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吉训明团队发现高流量吸氧联合血管内治疗能减少卒中后残疾!

2025-02-13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威斯康星

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于假性对照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接受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第90天mRS评分更优,身体功能结局更佳,且未引起相关安全性问题。

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其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半暗带(与脑梗死核心相同血管供血区内梗死灶周围的血流低灌注区)。目前,血管内治疗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标准治疗策略,但仍有半数左右的患者未能从治疗中明显获益[获益定义为治疗第90天改良Rankin(mRS)评分0~2分],可能原因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半暗带可能已经演变为缺血核心,以至于再灌注时半暗带体积过小甚至不存在。因此,需要将脑保护治疗与再灌注治疗相结合,达到“冻结半暗带”的目的。

常压高氧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患者吸氧浓度调整为40%~100%的给氧方式,有助于增加患者氧供,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可减少继发性损伤,尤其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此前,与常压高氧相关的研究仅显示出短暂益处或无临床意义的益处,这些研究均未纳入接受血管内治疗(当时并不是标准治疗),或是纳入的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治疗率极低,因此常压高氧治疗仅能起到延缓作用,但无法阻止半暗带进展为核心梗死。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领衔团队开展了OPENS-2试验。近日,OPENS-2试验结果发表于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表明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于假性对照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接受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第90天mRS评分更优,身体功能结局更佳,且未引起相关安全性问题。

该研究通讯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李伟力、兰晶、魏铭为共同第一作者。

截图来源:The Lancet

OPENS-2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单盲、假性对照研究,纳入中国26家卒中医疗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82例,所有患者中位年龄65岁、27%为女性、发病6小时内且归因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符合血管内治疗条件、基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范围0~4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缺陷越严重)评分为10~20分。 

研究人员将符合要求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和假性对照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仅血管内治疗组),具体治疗方式如下:
  • 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140例):使用非重复呼吸面罩以10 L/min流速,吸入100%氧气,持续4小时;对于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吸入氧分数(FiO2)为1.0,并接受血管内治疗。
  • 仅血管内治疗组(142例):使用相同的非重复呼吸面罩以1 L/min流速,吸入100%氧气,持续4小时;对于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FiO2为0.3,并接受相同血管内治疗。
 研究主要结局为接受治疗的人群治疗第90天mRS评分(范围0~1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残疾情况越严重,6分表明患者已死亡)。研究结果显示,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和仅血管内治疗组第90天mRS中位评分分别为2分和3分(OR=1.65,95%CI:1.09~2.50,P=0.018),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患者的身体功能结局更佳。

 

▲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上)和仅血管内治疗组(下)第90天时不同mRS评分患者比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NIHSS评分方面,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低7天时,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和仅血管内治疗组NIHSS中位评分分别为7分和8分,两组评分平均差值为-2.21分。

EQ-5D视觉模拟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方面,治疗第90天时,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和仅血管内治疗组中位得分分别为80分和72分,两组评分平均差值为4.49分。

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第90天时,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和仅血管内治疗组分别有10%(14/140)和12%(17/142)的患者死亡、20%(28/140)和23%(33/142)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整体而言,治疗第90天时,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和仅血管内治疗组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不过,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24小时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 vs. 21%)和任何颅内出血(8% vs. 32%)的患者比例均低于仅血管内治疗组。

文章表示,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颅内出血患者比例更低,可能与常压高氧减轻血脑屏障损伤有关,提示临床常压高氧或具有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从而改善了患者功能结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接受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功能结局整体改善,但在生活质量结局指标方面,仅从数值上看,其虽优于仅血管内治疗组(80分 vs. 72分),但数值相差不大。对此,文章表示生活质量结局指标仅为描述性结果,研究人员预估若增加样本量可观察到两组更为显著的生活质量差异,因此,他们正在开展一项大范围、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评估常压高氧的作用。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于假性对照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接受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第90天mRS评分所反映的患者功能结局更佳,且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也相似。

参考资料

[1] Li W, Lan J, Wei M, et al. Normobaric hyperoxia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OPENS-2 trial):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single-blind, sham-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25 Feb 8;405(10477):486-497. doi: 10.1016/S0140-6736(24)02809-5. 

[2] 李彦腾, 程岗, 张剑宁. 常压高氧治疗在颅脑外伤救治中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 34(2) : 214-216.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2.02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1770, encodeId=4fb22251e700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32089534a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管内治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9534, encryptionId=432089534a8, topicName=血管内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Feb 13 13:54:24 CST 2025, time=2025-02-13, status=1, ipAttribution=威斯康星)]
    2025-02-13 梅斯管理员 来自威斯康星

相关资讯

BMJ子刊:缪中荣教授揭示卒中亚型与血管内治疗结果之间的关联:ANGEL-ASPECT 试验的事后分析

对于大面积梗死,对于非 LAA 病因的患者,EVT 可能比 MM 更有效,但对 LAA 卒中患者则无效。

好文推荐 | 93例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的比较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不同临床特点sICAS患者的临床结局,以评估sICAS患者可能的最佳治疗方案。

短著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分析

采用PED治疗VADA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可忽视,未来仍需大量样本进一步研究。

急性大血管闭塞与血管内治疗|13条专家共识推荐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一线方案,ICAS是国人LVO重要病因。该共识基于研究进展与专家经验,对ICAS-LVO的识别、影像、手术及围术期管理等提出13条推荐,助于规范治疗。

stroke:单纯血管内血栓清除术治疗大血管闭塞——基于 Meta 分析的成本效益评估

EVT 前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对 52 500 美元阈值的大血管闭塞患者没有成本效益,但在 84 000 美元阈值下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综述】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笔者对无效再通的机制及其基线特征、血液、影像学等标志物进行总结,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早发现、早识别无效再通患者,为预防和治疗无效再通提供思路。

《柳叶刀》重磅综述:中风急救,发病24小时患者也可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

近日,《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综述,阐述了当前急性卒中血管内管理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Stroke:缺血性中风后血管内治疗患者不完全再灌注的自然演变

近一半的 eTICI<3 患者实现了延迟再灌注,从而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

BMJ子刊:脑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一项全国性回顾性研究

血管内治疗对 CVT 患者没有显着益处,表明治疗指南需要完善。

【论著】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成功再通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前循环AIS-LVO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EVT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筛选适合患者、优化临床决策、预测临床结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