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astroenterology:幽门螺杆菌根除是把“双刃剑”?在胃癌预防与反流性食管炎风险之间寻找平衡

2025-06-27 eGastroenterology eGastroenterology 发表于上海

本文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评估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或复发的相关性。

导读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值此夏至时节,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昼达到全年最长,草木葱茏,蝉鸣阵阵,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热情。然而,健康领域的挑战依然严峻。全球50%以上人口已感染幽门螺杆菌。随着饮食结构变化和肥胖率上升,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近期,来自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张明鑫教授团队在e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inf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the risk of reflux esophagitis occurrence or recur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文章,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评估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或复发的相关性。

图片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联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的细菌,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而减轻食管黏膜损伤,但根除治疗可能会打破这一平衡,增加反流风险;另有研究提示,根除治疗或可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轻反流症状。

最新研究证据

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评估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或复发的关联,共纳入了30项研究,其中包括16项随机对照试验和1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果显示

(1)总体关联: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显著高于未根除组(RR=1.39,95%CI: 1.09-1.77)(见图1)。  

图片

图1:在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患者和持续感染的患者(安慰剂组)中,评估了新发或复发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A)数据来自随机对照试验;(B)数据来自前瞻性队列研究

(2)时间效应:随访时间超过1年后,反流性食管炎风险进一步升高(RR=1.57,95%CI: 1.01-2.43)(见图2)。  

图片

图2:(A)随机对照试验中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B)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

(3)人群差异:亚洲人群中风险升高更为显著,而不同年龄组和基线疾病类型(如消化性溃疡或胃炎)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临床启示与挑战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能增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临床决策时需权衡其利弊:

(1)个体化治疗:医生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如胃萎缩程度)和地域特征,评估根除治疗的优先级。  

(2)长期监测:对接受根除治疗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食管健康状况,重点关注亚洲人群和高龄患者。  

(3)未来方向:现有证据尚存异质性,未来亟需更多高质量研究探索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分子机制及精准干预策略。  

结语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如同一把“双刃剑”,根除治疗虽能降低胃癌风险,却可能引发新的健康挑战。正如夏至寓意着阴阳转换和丰收希望,医学研究也需要在矛盾中寻找平衡,通过精准医学为患者制定最优方案,从而收获更长久的健康。未来,结合多学科协作和大数据研究,或可揭开这一复杂关系的全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引证本文

Anna Li, Yanan Zhang, Kunping Chen, Xin Quan, Kun Yin, Manli Cui, Ning Lu, Mingxin Zhang - Association between inf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the risk of reflux oesophagitis occurrence or recur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Gastroenterology 2025;3:e100121.

https://doi.org/10.1136/egastro-2024-10012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249, encodeId=f18922e12496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9e2832202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胃癌#</a> <a href='/topic/show?id=2c8349102b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幽门螺杆菌#</a> <a href='/topic/show?id=188d3e7643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反流性食管炎#</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7764, encryptionId=188d3e76436, topicName=反流性食管炎), TopicDto(id=49102, encryptionId=2c8349102b0, topicName=幽门螺杆菌), TopicDto(id=83220, encryptionId=f9e2832202f, topicName=胃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un 28 21:50:31 CST 2025, time=2025-06-2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European Radiology:多方位和俯卧位ZOOMit扩散加权成像实现远端胃癌T期的预测

由于胃的独特结构,使用多平面重建的 CT 扫描仪在评估胃解剖结构方面优于轴向成像。在传统 DWI 中,选择相位编码方向是为了尽量减少伪影和失真,这限制了成像方向的选择范围。

2025 CSCO 指南会 | 新兴药物与精准治疗:彭智教授解读2025 CSCO胃癌诊疗指南更新

在CSCO指南会上,【医悦汇】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做客对话大咖,对本次指南更新进行了深入解读,解读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破解耐药难题:彭智教授谈胃癌免疫治疗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启示

【医悦汇】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深入探讨了SHR-1701的双靶点机制、免疫治疗在胃癌围手术期的应用前景以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大咖谈 | 晚期胃癌的慢病化管理

mGPS评分系统有助于筛选纳武利尤单抗治疗优势人群。

38%胃癌患者肿瘤近乎完全消失,缓解率翻2.6倍!北肿沈琳&彭智团队:有这三种特征的人更能获益

中国早期胃癌占比低,胃食管结合部癌治疗存挑战。研究表明,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方案较传统方案显著提高可手术局部晚期 HER2 阳性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安全性良好。

European Radiology:序贯双能CT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免疫化疗病理反应的纵向评价

基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仍是治疗周期内进行无创体内评估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Adv Sci:徐州医科大学裴冬生研究发现HIC1通过促进GSDMD诱导的胃癌细胞焦亡来抑制肿瘤进展并增强CD8+T细胞浸润

该研究揭示了胃癌中 HIC1 的显著下调,与预后不佳相关。HIC1 的过表达促进了细胞焦亡的发生。

Cancer Res:中山大学蔡世荣等研究揭示了具核梭杆菌影响胃癌免疫逃逸和免疫治疗疗效的机制

该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恶性进展过程中瘤内微生物群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全球首个实体瘤 CAR-T 疗法登顶 Lancet!中国团队证实CLDN18.2 靶向疗法显著延长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这是全球首个针对实体瘤的CAR T细胞疗法随机对照试验。satri-cel治疗显著延长了既往接受过治疗的CLDN18.2阳性晚期G/GEJ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主编推荐 ‖ 胃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术后腹腔感染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量化可靠的早期防治评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