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R突变肺腺癌发生鳞状细胞癌转化,连续基因检测发现FGFR1/NSD3扩增,或为转化驱动基因

2025-07-19 苏州绘真医学 苏州绘真医学 发表于上海

本病例报告重点描述了在多次活检标本中观察到的基因变异,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肺腺癌向小细胞肺癌的组织学转化是肺癌中公认的耐药机制。然而,向鳞状细胞癌的转化较为少见,且相关基因组改变尚不清楚。本文报告一例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腺癌转化为鳞状细胞癌的病例。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均检测到EGFR L858R突变,在疾病进展过程中进行的基因检测显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和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3(NSD3)存在扩增,这两种基因最近被认为是肺鳞状细胞癌中潜在的驱动基因。本病例报告重点描述了在多次活检标本中观察到的基因变异,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背 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肺腺癌的关键驱动因素,在东亚人群中尤为常见。尽管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初始疗效显著,但由于多种机制,耐药性通常在1-2年内出现。在这些机制中,组织学转化是EGFR TKIs公认的耐药机制之一。转化为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67%),而转化为鳞状细胞肺癌也有报道,尽管发生率较低(15%),且其机制仍知之甚少。本文描述了一个病例,该病例在疾病过程中获取了多个临床标本,研究人员能够检测转化前后的基因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和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3(NSD3)的扩增,这两种基因最近被认为是肺鳞状细胞癌中潜在的驱动致癌基因。这些发现连同肿瘤特征,为肺腺癌向肺鳞状细胞癌的转化提供了见解。

病 例

患者男,66 岁,无明显既往病史或家族病史,有8包年吸烟史,于2018年6月因咳嗽就诊。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右中叶有一肿瘤,CT引导下活检证实为肺腺癌伴胸膜转移。肿瘤分期为cT3N0M1a(IVa期),通过Cobas EGFR突变检测发现EGFR L858R突变(图1A)。患者接受一线阿法替尼治疗,原发性肿瘤缩小,达到部分缓解。2021 年 6 月,因原发性肿瘤增大,在原发灶进行第二次CT引导下活检。病理分析证实为肺腺癌(图1B),EGFR突变检测同时检出L858R和T790M突变。因此,启动二线奥希替尼治疗。约 10 个月后,原发性肿瘤进一步增大,提示疾病进展(PD)。2022 年 3 月,同一部位第三次CT引导下活检,组织学检查显示腺癌伴异型性增加(图1C)。对第三份活检样本进行下一代测序(NGS),结果显示EGFR L858R突变阳性,但T790M阴性。随后,患者开始三线治疗,包括卡铂、培美曲塞和贝伐珠单抗。2022 年 11 月的肿瘤评估显示原发灶增大,证实PD,治疗改为多西他赛联合雷莫芦单抗作为四线治疗。由于四线治疗期间原发灶迅速增大,研究人员怀疑肿瘤组织学转化。2023 年 3 月,支气管镜重复活检证实转化为鳞状细胞癌(图1D)。对该组织再次采用NGS检测,显示NSD3和FGFR1扩增,而此前NGS检测未检出这些变异(表1)。第一和第二次活检样本仅进行了基于PCR的EGFR检测,未评估这些变异。对原发肿瘤进行放疗(60 Gy/30 Fr),随后给予五线卡铂联合替吉奥治疗。然而,约两个月后,尽管先前发现的转移灶仍局限于胸膜腔,但在颈后皮下区、左腋窝淋巴结和降结肠发现新的转移灶。2023 年 9 月,因存在穿孔风险,手术切除降结肠肿瘤。病理分析证实为鳞状细胞癌,诊断为转移性肺癌(图1E)。对此次组织再次进行NGS检测,仍显示NSD3和FGFR1扩增(图2)。2023 年 10 月,启动吉西他滨作为六线治疗,随后分别以阿法替尼再挑战和长春瑞滨作为七线和八线治疗。但肿瘤进展未能控制,患者于 2024 年 7 月死亡。尸检显示,原发灶主要由鳞状细胞癌组成,但也发现少量腺癌成分。大多数转移灶为鳞状细胞癌且位于胸腔外,而大多数腺癌转移灶则局限于胸腔内。

图片

▲图1

图片

▲图2

图片

▲表1 每次检测中检出的基因变异

讨 论

与肺腺癌向小细胞癌转化的报道相比,有关向鳞状细胞癌转化前后基因组信息的报道仍然有限。PI3K/AKT/mTOR通路的改变以及最近发现的NSD3扩增已被确定为向鳞状细胞癌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进行基因检测面临着重大挑战。据研究人员所知,这是首次在转化后标本中发现FGFR1和NSD3扩增的病例报告,强调了它们在肺鳞状细胞癌转化中的潜在作用。还应考虑多线治疗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因为治疗压力可能导致观察到的基因和组织学发送变化,潜在地驱动转化过程。此外,EGFR L858R突变的持续检出表明,本病例代表组织学转化而非新发鳞状细胞癌。本病例研究的一个局限性是,由于保险覆盖范围和样本质量的限制,每次活检使用了不同的基因检测平台。此外,初始活检样本未进行多基因检测,这可能妨碍了相关基因变异的尽早检出。积累此类病例将阐明鳞状细胞癌的转化机制,并改善肺癌的个性化治疗。

图片

▲表2 EGFR-TKI治疗后原发性肺腺癌转化至SCC患者的基因特征

总之,本文报告一例EGFR突变阳性肺腺癌转化为鳞状细胞癌的病例。重复活检和基因检测揭示了肿瘤内基因和组织学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导致了肿瘤发生转化。再活检时的测序为转化和癌症进展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我司实体瘤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实体瘤1299基因检测(NGS方法学),均涵盖了EGFR、FGFR1、NSD3基因,预测可能获益的靶向、免疫及化疗药物,评估肿瘤遗传风险。

参考文献:

Fukunaga N, Terai H, Nomura R, Kurebayashi Y, Nakamura K, Kawano R, Shigeta K, Okabayashi K, Kinoshita K, Ogata A, Shigematsu L, Ito F, Takaoka H, Fukushima T, Nukaga S, Ohgino K, Yasuda H, Nishihara H, Kitagawa Y, Fukunaga K, Acquisition of FGFR1 and NSD3 Amplification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GFR-Mut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int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Case Report, JTO Clinical and Research Reports (2025), doi: https://doi.org/10.1016/ j.jtocrr.2025.10086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4005, encodeId=be0722e4005b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11e823029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肺腺癌#</a> <a href='/topic/show?id=94c265920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EGFR突变#</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592, encryptionId=94c265920c, topicName=EGFR突变), TopicDto(id=82302, encryptionId=211e823029d, topicName=肺腺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ul 19 11:43:25 CST 2025, time=2025-07-1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19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问诊分析:这样的肺多原发癌如何决策比较好?这关系到后续治疗能否合理实施

6 岁女性确诊双肺多原发肺癌(右肺上叶、左肺上叶浸润性腺癌,左肺下叶疑为浸润性腺癌),经手术及化疗后,左肺下叶病灶实性成分变化,需综合评估后考虑靶向治疗联合局部干预。

Biomaterials:广西医科大学阳洁等团队合作研究制备双靶向双金属纳米酶协同近红外光增强肺腺癌治疗效果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双靶向双金属纳米酶,由纳米级锰铁氧体组成,用多巴胺和甲基丙烯酸酐封装后修饰透明质酸,随后用整合素受体靶向肽修饰用于LUAD靶向治疗。

肺腺癌脑转移患者检出KRAS G12C突变却未能获益索托雷塞,或与p53/BRCA2共突变有关

基因检测显示,在启动索托雷塞治疗时,本例肺癌患者的癌细胞中存在多个驱动基因(p53、BRCA2和KRAS)突变。

J Thorac Oncol:亚洲早发肺腺癌遗传风险基因全景解析——TP53、BRCA2及ALKBH2变异的新发现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亚洲早发肺腺癌患者群体中,生殖系致病变异的频率和分布特点,强调了TP53和BRCA2的关键作用。

eLife:四川大学章乐/张立/步宏发现S100a4+肺泡巨噬细胞通过代谢调控促进肺肿瘤发生

在小鼠癌前病变过程中,该研究发现代谢模式发生了阶段性转变。

Mol Cancer:温州医科大学王瑜敏等团队提出M6A甲基化的自噬抑制驱动肺腺癌进展和转移机制

该研究系统地探讨了RBP-circRNA-自噬网络在LUAD发病机制中的功能性相互作用。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实体成分与肿瘤总大小的肺腺癌临床分期的比较验证

目前已明确,基于实性成分的临床 T 分类不仅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而且具有合理性,因为有证据表明实性成分的预后价值更高,其与病理浸润成分的相关性比总肿瘤大小更强。

Nature Commun:复旦大学陈海泉等团队研究发现促炎MC通过NLRP3-IL-18轴激活MAIT细胞抗肿瘤功能

研究揭示了MC组成的复杂性并确定了9种不同的状态,包括促炎、趋化性和抗原呈递。

Cell子刊:北京大学王子平等揭示瘤内定植葡萄球菌介导肺腺癌转移的新机制

该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在转移性肿瘤病变中选择性富集,并与肺癌患者的肿瘤复发相关。

Nature Medicine:如何用“病理学GPT”颠覆肺癌诊断,让三周等待缩短为44分钟?

EAGLE 模型可快速从肺腺癌病理切片中检测 EGFR 突变,泛化能力强,优化诊断流程,减少检测需求,具临床转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