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治疗新突破:疗效优于艾司西酞普兰?近2年最新研究

2025-04-22 精神医学新观点 精神医学新观点

2025 年数据显示中国抑郁障碍患者增多,传统药物有局限。裸盖菇素在抗抑郁上潜力大,多项研究证实其疗效,但尚未获批,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5年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1990-2021年中国抑郁障碍患者病例数增长54%,其中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抑郁趋势不容乐观。传统抗抑郁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诸多局限性,如需要长期服用、副作用明显等。近年来,致幻剂裸盖菇素在抗抑郁治疗方面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潜力。裸盖菇素并非新发现的物质,它是致幻植物的起效成分。近2年,多项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裸盖菇素的抗抑郁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从作用机制来看,裸盖菇素抗抑郁有着独特的神经生物学路径。2025年,Nature(IF=50.5)最新发表内容[1],裸盖菇素能选择性激活小鼠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椎体束(PT)神经元。在小鼠实验中,通过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腹腔注射裸盖菇素(1mg/kg)后,小鼠前额叶皮层椎体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显著增加,棘形成速率提高,且 PT 神经元的棘消除速率略有下降,这种变化使得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在单次注射后持续 2 个月保持较高水平。

图片

使用裸盖菇素65天内神经元树突棘密度

进一步研究发现,裸盖菇素给药增加了 PT 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的钙瞬变频率,意味着细胞活动增强。同时,5 - HT2A 受体在裸盖菇素引起的神经可塑性中至关重要,使用特定脑区和特定细胞类型 5 - HT2A 受体缺失小鼠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裸盖菇素诱导的 PT 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增加消失,这表明前额叶皮层的 PT 神经元和 5 - HT2A 受体在裸盖菇素的有益长期作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项临床研究证明:裸盖菇素抗抑郁效果好

2025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IF=15.1)发表一项研究[2],针对至少接受过 5 次治疗但均效果不理想的严重难治性抑郁症患者(TRD)展开。12 名 TRD 患者接受单剂量 25mg 合成裸盖菇素治疗,并进行了为期 12 周的随访。结果显示:

  • 裸盖菇素治疗起效迅速,给药第 1 周就有 75% 的患者达到缓解;

  • 给药后第 12 周,都能观察到患者抑郁症状显著减轻,患者MADRS评分平均降低17.2,其中58.3%符合响应标准,25%符合缓解标准。

    此外,其他心理健康指标也有所改善,如抑郁症状自评量表(QIDS - SR - 16)评分显著下降,生活质量与满意度量表(QLES - Q - SF)和工作和社会功能量表(WSAS)评分得到提升,且治疗和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图片

MADRS评分变化

2024年,分子精神病学(IF=9.6)发表关于裸盖菇素对抑郁症患者情感同理心的影响研究[3]。该研究纳入 51 例重度抑郁症患者,随机接受单次口服安慰剂(甘露醇)和裸盖菇素(0.215mg/kg)治疗,并进行为期 4 周的心理支持干预。通过多维同理心测试(MET)发现,与安慰剂相比,裸盖菇素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显性情感同理心,尤其是对正向情绪的共鸣,效果可维持 2 周。这一结果为理解裸盖菇素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4年,eClinicalMedicine(IF=9.6)发表了一项 2 期临床双盲随机对照试验[4],将裸盖菇素与传统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进行了直接对比。研究纳入 59 例中重度抑郁症成人患者,分为裸盖菇素治疗组(裸盖菇素 + 心理治疗,PT 组,n = 30)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艾司西酞普兰 + 心理治疗,ET 组,n = 29),治疗时间持续 6 周。结果显示:两组在抗抑郁效果方面相当,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在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心理连结性和生命意义感方面,裸盖菇素治疗组更具优势。社会适应量表(WSAS)、Watts 心理连结性量表(WCS)以及生命意义问卷(MLQ)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治疗结束时,还是治疗后 6 个月时,PT 组改善效果都明显优于 ET 组。

不过,尽管裸盖菇素在抗抑郁治疗方面表现出诸多优势,但目前它尚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等权威机构的批准。裸盖菇素在抗抑郁治疗领域可能成为一种新选择,它在改善抑郁症状、提升社会功能、增强心理连结性和生命意义感等方面展现出了优于传统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的潜力。然而,其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明确其最佳剂量、给药方案,完善试验设计,深入探究作用机制和治疗反应预测因子,评估长期安全性等。

参考文献:

[1]Shao, LX., Liao, C., Davoudian, P.A. et al. Nature (2025).

[2]Aaronson ST, van der Vaart A, Miller T,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25;182(1):104-113.

[3]Jungwirth J, von Rotz R, Dziobek I, Vollenweider FX, Preller KH. Mol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18, 2024.

[4]Erritzoe D, Barba T, Greenway KT, et al. EClinicalMedicine. 2024 Sep 21;76:10279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1409, encodeId=39d022614099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1cf549e3f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抑郁症#</a> <a href='/topic/show?id=057690433f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裸盖菇素#</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4973, encryptionId=91cf549e3f1, topicName=抑郁症), TopicDto(id=90433, encryptionId=057690433f4, topicName=裸盖菇素)],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Apr 21 17:27:54 CST 2025, time=2025-04-2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J. Child Psychol. Psyc.:青少年早期认知脱离综合征与抑郁症状:探讨消极解释偏向的调节作用

当抑郁症状由看护人评定而非青少年自评时,消极解释偏向会加强CDS症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强调了在使用多个知情者检查CDS和内化症状时的重要性。

综述|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与抑郁症共病的影响因素

本文综合既往研究,探讨IGD和抑郁症的共病机制,为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减少青少年IGD和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突破性发现,iTBS通过调节GABA水平改善抑郁症症状

主动iTBS治疗后,dACC中GABA水平的降低与抑郁症状改善显著相关,且伏隔核基线GABA受体可用性较低的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谷氨酸水平和GABA受体可用性在治疗后未发生显著变化。

BJPsych:英国抑郁症药物治疗中被忽视的选择——安非他酮

安非他酮通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机制改善抑郁症状,对SSRIs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和体重增加具有优势。

Brain: 帕金森病抑郁症的新发现:多巴胺治疗为何失效?

这项研究揭示了帕金森病抑郁症的一个关键机制:奖励敏感性受损,且这种损伤对多巴胺治疗无反应。

CGP指南解读 | 2022年USPSTF《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解读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USPSTF声明的内容进行解读,从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概念、危险因素、筛查工具、早期筛查的利弊、治疗和干预及USPSTF声明对初级保健医护人员的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概述。

研究发现:这种水果好吃不贵,经常吃点能让人心情变好!

研究表明柑橘类水果或可改善抑郁。对 32427 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其摄入与特定微生物丰度有关,尤其能提升有益菌 F. prausnitzii,或通过 SAM 循环影响神经递质,降低抑郁风险。

论著|慢性失眠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记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探究ICD患者客观记忆功能和促炎症细胞因子改变及其相关性。

研究证实:多吃这类水果,能让你更快乐!

最近,发表在《Microbiom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柑橘类水果的摄入与抑郁症风险之间的微妙关系。

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的纵向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及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

研究未发现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间的显著时间关联,BMI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成年女性中尼古丁使用可能增加抑郁症状风险,但其他群体无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