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轻断食减重更有效!最新研究:远超热量限制60%,暴食改善显著;还能将平均寿命延长18%

2025-06-20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不用天天饿肚子!

夏天一到,仿佛全世界的体重秤都变得格外无情,连风吹过来都在提醒:你该减肥了!对许多减肥党来说,这正是最后冲刺的黄金时刻。但说起减肥界的古典名方,最常被提及的无非就是那句老话:管住嘴,迈开腿。尤其是每日热量限制DCR这招,更是许多人的减肥首选——每天都得像个卡路里管家一样精打细算,生怕一块小蛋糕就把努力毁于一旦。不过,这种方式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却不多。一开始斗志昂扬,几天后却常常败下阵来。更别提那令人心碎的反弹:辛辛苦苦减下去的体重,一旦放松警惕,往往迅速卷土重来

也正因如此,减肥江湖近年来悄然崛起了一股新势力”——轻断食,也就是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MF。它不要求精确计算每一餐的热量摄入,而是通过控制进食时间窗口来达到减重效果。相比DCR卡点人生IMF听起来似乎更有弹性,也更容易融入日常生活,颇有点佛系减肥的味道。

那间歇性禁食到底有没有“真本事”?近日,《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名为DRIFT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正面对比4:3 IMFDCR的效果。结果颇为亮眼:在为期12个月的试验中,4:3 IMF组(每周禁食3天、正常饮食4天)平均减重达到7.7 kg,显著优于DCR组的4.8 kg,不仅减得更多,体脂率下降、心代谢指标改善也表现出一定优势,甚至连暴饮暴食的倾向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图片

 

4:3 IMF减肥或许更“持久耐打”

图片

这一差异可能反映出DCR方案在实际执行中对依从性和可持续性的挑战更大,更容易令参与者中途放弃。这一点在现实减肥过程中也屡见不鲜——每日精打细算卡路里、长期处于热量赤字状态,的确容易让人身心俱疲。

图片

这意味着,相较于DCR4:3 IMF在实现基础瘦身深度瘦身方面都更具优势,减重成功率更高。

在次要结果方面,4:3 IMF组在体成分、BMI和腰围的变化上也表现出一定优势。不过,由于样本量及测量精度所限,这些数据的估计不够精确。

图片

从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几项关键代谢指标来看,4:3 IMF也表现出一定优势。不过,DCR在舒张压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略占优势。同样地,这些数据的估计也不够精确,仅能作为参考。

 

谁更能管住嘴、迈开腿?

在减肥这件事上,大家最关心的无非两个问题:一是到底能不能吃少点?二是能不能坚持动起来?

图片

不过,研究原本设定的目标是每周减少34.3%的热量。现实很骨感——两组都没达标。这也说明,长期严格控热量,确实不容易。

除了吃得少,4:3 IMF组还更能控制情绪性进食。研究用暴食量表评估发现,4:3 IMF组在12个月后的暴食倾向改善得更明显

这意味着,4:3 IMF可能不仅管住了嘴,还稳住了心,在防止一时冲动报复性进食方面更胜一筹。

至于运动表现,两组都不含糊。无论是中高强度的运动时间(MVPA)还是每天的步数,4:3 IMF组和DCR组都提高了,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别。

图片

这项研究还提示,两种饮食干预方式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研究期间未出现死亡事件,也未观察到与干预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说明不论选择哪种方式,整体都是较为安全、可接受的。

相比之下,4:3 IMF更受到参与者青睐,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减重效果上,也源于更高的可执行性与心理舒适度。研究者进一步指出,4:3 IMF的一大亮点在于操作简便:参与者只需在每周选定3天进行节食,其余4天则饮食相对自由,无需每天精细计算热量。这种周期性节食、间歇放松的节奏,明显区别于每日持续限热的DCR方式,能够有效缓解长期控制饮食所带来的饥饿感和心理压力,更易长期坚持

综上所述,4:3 IMF12个月的干预期内展现出优于DCR的减重效果,同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依从性,为超重或肥胖成人人群提供了一种值得考虑的替代性饮食策略

 

16:8爆火背后,其实没赢DCR多少

由此看来,间歇性禁食的神奇效果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大上”,归根到底,核心依旧是减少每日摄入的总能量

目前,除了上述研究中提到的4:3 IMF,过去的多数研究更多采用的是16:8限时进食隔日断食ADF等模式:

  • 16:8限时进食每天将进食时间限制在8小时内,其余16小时禁食

  • 隔日断食(ADF一天几乎不吃(仅摄入0-500大卡的极低热量),第二天恢复正常饮食,无需严格控制

其中,16:8限时进食尤为火出圈。然而,它的真实效果真的配得上这份热度吗?

一项由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案[2]研究人员将16:8限时进食与传统的DCR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对比,结果发现——虽然两种方法都能帮助减重,但DCR组参与者平均减重5.42 kg,而16:8限时进食组仅为4.61 kg,两者在减重效果上其实差异不大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风头正劲的16:8限时进食为何和DCR打个“平手”?

图片

综合来看,虽然TRE表面上无需刻意计算热量、也不强迫改变食物种类,但其本质仍在于通过缩短进食窗口,间接减少每日能量摄入。这一看似自由的饮食方式,与刻意为之DCR,最终走向了相似的终点:减重幅度都约在5kg左右。

无独有偶,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张惠杰教授团队,也在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一项类似的研究[3]。他们同样聚焦于8小时限时进食(TRE)与DCR在减重和改善代谢健康方面的效果差异。

图片

不过,本项研究和研究[2]之间仍有一些关键区别。本研究采用的是早食型限时进食策略,即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4点进食,其余时间则完全禁食。而研究[2]则是晚食型进食时间(12点至晚上8点)。这种进食窗口的不同,可能对代谢节律产生一定影响。

图片

也就是说,不论是早吃还是晚吃,在控制总热量摄入的前提下,TRE似乎并没有带来额外的代谢优势。这一结果也再次提醒我们:比起花式的饮食时间安排,能否持续稳定地控制总能量摄入,或许才是真正影响减重成效的关键

 

同是间歇性禁食,

怎会一个“出圈”一个“平庸”?

的确,16:8限时进食与4:3 IMF在研究结果上的冰火两重天,看似矛盾,实则背后藏着研究设计和干预策略的关键差异。

首先,两种策略在干预方式上存在本质区别。4:3 IMF采用的是每周3天进行非连续性的高强度能量限制(摄入量为基线需求的20%),而其余4天则无需控制饮食。这种短期严格+长期宽松的节奏,不仅有助于制造足够的能量赤字,还可能减轻长期饮食压抑所带来的心理负担,从而提高依从性,增强整体减重效果相比之下,16:8限时进食只是通过缩短每日进食时间(如中午12点至晚上8点或上午8点至下午4点)来间接减少能量摄入,在进食时间内既不限定食物种类,也不严格控制摄入量。这种干预方式相对宽松,所带来的总热量减少可能不足以拉开与DCR的减重差距

其次,热量限制是否对等也是影响研究结果的关键因素。研究[1]特意设计了热量赤字的匹配,使4:3 IMFDCR在理论上的每周总能量限制保持一致,借此更清晰地评估饮食频率和模式本身对减重的影响。而在研究[2]和研究[3]中,并未明确说明16:8限时进食组与DCR组是否在热量摄入方面进行了控制和匹配。如果参与者在8小时进食窗口内摄入的总热量远高于DCR组的设定值,这无疑会削弱16:8限时进食组的减重潜力,导致最终两者在体重控制上的差异不显著

 

不止减重

还涵盖多种健康效益

间歇性禁食之所以火爆全球,不仅因为它能减肥,更因为它背后藏着许多令人兴奋的健康益处。比如,它能改善代谢状态、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甚至还能改善神经元功能。这些超越减重的额外好处,才是它被广泛研究和追捧的原因。

事实上,学界对间歇性禁食的兴趣远早于轻断食风潮的兴起。早在20世纪30年代,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只要限制实验鼠的热量摄入,它们的寿命竟然能延长近一倍!但问题在于,这种每天限制热量的极端方案,对人类而言实在难以长期坚持。因此,研究者开始寻求更加温和、易于执行、又同样具备延寿潜力的替代策略——间歇性禁食就由此走入了主流视野。

图片

换句话说,它们不仅长寿,还健康地长寿

图片

那么,iTRF是如何带来这些益处的呢?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背后的机制:关键在于昼夜节律调控下的夜间自噬自噬是细胞的一种自我清理机制,能分解体内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帮助维持细胞稳态。而iTRF这种特定的禁食模式,会在夜间显著增强自噬活动,从而延缓细胞衰老,最终实现延寿效果

虽说间歇性禁食采用的依旧是老套路——控制热量摄入,但它真正出圈的地方在于:通过简单调整进食时间,竟能带来一系列超出预期的好处。仿佛在日常饮食中施加了一道温和的魔法,不仅能帮助减肥,甚至可能具有延长寿命、改善代谢乃至延缓衰老的潜力。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未纳入60岁以上老年人等群体,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研究[2]和研究[3]未量化能量消耗,无法全面评估干预措施对能量平衡的影响;研究[4]研究对象为果蝇,因此在将结果外推至人类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145, encodeId=c52a22e01453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b809e274b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间歇性禁食#</a> <a href='/topic/show?id=b1ce635635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每日热量限制#</a> <a href='/topic/show?id=cbe712e9475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7947, encryptionId=cbe712e94752, topicName=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 TopicDto(id=63563, encryptionId=b1ce6356350, topicName=每日热量限制), TopicDto(id=97274, encryptionId=ab809e274b0, topicName=间歇性禁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un 20 09:28:52 CST 2025, time=2025-06-2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间歇性禁食还能增强性行为?Cell子刊揭秘轻断食“助性”的神经密码,生育率暴涨的背后藏着这一分子机制

近日,康复大学/青岛大学和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相关研究团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了文章,揭示了IF可能通过减少大脑中色氨酸和血清素的可用性来提高性欲或性行为表现。

研究证实:少吃点,是真能抗衰老!

最近,2024年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适度的饥饿,或称为间歇性禁食,可能是保护肝脏的良方。

研究发现:男人想要重振雄风,这个习惯是关键!

青岛大学医学院团队研究发现,间歇性禁食(IF)可增强雄性小鼠性行为,通过减少大脑色氨酸可用性降低血清素水平,提升交配频率与繁殖成功率,为理解人类性欲减退障碍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Nature :间歇性禁食可能有严重后果:增加患癌风险

一项对小鼠的研究表明,打破禁食比禁食本身带来更多的健康益处。研究发现,当小鼠禁食后重新进食时,它们的干细胞数量激增,以修复肠道损伤。但这种干细胞的激活是有代价的:如果在禁食后的再进食期间发生了致癌的基

Nature重磅:饭吃“六分饱”和间歇性禁食能延寿,但是要付出代价的!谷歌旗下抗衰老研究公司最新发文

2024年诺贝尔奖的赢家非“谷歌”莫属,谷歌旗下抗衰老公司最新发Nature,全面地揭示了饮食限制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包括人们常用的卡路里限制和间歇性禁食。

Cell:间歇性禁食改善代谢的代价是什么?毛发健康可能是隐形受害者!

文章介绍间歇性禁食(IF)虽对代谢有益,但会抑制毛发再生。文中阐述相关实验及临床研究,揭示其背后机制与跨器官通信有关,还探讨对抗负面效应策略及对再生医学的启示。

研究提醒:饿一饿更健康,但很可能会让你变秃头!

最近一项发表在《Cell》期刊上的研究却为这一流行趋势泼了一盆冷水,揭示了间歇性禁食可能对头发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BMJ | 间歇性禁食新证据:短期减重显著,长期改善仍待验证

不同的间歇性禁食策略能够在短期内(少于24周)实现显著的体重减少,尤其是“隔日禁食法(ADF)”,比连续能量限制(CER)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