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青春有你3》选手蒋智豪不吸烟却患上肺癌冲上热搜。无独有偶,同年7月,河南郑州一名55岁生活规律、坚持锻炼、从不吸烟的男子也不幸确诊肺癌。而一项针对中国台湾从未吸烟的高风险人群开展的一项肺癌筛查研究显示,肺癌检出率高达2.6%[1]!这些案例颠覆了公众对肺癌的认知——吸烟并非唯一诱因,一场由环境、遗传、生活方式共同编织的“健康危机”正悄然蔓延。
五大致癌因素概览
一、空气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曾直言:“空气污染是新时代的烟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台湾空气中PM2.5含量超安全标准4倍,每年导致超30万人死于肺癌。这种直径仅2.5微米的颗粒物可深入肺泡,破坏DNA结构,诱发基因突变。
英国《自然》杂志研究揭示,PM2.5并非直接致癌,而是促进大量巨噬细胞进入肺组织,释放IL-1β创造炎性环境,让肺部原本存在的携带致癌突变(EGFR或KRAS)的正常肺细胞恶变,成为肺癌的种子[2]。更严峻的是,PM2.5的致癌效应具有累积性——暴露时间越长,肺癌“种子”发芽速度越快。
二、二手烟与三手烟
2007年发布的《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中指出,中国有5.4亿人遭受被动吸烟之害,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
二手烟是指由吸烟者在吸烟过程中吐出的“主流”烟草烟雾及由点燃的卷烟或其他有烟烟草制品排放到环境中的“侧流”烟草烟雾。其中至少有69种致癌物,包括重金属、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可损害遗传物质和干扰细胞正常分裂,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引起癌症和畸形的发生。
三手烟来源于二手烟,但是比二手烟成分要复杂。三手烟通常指残留在衣物、家具表面的烟草烟雾,所含的有毒成份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以及超过十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残留时长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月。婴幼儿在爬行或玩乐时会喜欢用手触摸地毯、沙发等物品,皮肤容易沾染三手烟,还会通过习惯性吃手而摄入烟雾残留物。相较于成年人,婴幼儿呼吸速率更快、更容易吸入更多的有害物质,但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有害物质的代谢能力差,因此,婴幼儿更容易受到三手烟的危害[3]。
三、遗传因素
亚洲人群早发性肺腺癌(LADC)研究[4]带来突破性发现:TP53和BRCA2基因突变与早发性肺癌密切相关。在<40岁的LADC患者中,TP53检出率达2.9%,BRCA2达1.7%,而晚发性患者(≥41岁)中仅0.14%和0.21%。这意味着,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个体即使不吸烟,肺癌风险也显著升高。
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栏目曾报道,直系亲属有肺癌病史者,自身患病风险提升3倍。这种风险并非单纯遗传,而是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携带EGFR突变的个体在PM2.5污染环境中,肺癌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5-8倍。
四、厨房与职业暴露
-
高温烹调的隐患
中国家庭烹饪时产生的油烟含有200余种代谢产物,其中丙烯醛、多环芳烃等与肺癌密切相关。曾有博主发布过测试视频,视频内容是在已经开启油烟机的情况下,利用专业仪器检测厨房炒菜过程中PM2.5的数值变化。可以明显看到,炒菜过程中,PM2.5的数值峰值在500以上,也就是重度污染。建议炒完菜后油烟机多开会儿,减少有害物质残留。
-
职业暴露的累积效应
石棉、氡气、放射性物质等职业危害长期被低估。例如,大理石家具释放的氡气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肺癌诱因;矿工、建筑工人等群体因长期接触粉尘,肺癌风险提升4-6倍。
五、情绪与代谢
长期生闷气、抑郁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机体无法及时清除变异细胞。C型性格(逆来顺受、爱生闷气)者肿瘤发病率比普通人高30%。此外,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削弱心肺功能,增加肺癌风险。
低剂量CT筛查与肺癌预防体系构建
低剂量螺旋CT:早期肺癌筛查的“革命性突破”
传统胸片因分辨率限制,对早期肺癌(尤其是直径<1cm的结节)检出率不足30%,导致约70%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而低剂量螺旋CT通过优化扫描参数(如降低管电流至10-50mAs),在保持图像清晰度的同时,将辐射剂量控制在常规CT的1/5以下。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早期肺癌检出率可达90%以上,尤其对周围型肺腺癌的敏感度显著提升。
《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中国肺癌低剂量CT筛查指南(2023年版)》中,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做了如下定义:
①吸烟≥20包年(每天吸烟包数x吸烟年数),若现在已戒烟,戒烟时间不超过5年;
②与吸烟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被动吸烟≥20年;
③一级、二级亲属患肺癌,同时吸烟>15包年或者被动吸烟>15年;
④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⑤有职业暴露史:长期接触氢、砷、铍、铬及其化合物,石棉,氯甲醚,二氧化硅,以及焦炉逸散物和煤烟等肺癌致癌物,至少1年。
针对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接受筛查。
四维预防体系
为实现早期预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环境干预
室内防护:使用HEPA滤网空气净化器,可降低室内PM2.5浓度60%-80%;烹饪时开启抽油烟机并保持窗户微开,炒菜后持续运行10分钟以清除油烟残留。
室外防护:雾霾天佩戴N95口罩(过滤效率≥95%),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2.饮食调整
β-胡萝卜素摄入:每日摄入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西兰花、胡萝卜、菠菜)≥10mg,可增强肺泡上皮细胞修复能力。
避免致癌饮食:减少油炸、烧烤食物摄入,其产生的苯并芘等物质可使肺癌风险增加。
3.情绪管理
压力释放: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皮质醇水平,增强NK细胞活性。
心理干预:通过转移注意力、冥想、找朋友倾诉等多种方式缓解焦虑。
4.职业防护
致癌物管控:接触石棉、放射性物质者需佩戴防尘口罩和防护服,工作场所氡气浓度应控制在<4pCi/L(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定期体检:高危职业人群每半年进行一次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如CEA、CYFRA21-1)联合筛查,早期肺癌检出率可大大提升。
肺癌防治需要全民行动
肺癌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癌症死亡率首位,中国每年新发病例超106万。不吸烟者患肺癌的比例上升,警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健康防护的边界。从控制PM2.5排放到推广低剂量CT筛查,从普及基因检测到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这场与肺癌的博弈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
切记:预防肺癌,不仅是戒烟,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
参考文献:
[1]Shum E, Li W, Bell J, et al.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Female Asian Nonsmoker Screening Study (FANSS). 2023 WCLC. OA16.04.
[2]而是促进大量巨噬细胞进入肺组织,释放IL-1β创造炎性环境,让肺部原本存在的携带致癌突变(EGFR或KRAS)的正常肺细胞恶变,成为肺癌的种子。
[3]央视网
[4]Cho H et al. Genomic profiles of pathogenic and moderate-penetrance germline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early-onset lung adenocarcinoma. J Thorac Onc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12, 2025. doi:10.1016/j.jtho.2025.06.005.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3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