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 Microbes: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键调控者与 “时间 - 菌群调控” 新策略
4小时前 熊佳仪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昼夜节律通过代谢物(如TMAO和SCFAs)动态调控斑块稳定性,其紊乱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免疫失衡。宿主生物钟与菌群节律双向互作,受饮食时间显著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而斑块的昼夜节律特征揭示了宿主与微生物之间动态互作的核心作用。本综述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昼夜节律紊乱通过“代谢-免疫-血管”多维网络驱动斑块失稳的机制,并创新性提出“时间-菌群调控(CMM)”策略,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 心血管疾病的急性事件(如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在清晨高发,传统理论将其归因于宿主内源性节律(如血压波动、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即使通过药物抑制交感神经,心血管事件的清晨高峰仅降低约30%,提示除宿主生物钟外,肠道菌群作为“第二生物钟”可能通过代谢物节律性波动参与斑块稳定性的调控。肠道菌群通过短链脂肪酸(SCFAs)、氧化三甲胺(TMAO)等代谢物,动态调节内皮功能、免疫稳态和血管炎症。例如,TMAO通过诱导内皮细胞焦亡、抑制抗氧化通路和增强血小板活性促进斑块破裂;而SCFAs则通过激活FFAR2/FFAR3受体增强内皮屏障功能,并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促进调节性T细胞生成,抑制斑块内炎症。菌群节律紊乱会打破这些代谢物的昼夜平衡,导致内皮损伤和免疫失调,最终加速斑块失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1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