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来教授团队证实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伊布替尼治疗新诊断PCNSL的良好疗效

2025-06-10 聊聊血液 聊聊血液 发表于上海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开展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RMA)联合或不联合伊布替尼治疗新诊断PCNSL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疗效与基因组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PCNSL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发生在大脑、软脑膜、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和眼睛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大多数为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PCNSL的治疗包括诱导治疗和巩固治疗,目前尚无标准方案。基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的多药化疗通常作为标准诱导方法,巩固治疗一般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全脑放疗。

BTK抑制剂通过减少NF-kB通路活性,在PCNSL中显示出良好疗效,例如伊布替尼用于复发难治性PCNSL,但伊布替尼在新诊断PCNSL中的报道较少。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开展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RMA)联合或不联合伊布替尼治疗新诊断PCNSL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疗效与基因组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jpg

研究方法&结果

研究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3月至2022年10月间88例新诊断PCNSL患者的数据,分为RMA治疗(A组)和RMA联合伊布替尼治疗(B组)。RMA方案包括利妥昔单抗375 mg/m²、甲氨蝶呤3.5 g/m²和阿糖胞苷1.0 g/m²,每28天为一个周期,共4个周期;B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了伊布替尼560 mg/d。根据国际PCNSL协作组(IPCG)反应标准评估治疗效果,通过MRI每两周期评估一次肿瘤体积变化和脑脊液(CSF)细胞学。此外还定义了C、D、E和 F 组:C组=R-MA深部病灶;D组=R-MA+伊布替尼深部病灶;E组=R-MA多发病灶;F组=R-MA+伊布替尼多发病灶。

患者特征:A组纳入59例患者,B组纳入29例患者。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59 岁,其中45.5%为男性,47.7%的ECOG体能状态评分≥2 分,22.7%和 13.6%的乳酸脱氢酶(LDH)和β2 微球蛋白(β2-MG)水平升高。34 例(38.6%)患者有多处病灶,47 例(53.4%)患者的病灶位于深部颅内区域。整体而言,两组在患者特征方面均衡良好。

疗效:B组完全缓解率(CRR)为41.4%,A组为16.9%(P=0.013),总缓解率(ORR)分别为86.2%和59.3%(P=0.011)。B组的2年PFS(56.7% vs 45.1%)和3年OS(75.1% vs 56.3%)优于A组,OS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036),但PFS(P=0.094)无统计学差异。此外,C 组的ORR、PFS和OS均优于D 组(ORR:P=0.027;PFS:P=0.046;OS:P=0.004),而E组和F组无统计学差异(PFS:P=0.17;OS:P=0.065)。

2.jpg

3.jpg

安全性:两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1-2级,且B组不高于A组,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如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和非血液学毒性(如电解质失衡、肝毒性、黏膜炎)。伊布替尼组(B组)的3-4级肝毒性、电解质失衡和消化道毒性更常见,但两组的心脏毒性相似。未观察到治疗相关死亡。

4.jpg

基因组分析结果:对22例患者的基线肿瘤样本进行靶向测序,分析307个与淋巴瘤相关的基因。MYD88突变是最常见的遗传改变(73%),其次是PIM1(64%)和CD79B(55%)。两例携带CARD11突变的患者对治疗无反应,而三例无MYD88或CD79B突变的患者在治疗后有反应。

5.jpg

总结

联合伊布替尼的获益:RMA联合伊布替尼方案提高了新诊断PCNS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总缓解率和总生存率,且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

基因突变与疗效相关性:MYD88和CD79B突变与治疗反应相关,而CARD11突变可能与伊布替尼耐药有关,可能用于指导靶向药物的选择,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研究意义:该研究证实伊布替尼在新诊断PCNSL治疗中的潜力,表明伊布替尼联合RMA方案可能对具有不良预后因素(如深部脑侵犯)的患者特别有益。需要开展进一步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无BCR通路突变的患者对伊布替尼反应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Wang W, Wang B, Sun Y, Qiu L, Qian Z, Zhou S, Song Z, Li W, Li L, Wang X and Zhang H (2025) Clinical outcomes of newly diagnosed PCNSL treated with rituximabmethotrexate- cytarabine with or without ibrutinib: a retrospective study. Front. Immunol. 16:1579483. doi: 10.3389/fimmu.2025.157948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590, encodeId=cee82268590d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e0c13860d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PCNSL#</a> <a href='/topic/show?id=f7603e0370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3860, encryptionId=4e0c13860de, topicName=PCNSL), TopicDto(id=37037, encryptionId=f7603e0370d, topicName=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n 09 15:56:41 CST 2025, time=2025-06-0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大脑中出现一把“胡椒粉”?这个影像学征象都有哪些病?

今天的我们介绍脑袋里一把“胡椒粉”,病因为哪般?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EHA–ESMO临床实践指南

依托欧洲血液学协会(EHA)-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专家组撰写了免疫功能正常的PCNS患者的诊断、风险分层和治疗实践指南,

Haematologica:继发性与原发性CNS淋巴瘤存在基因组差异

Wright等于《Haematologica》发文,对41例EBV阴性SCNSL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组分析,包括靶向panel测序、拷贝数分析及细胞起源和免疫基因特征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替莫唑胺加入大剂量甲氨蝶呤/全脑放疗治疗初治PCNSL的3期研究失败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是一种侵袭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其标准方案先后包括全脑放射治疗 (WBRT)

【Neuro Oncol】55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结局和复发模式

该研究有助于优化针对这一高危人群的多模式治疗,包括局部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给予局部升级治疗。

【BJH】老年PCNSL的新方案: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诱导和利妥昔单抗+阿糖胞苷巩固

韩国学者开展了一项II期研究,以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MTX序贯利妥昔单抗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年龄≥60岁新诊断PCNSL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梅奥诊所经验,原发CNS淋巴瘤诱导后自体移植巩固和大剂量甲氨蝶呤维持预后相似

梅奥诊所学者在接受HD-MTX诱导治疗的PCNSL患者中对比了auto-SCT巩固治疗与HD-MTX维持治疗。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最新进展

本文介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预后、治疗(包括诱导、巩固、复发难治情况等)方面内容,综述其相关研究进展,提及多种治疗方案及各阶段应对策略,参考对应文献。

Nat Commun:中山大学蔡木炎/谢丹等合作开发识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新方法

该研究试图开发和验证一种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能够使用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的冷冻全玻片图像精确区分 PCNSL 和非 PCNSL 病变,尤其是神经胶质瘤。

【Blood Adv】原发CNS淋巴瘤巩固治疗模式的演变及结局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学者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该中心大样本队列中PCNSL巩固治疗的四十年纵向演变,以及接受不同巩固治疗策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