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ardiovasc Res 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张政团队揭示TRPM7通道激酶驱动腹主动脉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2025-02-21 论道心血管 论道心血管 发表于陕西省

临床药物FTY720可通过抑制TRPM7通道活性改善AAA。这一发现不仅阐明了TRPM7在AAA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更为AAA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潜能。

腹主动脉瘤(AAA)指腹主动脉局部扩张超过正常直径的50%以上,常发生在肾下主动脉段。大多数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无明显症状,而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AAA直径大于5.5厘米时,开放手术或腔内动脉瘤修复术是标准治疗方案。而对于直径小于5.5厘米的动脉瘤,目前尚无明确的干预标准,通常建议定期影像监测和药物管理。AAA病因复杂,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死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基质降解酶过度活化等。目前,针对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风险因素的药物试验,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效果有限。近期,二甲双胍的潜在应用正在研究中。尽管部分药物在动物实验中有效,但尚未成功应用于临床。这反映了AAA病理的复杂性,深入研究其机制仍是治疗突破的关键。

2025年2月14日,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张政教授研究团队在心血管期刊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论文题为“The TRPM7 Chanzyme in Smooth Muscle Cells Drives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n Mice”,揭示了离子通道激酶TRPM7对腹主动脉瘤的关键调控机制。研究发现,特异性敲除平滑肌细胞中的 Trpm7 基因可保护小鼠免于AAA。TRPM7通道促进钙、锌离子内流,分别通过Ca2+/calcineurin/ CRTC2/CREB和Zn2+/MTF1信号轴,最终导致Mmp2基因表达增加,促进AAA。临床药物FTY720可通过抑制TRPM7通道活性改善AAA。这一发现不仅阐明了TRPM7在AAA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更为AAA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潜能。

图片

为探究平滑肌细胞(SMC)中TRPM7在A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SMC特异性Trpm7基因敲除小鼠。通过猪胰弹性蛋白酶灌注和血管紧张素Ⅱ输注两种AAA模型,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基因敲除小鼠的主动脉扩张、破裂率、死亡率显著降低,主动脉结构和弹性纤维完整性得到保护,SMC丢失、白细胞浸润和氧化应激也得到改善。这些结果表明,SMC中的TRPM7在AAA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图1)。

图片

图1. 平滑肌特异性TRPM7缺乏可减轻小鼠的腹主动脉瘤

AAA病理特征为中膜退化,其中金属基质蛋白酶作用关键。研究人员通过凝胶酶谱法发现,Trpm7基因敲除可降低AAA小鼠模型中的明胶酶活性。鉴于TRPM7具有离子通道功能,可能影响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活性,研究人员进行了转录水平筛选,发现TRPM7通道激活剂可上调多种金属基质蛋白酶mRNA,但敲除Trpm7后仅Mmp2 mRNA的增加被消除。进一步实验证实,TRPM7通过转录机制调控MMP2表达,而非转录后或翻译后调控。通过构建TRPM7通道和激酶结构域的功能缺失突变体,证明了MMP2的表达主要受TRPM7通道功能调控,而非其激酶活性或结构作用。

为验证TRPM7作为AAA治疗靶点的可行性,研究人员使用TRPM7阻断剂FTY720(芬戈莫德)进行了体内药理学研究。FTY720是FDA批准药物,其代谢产物FTY720(S)-P主要作用于淋巴细胞。研究首先证实仅FTY720(而非其代谢物)能抑制MMP2表达。随后,在两种AAA小鼠模型中,预防性给予FTY720均显著改善AAA表型,且该效果依赖于TRPM7的存在。机制上,FTY720抑制了关键转录因子CRTC2、MTF1的核转位及其在Mmp2启动子区的结合。最后,在已形成AAA的小鼠模型中进行干预性研究,发现FTY720对主动脉扩张40-50%的亚临床AAA小鼠有效,可抑制其进一步扩张并降低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FTY720阻断TRPM7对AAA具有潜在治疗价值(2)。

图片

图2. FTY720通过阻断TRPM7减轻小鼠腹主动脉瘤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逐步实验排除,揭示了Ca2+和Zn2+Mmp2转录调控的特异性。利用功能获得性突变体,确定了Ca2+和Zn2+分别激活calcineurin/CRTC2/CREB和MTF1通路。在AAA发生时,TRPM7通道功能增强,导致Ca2+和Zn2+内流,分别激活各自的下游信号通路,促进Mmp2转录。本研究不仅揭示了TRPM7作为离子信号枢纽调控Mmp2表达,还阐明了SMC中Ca2+/Zn2+信号的作用及其与AAA的关系,并拓展了对TRPM7通道生物学功能的理解,为AAA的离子紊乱机制和潜在治疗策略研究奠定了基础(3)。

图片

图3. 研究机制图

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张政教授为本论文通讯作者,王璇博士和王觅博士为文章并列第一作者。该文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61-025-00613-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3002, encodeId=4a9c22530028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7d9855258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腹主动脉瘤#</a> <a href='/topic/show?id=4a021244830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TRPM7通道#</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483, encryptionId=4a021244830a, topicName=TRPM7通道), TopicDto(id=85525, encryptionId=77d9855258f, topicName=腹主动脉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Feb 21 18:06:41 CST 2025, time=2025-02-21,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21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Nat Commun:中国学者研究---衰老通过 miR-1204-MYLK 信号轴加剧小鼠主动脉瘤和夹层

本研究揭示了衰老通过miR-1204-MYLK信号轴加剧主动脉瘤和夹层(AAD)的机制,为AA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ATVB 蔡哲钧/宋伸/宋江平/杨劲合作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小鼠腹主动脉瘤中免疫细胞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

研究分别描述了每种炎症细胞类型对AAA发展的影响,并研究了它们在疾病进程中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未来发现AAA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ATVB 中国医学科学院王淼/陈厚早教授团队合作揭示降脂明星靶点PCSK9的炎症调控关键作用及其防治腹主动脉瘤中的应用

该研究揭示了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胰蛋白酶9)在AAA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防治AAA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干预手段。

降脂药PCSK9抑制剂,还有望防治腹主动脉瘤!阜外医院王淼等研究

该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在巨噬细胞炎症和弹性蛋白降解过程中起关键介导作用,从而促进腹主动脉瘤形成和进展。

【今日分享】腹主动脉瘤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护专家共同制订《腹主动脉瘤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为AAA的规范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Nat Commun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铭湘/陈玉国/张运团队联合安贞医院姜文剑团队揭示巨噬细胞ILF3促进腹主动脉瘤的作用机制

研究揭示了AAA中炎症失衡的具体机制,并提出甲基巴多索隆(BM)进行AAA治疗的可能性。

Adv Sci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信武教授团队揭示巨噬细胞NINJ1调控腹主动脉瘤形成的作用机制

阐明了巨噬细胞NINJ1在AAA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该疾病的临床防治新手段提供了启发与理论基础。

Nat Commun:复旦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潘翠萍团队揭示腹主动脉瘤和多种心血管代谢性状的共同遗传机制

阐明了AAA和CMTs之间的共同遗传成分,同时提供了可用于治疗AAA合并症的心血管药物。

European Radiology:如何利用主动脉钙化早期预测腹主动脉瘤的破裂?

动脉瘤破裂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的扩张速度、近期手术、未控制的高血压和吸烟。然而,基于最大直径和性别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在破裂风险预测方面仅产生60%的敏感性和77%的特异性。

Cardiovasc Res:高平进/林静蓉团队发现激活β3-AR促进血管外周淋巴管新生抑制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发生

激活β3-AR通过调控脂肪VEGF-C介导管周淋巴管新生从而抑制AD/AA的发生,阐明了淋巴管新生在血管损伤中的保护机制,并提出脂肪-淋巴管相互作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