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Neuroeng Rehabil:非侵入性脑刺激可安全有效提升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干预后步速、步长及粗大运动能力持续改善

2025-05-25 laingying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NIBS(尤其是tDCS)可安全有效改善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步速、步长及粗大运动能力在干预后1个月内持续提升,但对静态平衡的疗效尚未明确。

脑瘫(Cerebral Palsy, CP)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6-3.4/1000活产儿,主要由胎儿期或婴幼儿期脑损伤引发。患者常表现为运动控制异常、姿势失衡及步态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技术,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调节皮质兴奋性促进神经可塑性,近年来在成人神经康复中展现出潜力,但其在儿童脑瘫中的应用证据尚不充分。既往研究对NIBS改善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效果及安全性结论不一,尤其是对平衡功能的影响缺乏系统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全面评估NIBS对脑瘫儿童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安全性、即时与持续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本研究遵循PRISMA指南,系统检索PubMed、Embase等5大数据库中截至2024年4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标准为18岁以下脑瘫患儿接受tDCS或rTMS干预的英文文献。采用PICOS框架筛选研究,最终纳入16项RCT(总计346例患儿,年龄3-14岁),其中11项使用tDCS(260例),5项使用rTMS(86例)。研究质量通过PEDro量表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其中2项研究质量优秀,6项良好,其余为一般。数据分析采用RevMan软件,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MD)和风险差(RD),评估干预后即时及1个月随访期的运动(6分钟步行测试、步态参数、GMFM评分)与平衡功能(COP、PBS评分)变化,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刺激部位、疗程等参数的影响。

研究结果

安全性方面:16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NIBS组与对照组脱落率无显著差异(RD=0.16,95%CI -0.01-0.33),不良事件发生率低(29/73 vs. 16/74),主要为轻度头痛(3%)、皮肤发红(14%)及刺痛(30%),无癫痫等严重反应。
运动功能改善:

1. 步行能力:NIBS显著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即时SMD=1.37,1个月随访SMD=0.96,P<0.05),步速(SMD=1.28)与步长(SMD=0.70)即时改善显著(P<0.01),但步频、步宽无变化。10米步行测试中rTMS效果突出(2项研究,P<0.05)。

2. 粗大运动功能:GMFM站立(D区)与行走(E区)评分即时(SMD=0.53-0.63)及1个月后(SMD=0.47-0.59)均显著提升(P<0.05),PEDI移动域评分亦改善(即时SMD=0.63,随访SMD=1.19)。

3. 亚组分析:tDCS刺激部位影响疗效,针对患侧对侧运动皮质(M1)或小脑可优化步速(SMD=0.89-1.98)与步长(SMD=0.73-0.76);10次与15次疗程效果无差异,但延长疗程可能增强持续效应。
平衡功能:5项tDCS研究显示静态平衡参数(COP前后/侧向摆动)无显著改善(P>0.05),PBS评分趋势向好但未达统计学意义(SMD=0.48-0.55)。仅1项rTMS研究报告平衡功能提升,提示低频rTMS可能通过调节皮质脊髓束改善动态平衡。

 (A) 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试验脱落率的森林图;(B) 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试验不良事件的森林图

本研究表明,NIBS(尤其是tDCS)可安全有效改善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步速、步长及粗大运动能力在干预后1个月内持续提升,但对静态平衡的疗效尚未明确。刺激部位(如对侧M1或小脑)和联合运动训练是优化疗效的关键因素。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期,并探索个体化刺激方案(如低频rTMS靶向小脑)。研究结果为NIBS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平衡功能的神经机制及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原始出处:

Zhong M, Zhang Y, Luo J, Chen T, Zhang J, Peng T Sr, Han M, Le W, Peng T Jr, Xu K.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on mobility and balance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Neuroeng Rehabil. 2025 May 18;22(1):111. doi: 10.1186/s12984-025-01619-7. PMID: 40383797; PMCID: PMC1208717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6578, encodeId=840d22665e83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bcf849495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瘫#</a> <a href='/topic/show?id=92c71188497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非侵入性脑刺激#</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4949, encryptionId=ebcf849495d, topicName=脑瘫), TopicDto(id=118849, encryptionId=92c71188497c, topicName=非侵入性脑刺激)],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May 25 13:28:10 CST 2025, time=2025-05-2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5-25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DMCN:30年随访研究表明,脑瘫患儿接受脊柱融合术后的生存率降低

与年龄匹配的典型发育队列相比,接受脊柱融合术的CP儿童的长期生存率降低;然而,无法预测个体的存活率。

JOP:妊娠早期暴露于对乙酰氨基酚和儿童脑瘫的发生风险

研究探讨孕妇妊娠早期暴露于对乙酰氨基酚是否与子代脑瘫(CP)的发生风险有关。

Eur J Pediatr:认知干预对脑瘫儿童社交认知的影响

社交认知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并且通过家庭计算机化的认知干预可以有效提升脑瘫儿童的社交认知能力。

Nat Med:历时十余年!复旦大学邢清和等团队合作揭示脑瘫患儿的遗传学特征和遗传检测重要性

该研究利用外显子组测序揭示了脑瘫儿童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可操作的发现。

IVD前沿丨外显子测序可确定部分脑瘫儿童病因

本研究中,作者研究了1578名有CP临床表现的中国儿童,利用外显子测序(ES)数据评估了SNV和CNV的遗传诊断率。

PPE:母亲体重指数与后代患脑瘫风险呈正相关

meta分析表明,随着母亲超重或肥胖程度的增加,后代患CP的风险增加,并且母亲BMI可能与后代患CP呈正相关。

JAMA Pediatr:早期HABIT-ILE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单侧脑瘫儿童手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

HABIT-ILE作为早期干预手段,能有效改善UCP儿童的运动表现。此外,这些改善对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DMCN:有氧运动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有氧运动改善了脑瘫患儿的有氧能力、平衡、粗大运动功能、灵活性和参与度。

JAMA子刊:围产期MgSO4治疗是否能改善新生儿的大脑功能连接?

接受MgSO4治疗的婴儿具有更高的体素功能连接性和功能分离度,这与大脑成熟度增加一致。

DMCN:A型肉毒毒素可改善脑瘫患儿的行走能力吗?

研究结果并不支持BoNT-A治疗能使GMFCS分级为I级和II级的CP患儿更容易在行走方面优于安慰剂。然而,BoNT-A可能减轻CP 患儿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