。

胃肠胰是NEN最常发生的部位,约占所有NEN的55%-70%。胃肠胰NEN的诊断是基于临床症状、激素水平、各种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证实。应采取实验室检查、定位诊断的方法明确,确诊依靠或组织检查或手术组织病理检查。

实验室检查:CgA、肽类激素测定、激发实验

定位诊断:CT、MRI、SSRS

病理检查: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后病理诊断

按照肿瘤的增殖活性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为:G1、G2、G3。

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方式多样,包括内镜、外科、内科、核素、介入、化疗、中医、姑息治疗和心理治疗,多学科整合诊疗可以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何种治疗手段,取决于肿瘤的分级、分期、发生部位以及是否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参考资料

1、毛歆歆,陈杰 2022版WHO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解读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4,53(7) : 655-659.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委员会 中国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2019年版)

3、陈旻湖等,消化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19:930~943

4、李洁等,胰腺和胃肠道来源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2018 ARC/WHO分类框架共识解读,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8,4(4):16~20

5、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整合诊治指南 中国肿瘤临床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2811, encodeId=4f6122628116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11ae42016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内分泌肿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201, encryptionId=f11ae42016b, topicName=神经内分泌肿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Apr 29 23:52:28 CST 2025, time=2025-04-2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4-29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衡道丨干货】2024版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更新

《2024 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已正式颁布。本文通过与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对比,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部分内容进行了汇总介绍。

反复腹痛并不是胃肠炎,而是这种除了指甲、头发上不长哪都长的肿瘤?很多人对它感到陌生,但赫本却被它夺取了生命!

48 岁赵先生因腹痛确诊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G1)。介绍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发病率上升、遍布全身、临床表现多样及诊断、治疗方法。

专家论坛|陈拥军: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外科干预策略

本文基于国内外NETLM的外科治疗策略和我国新近诊治指南内容,结合NETLM流行病学特点及笔者所在临床中心诊疗经验,重点讨论现阶段NETLM的外科干预策略。

免疫组化系列 || INSM1

本文介绍 INSM1 理论知识,包括同义缩写、阳性定位等,阐述其作为锌指转录因子的特征,表达情况及在多类肿瘤诊断、病情判断中的应用。

【指南与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2025年版)

2025年版指南对2022年版指南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及修订,并进一步扩充了除胸部和胃肠胰以外的NENs,包括垂体神经内分泌瘤、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及Merkel细胞癌的诊治推荐。

病例报告:胃混合性神经-非神经内分泌癌

一例具有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但错配修复完整(pMMR)的转移性胃混合性神经-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成功进行转换手术: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对话大咖|赵东兵教授解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识别、诊断与治疗进展!

【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别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赵东兵教授,为我们深入解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识别、诊断及治疗进展,为当前临床诊疗中面临的困境指明方向。

European Radiology:小于 2cm胰腺导管腺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参数MRI放射组学特征鉴别

最近,放射组学作为一种新的图像分析方法出现,可对图像进行定量检查,产生比肉眼可见的更多信息。

FDA 批准 Lu 177 dotatate 用于 12 岁及以上 SSTR 阳性 GEP-NET 儿童患者

Lutathera成为率先获批用于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儿童患者的疗法。

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检出MEN1 c.587delA胚系杂合变异,确诊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

本文报告了一例患有胰岛细胞瘤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 14 岁男性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