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R/RB1/TP53突变肺腺癌接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后复发,出现小细胞肺癌转化

2025-03-08 苏州绘真医学 苏州绘真医学 发表于陕西省

本病例报告提供了pT3N1 EGFR、RB1和TP53突变肺腺癌患者在接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时发生SCLC转化的证据。这凸显了活检时复发的重要性,以及EGFR、RB1和TP53突变肺腺癌的转化潜力。

基于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改善,奥希替尼目前被广泛用于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I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辅助治疗。组织学转化是EGFR突变转移性NSCLC对奥希替尼的已知耐药机制,但目前缺少关于辅助治疗背景下复发机制的数据仍然不足。本文报道一例接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后出现小细胞肺癌(SCLC)转化复发的病例。患者男,54 岁,从不吸烟,无既往病史,因 pT3N1M0(IIIA期)肺腺癌接受右上叶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PD-L1表达阴性,EGFR 19号外显子缺失。患者在开始接受奥希替尼 80 mg辅助治疗前接受了 4 个周期的辅助化疗。在接受 35 个月的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后,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再次活检显示SCLC转化,强调了在EGFR突变NSCLC复发时仔细监测和活检的重要性。本病例报告提供了pT3N1 EGFR、RB1和TP53突变肺腺癌患者在接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时发生SCLC转化的证据。这凸显了活检时复发的重要性,以及EGFR、RB1和TP53突变肺腺癌的转化潜力。

背 景

ADAURA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奥希替尼可显著改善II-IIIA期术后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在这一人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尽管关于转移性患者对奥希替尼耐药机制的数据越来越多,但辅助治疗背景下复发特征的研究数据仍然很少。已有研究显示,奥希替尼一线治疗和后线治疗的耐药特征不同。其中一种特殊的耐药机制是肺腺癌向小细胞肺癌(SCLC)的组织学转化。这种组织学转化会在 2%-15% 的患者中出现,尤其多见于基线同时存在EGFR、TP53和RB1突变的患者。本文报告一例接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后出现SCLC转化复发的患者。

病 例

患者男,54 岁,无吸烟史及既往病史。因于 2020 年 5 月感染新冠病毒期间发现右上叶持续存在结节而接受手术。基线PET扫描和脑磁共振成像(MRI)未发现其它病变。行肺右上叶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报告显示为TTF1+、大小为 3.1 cm的腺癌,具有乳头状和局部微乳头状结构,并且同一肺叶中还有多处亚厘米级腺癌灶。另外还有两处原位腺癌灶、脏层胸膜浸润以及肺门和外周淋巴结转移,因此将其归类为pT3N1M0(IIIA期,TNM第 8 版)。PD-L1未表达,Rb缺失。NGS分子分析显示存在EGFR 19号外显子缺失(p.Glu746_Ala750del)和TP53突变(p.Pro152Alafs*14)。根据这些结果,患者接受了 4 个周期的卡铂和培美曲塞辅助化疗,然后于 2020 年 8 月开始每日服用 80 mg奥希替尼。2023 年 9 月,即开始使用奥希替尼 3 年后,CT扫描显示右侧胸膜壁层出现了一个 7 cm大小的肿块,伴第九肋骨溶骨性破坏(图1)。PET扫描还显示同侧有代谢亢进的胸膜微结节。患者接受了胸膜壁层肿块活检,结果显示小细胞肺癌(TTF1+、CD56+、突触素+、Ki67 95%)。液体活检NGS分析显示持续存在EGFR 19del(变异丰度[VAF] 46.9%)和TP53突变(VAF 39.5%),还发现了BCL2L2和NFKBIA扩增。患者继续奥希替尼治疗,并开始接受卡铂和VP16方案治疗,同时进行放疗。4 个周期后,患者病情迅速好转。随后,患者接受 2 个周期卡铂、阿霉素和长春碱治疗,并出现胸膜进展。目前,患者正在接受芦比替定(lurbinectedin)治疗。

图片

▲图1 患者CT影像

讨 论

EGFR和TP53突变的持续存在、复发部位以及非吸烟状态均提示最初的腺癌组织学转化为SCLC,而不是新的原发肿瘤。本病例尤为,因为在转移性病例中,肿瘤活检结果可能无法反映肿瘤的全部情况,而且可能从一开始就存在SCLC成分,经奥希替尼的选择压力使其成为主要成分。在本病例中,整个肿瘤已通过手术切除,不含SCLC成分,这表明SCLC复发源于腺癌细胞的转分化。文献曾报道过一例类似病例,患者接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 3 个月内出现SCLC快速复发,但该患者未接受淋巴结清扫术,未能全面评估初始肿瘤状况。

本文患者基线时存在的TP53突变以及Rb缺失,已被证实与SCLC转化有关,在讨论复发活检和监测方案时可能应考虑到这一点。有趣的是,即使没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压力,基线时TP53突变和Rb缺失似乎也与神经内分泌转化相关。尽管TP53突变常被关注,并且已知与EGFR突变NSCLC的较差预后相关,但Rb缺失很少进行评估。然而RB缺失可能是SCLC转化的一个潜在预测因素。

化疗通常对转化型SCLC有较高的缓解率,但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较短,正如在本文患者身上看到的那样。在临床实践中,对接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患者,若需考虑SCLC复发可能,应适当增加随访频率。本例中复发部位便于再活检,但约半数病例中再活检难度显著增加。当无法进行再活检时,若新治疗方案疗效不佳,需高度警惕组织学转化为SCLC的可能性。

总之,本病例证实,在合并EGFR、RB1及TP53突变的pT3N1期肺腺癌患者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期间可发生小细胞肺癌(SCLC)转化。这一发现突显了复发时进行活检的重要性,并提示携带EGFR、RB1及TP53突变的肺腺癌具有组织学转化的潜在风险。

我司实体瘤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实体瘤1299基因检测、实体瘤272基因检测PLUS版均可检测文中提到的EGFR、RB1、TP53突变检测。上述产品还可辅助诊断、预后评估、靶向用药、免疫用药、化疗用药以及遗传风险评估,满足临床精准诊疗需求。

参考文献:

Lasvergnas J, Monnet I, Auliac JB, Rousseau-Bussac G, Chouaid C, Assié JB. Recurrence as a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ansformation in a resected stage IIIA EGFR-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adjuvant osimertinib: a case report. Transl Lung Cancer Res. 2025 Jan 24;14(1):287-291. doi: 10.21037/tlcr-24-830. Epub 2025 Jan 16. PMID: 39958211; PMCID: PMC11826274.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5208, encodeId=ced82255208f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11e823029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肺腺癌#</a> <a href='/topic/show?id=b00544543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奥希替尼#</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4543, encryptionId=b0054454337, topicName=奥希替尼), TopicDto(id=82302, encryptionId=211e823029d, topicName=肺腺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r 08 15:27:04 CST 2025, time=2025-03-08,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3-08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全球肺癌关注月”—更强免疫,更长生存】| 晚期肺腺癌患者OS近5年,重启免疫治疗后再次获益,卡瑞利珠单抗可行!

每年11月是世界肺癌联盟发起的“全球肺癌关注月”,旨在唤起全球对肺癌预防的关注,增强公众的防癌和抗癌意识,并推广肺癌规范化诊疗的知识,肺癌在中国是发病率与死亡率双高的&ldqu

迄今最大规模:解读5212例肺腺癌患者中EGFR常见、罕见和复合突变的临床和分子特征

本研究强调了LUAD中EGFR突变类型在临床和分子层面的异质性,突显了罕见突变的独特特征,尤其是它们与吸烟以及与KRAS和TP53共突变的关联。

Nature子刊:余健秀、杜春玲和赵晓菁团队揭示组蛋白水平下降引发基因组不稳定性及肺腺癌发生的机制

该研究以肺泡上皮2型细胞(AT2)Fbxo45条件性敲除小鼠为研究模型,揭示组蛋白水平下降引发基因组不稳定性及肺腺癌发生的机制。

Cancer Res:南京医科大学董高超/蒋峰/许林合作研究发现cEMSY可以提高免疫肺腺癌治疗效果

该研究通过系统筛选多种细胞应激因子诱导的ICD模型,在肺腺癌中识别了一种保守的、与ICD相关的环状RNA——cEMSY。

携带EGFR ex20ins和PIK3CA共突变的晚期肺腺癌获益伏美替尼四线治疗

本文报告了一例 63 岁中国女性病例,该患者同时患有EGFR ex20ins肺腺癌和肾透明细胞癌(ccRCC)。

Nat Med:1 ppm也可检测!超灵敏ctDNA检测有效预测肺癌预后:术前ctDNA水平越低,术后患者预后越好

研究利用 NeXT Personal 检测分析 171 名早期肺癌患者术前血浆样本,发现其可超灵敏检测 ctDNA,预测患者预后,识别极低风险肺腺癌患者,对早期癌症管理意义重大。

问诊分析:患方不重视,延误6年的多原发肺癌;就诊科室欠合理,手术未实施。还能有办法补救吗?

患者 1963 年出生女性,2017 年因肺炎发现肺部病灶未复查,2023 年确诊多原发肺腺癌,经放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现探讨后期治疗方向及手术可能性,分析认为争取手术或可尝试。

【更强免疫,更长生存】| 卡瑞利珠单抗助力晚期肺腺癌合并肾上腺转移患者持久获益

本文通过一例71岁男性肺腺癌患者的病例,探讨化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疗效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转归和思考。

ALK重排早期肺腺癌根治术后仍具有侵袭性?个性化辅助治疗策略引领更长生存

本研究旨在分析临床I期ALK重排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这些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此外,研究者将其结果与外部ALK野生型(WT)患者队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以检验本研究的结果。

【更强免疫,更长生存】| 卡瑞利珠单抗治疗PD-L1低表达晚期肺腺癌患者生存超51个月,未来可期!

本期,我们诚挚地邀请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银凤医生分享病例,随后,将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樊冀闽教授进行病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