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及焦虑症状的研究进展

2025-04-29 精神医学新观点 精神医学新观点 发表于陕西省

抗精神病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精神症状,研究表明其对双相抑郁疗效良好,不同药物疗效和耐受性有差异,在治疗焦虑障碍方面有潜在价值但证据不足,使用时需考虑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整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尤其是多巴胺和血清素。这些药物通过降低或增加特定神经递质的活性,有助于缓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症状,如幻觉和妄想。除此之外,它们还被发现在处理情绪波动和焦虑症状方面具有潜在的效果,尤其是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抑郁效果良好

双相障碍,也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涉及情绪极端波动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抑郁和躁狂或轻躁狂(亢奋)两种极端心理状态的交替出现。治疗双相障碍通常需要一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传统上常选择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状。然而,对于双相障碍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可能会引发躁狂转换或加剧疾病的循环性,因此在这一特殊人群中使用时需要更加谨慎。

研究表明,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对双相抑郁期的症状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相对于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物在预防躁狂转换方面表现更为安全。例如,奥氮平、喹硫平、卡利拉嗪、卢美哌隆、鲁拉西酮等都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双相障碍抑郁相。大量研究表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状时,不同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各异:治疗响应率介于39.0%至69.1%之间,而缓解率则在26.0%至70.1%之间不等[1-4]

2024年3月,一项系统评价和网络荟萃[5]分析旨在比较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5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卡利拉嗪、卢美哌隆、鲁拉西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的疗效与耐受性。该研究纳入了16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7234名患者。评估参数包括:响应率(定义为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与基线相比改善≥50%);缓解率(定义为终点MADRS ≤12或≤10);可接受性(通过治疗全因停药来衡量)。

  • 响应率:在疗效方面,研究发现所有被评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均优于安慰剂,见图1。

  • 缓解率:与安慰剂相比,奥氮平、喹硫平、卡利拉嗪、卢美哌隆和鲁拉西酮的缓解率均显著更高。基于SUCRA值(见图2),缓解率排名如下:喹硫平排名第一,其次是鲁拉西酮、卢美哌隆、奥氮平和卡利拉嗪。

  • 可接受性:对于全因停药率,4种抗精神病药物(卡利拉嗪、卢美哌隆、鲁拉西酮和喹硫平)与安慰剂相似,而奥氮平的全因停药率低于安慰剂。根据SUCRA排名,奥氮平是全因停药耐受性最好的治疗,其次是卢美哌隆、鲁拉西酮、喹硫平、安慰剂和卡利拉嗪。

表1.反应的优势比(响应率≥在MADRS上改善50%,左下角,蓝色背景)和全因停用(右上角,黄色背景)

图片

表2.主要和次要结果的累积排名曲线(SUCRA)

图片

抗精神病药能缓解焦虑症状

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目前,对于焦虑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及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最为推荐的药物治疗选项。然而,一些研究也探讨了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焦虑障碍中的潜在效用,尽管相关证据相对较少。

2024年2月,一项纳入25项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6]的伞状综述显示,探讨抗精神病药治疗焦虑障碍的高质量证据相当缺乏在治疗焦虑障碍方面,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的支持证据较弱。以齐拉西酮为例,在治疗焦虑障碍方面的研究结果为负面。

相比之下,喹硫平在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应用似乎更为成功。五项系统综述研究了喹硫平的单药疗效,初步得出的结论是该药物有效并且具有可接受的耐受性,其副作用相对较轻。但是,喹硫平的疗效和副作用均显示出剂量依赖性,尤其是血糖升高和体重增加的风险可能会抵消其治疗的好处。因此,目前标准的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如SSRIs、SNRIs、TCAs和苯二氮䓬类药物,依然是首选。

综上所述,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双相障碍抑郁相及焦虑症状方面展示了显著的疗效。这些药物不仅可以有效管理双相障碍,还在某些焦虑症状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价值。然而,使用这类药物时必须仔细考虑其潜在的副作用及对不同个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Kadakia A, et al. BMC Psychiatry. 2021;21(1):249.

[2]Calabrese JR,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21;178(12):1098–106.

[3]Kato T, et al.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20;74(12):635–44.

[4]Ostacher M, et al. World J Biol Psychiatry. 2018;19(8):586–601.

[5]Li S, et al. Eur Psychiatry. 2024 Mar 15;67(1):e29.

[6]Garakani A, et al. Acta Psychiatr Scand. 2024 Feb 2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2668, encodeId=d98d22626687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c6b5559ea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抗精神病药物#</a> <a href='/topic/show?id=94003e5351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双相抑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7535, encryptionId=94003e5351f, topicName=双相抑郁), TopicDto(id=55597, encryptionId=6c6b5559ea5, topicName=抗精神病药物)],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Apr 28 23:43:57 CST 2025, time=2025-04-28,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4-28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论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质量增加患者灰质体积变化的神经影像-转录分析

本研究拟利用AHBA,应用神经影像-转录关联分析方法,探讨AIWG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相关基因表达及生物学通路,同时以体质量稳定的患者为对照,为揭示抗精神病药物诱导体质量增加的神经机制提供新依据。

MedComm:抗精神病药物五氟利多通过靶向CIP2A治疗黑色素瘤

新药开发面临着开发成本增加、失败率高、开发周期长等挑战。药物重新定位是提高抗癌药物发现效率的重要策略。由于已知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作用机制,这些药物一旦确定对新适应症有疗效,就可以迅速进入Ⅱ、Ⅲ期临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日本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社会康复趋势及其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关系

日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社会康复结果发生变化,完全康复或长期住院患者减少,中间康复阶段患者增加。社会康复较好的患者更倾向于单一药物治疗,而康复较差的患者更可能接受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青少年急性躁狂发作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

青少年急性躁狂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抗精神病药物在急性期更优,心境稳定剂用于维持和预防复发,介绍药物作用、指南推荐、青少年特殊问题和最新研究证据,强调治疗选择应个体化。

柳叶刀最新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多药联用的流行程度和影响

该文通过包括来自500多项研究和440多万参与者的数据,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出以前小规模研究中未见的稳健趋势和模式,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抗精神病药物多药并用评估。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肌张力障碍:基于日本药物不良事件报告(JADER)数据库的分析

研究发现Lurasidone引发肌张力障碍的比例高于其他药物。女性患者的风险较高,且迟发型肌张力障碍的发生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91.5天的时间阈值可以有效区分恢复和未恢复的病例。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利用炎症标志物血浆水平的机器学习分类器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反应

研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基于血浆炎症标志物,成功区分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同治疗反应群体,揭示了多个与炎症相关的蛋白标志物,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的连续使用与精神分裂症女性产后复发风险的关系

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的持续使用显著降低了精神分裂症女性产后复发的风险。与中断使用者相比,持续使用者的复发风险降低了44%。产后复发风险在分娩后1–10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Schizophrenia:基于机器学习的脑灰质结构预测初发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疗效

研究发现,基于脑灰质结构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有效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短期和长期疗效。研究结果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物。

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本研究强调了在决定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用严格的康复或缓解标准的重要性,并对阳性症状进行详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