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 Cancer J Clin:前列腺癌当代管理策略全景解析
2025-07-19 吾乃喵大人 MedSci原创 发表于威斯康星
本文系统解析当前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筛查、诊断、风险分层及治疗进展,涵盖早期至晚期全程管理。
研究亮点
-
多模态精准诊断: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及PSMA-PET对前列腺癌诊断与分期的价值凸显,使得针对性治疗成为可能。
-
个体化风险分层管理:基于临床指标、影像、基因检测和分子标志物,多层次风险分层引导不同风险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系统性治疗变革:从单纯内分泌治疗向ADT联合化疗及新型抗雄激素药物组合进阶,精准靶向治疗和核素治疗引领晚期前列腺癌治疗新时代。
前列腺癌作为全球男性中发病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诊疗方式经历了跨时代的变革。本文基于《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25年最新综述,系统解析当前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筛查、诊断、风险分层及治疗进展,涵盖早期至晚期全程管理。分析囊括全球趋势、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及先进影像技术等要素,旨在辅助临床医生基于个体风险做出精准诊疗决策。
前列腺癌是全球多个国家男性中发病最为常见的癌种之一。根据最新GLOBOCAN数据库统计,年发病率预计未来二十年将翻倍增长,死亡人数亦明显上升。这种增长趋势与遗传易感性相关性强,而已知环境及生活方式的调节效果有限,使得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尤为关键。
过去三十年,前列腺癌的诊断技术迅速发展,从单纯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到融合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和靶向活检,再辅以新型核素影像如PSMA-PET,实现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和局部及全身病灶定位。同时,治疗手段从单一的手术或放疗演化为系统联合治疗,特别是在晚期疾病中引入多种内分泌及靶向药物,极大改善患者生存预期。本文聚焦于这些进展,旨在为临床提供实证支持。
诊断与风险分层
诊断流程优化
前列腺癌的筛查和诊断依然以PSA为主要生物标志物,但PSA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近年来,通过整合mpMRI与PSMA-PET,能够精准识别疑似病灶,指导靶向活检,减少无意义的系统性活检及过度诊断。
- **MRI分级(PIRADS系统)**实现疑似病变的风险评估,PIRADS ≥ 3者应行靶向及系统活检。
- PSMA-PET/CT对于高危及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具有更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传统CT和骨扫描。
风险分层体系
依据临床分期、PSA水平及Gleason评分(GS)综合判定患者病情风险,国际上主流采用三至五级风险分层,指导治疗决策(见表1、表2)。
风险组 | PSA (ng/mL) | Gleason 分级组 | 临床分期 |
---|---|---|---|
极低风险 | <10 | ≤6 (GG1) | T1c |
低风险 | <10 | ≤6 (GG1) | T1c–T2a |
中风险 | 10–20 | 7 (GG2–3) | T2b–T2c |
高风险 | >20 | 8–10 (GG4–5) | T3–T4 |
极高风险 | >40 | 8–10 (GG4–5) | T3–T4 |
表1. 前列腺癌临床风险分层概述
综合遗传检测(BRCA1/2、ATM等DNA修复基因)进一步完善了对高危患者的识别,为靶向治疗铺平道路。
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
早期诊断后的观察与干预
- **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已成为低风险患者及部分中风险患者的优选管理策略,依赖PSA动态检测、定期mpMRI随访及必要时活检,目的是避免过度治疗,保留生活质量。
- 代表性研究包括SPCG-4、PIVOT及ProtecT试验,10年甚至15年随访均显示主动监测安全,提升患者对疾病的“健康恐惧”管理。
手术与放疗
-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尤其是机器人辅助技术)主要应用于局限期高危患者,可精细神经血管束保留,减少术后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
- 现代放射治疗技术(IMRT、VMAT、SBRT)日益成熟, 允许高剂量集中照射,缩短治疗周期。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如CHHiP、HYPO-RT-PC和PACE证实了中度及极端缓分次放疗的非劣效性与良好安全性。
- 放疗联合ADT为局限及局部进展患者延长生存期,且依风险分层调整ADT持续时间(4-6个月至2-3年不等)。
系统内分泌与靶向治疗
- 对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主流治疗已从单一ADT转变为ADT联合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或新一代抗雄激素药物(阿帕鲁胺、恩杂鲁胺、阿比特龙)联合治疗,显著延长无进展及总生存期(参见表5)。
- 对高负荷及低负荷疾病,可根据患者体能状态个体化选择双重或三联治疗方案。
- 随着基因组检测常规应用,DNA修复基因突变患者可接受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鲁卡帕利)治疗,进一步改善进展和生存结局。
- PSMA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177Lu-PSMA-617)成为mCRPC新兴有力武器,应用于多线治疗后患者,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
图1:多模态影像诊断结合风险分层指导个体化治疗,涵盖局部及转移疾病管理。
展望未来
本文综述了前列腺癌诊治领域的丰富进展,凸显精准医疗理念:依托先进影像与分子基因检测实现早期识别及明确分期,结合多元化治疗手段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尽管诊断和治疗策略已大幅度优化,如何最大化减少过度诊断,提升治疗耐受性以及降低长期并发症仍为课题。未来研究重点包括:
- 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解读影像与病理,提高诊断准确性;
- 优化基因标志物组合,指导更合理的筛查及治疗方案;
- 深化对肿瘤异质性的理解,开发针对新兴转移及耐药机制的精准靶向药物;
- 研究治疗组合的最佳序贯使用策略,兼顾疗效与生活质量;
- 加强老年及体弱患者治疗管理,探索减毒与自我管理方法。
综合各临床路径,期待前列腺癌诊疗成为精准、少创及人性化的标杆。
梅斯小编点评
本综述详细梳理了前列腺癌诊疗的最新进展,特别强调了影像学如mpMRI及PSMA-PET对风险评估和治疗路径选择的重要价值,并且对联合治疗策略进行了全面解读,涵盖了从低风险患者主动监测到晚期mCRPC的多层次全疗程。随着基因检测和分子靶向治疗成为临床新常态,学习如何整合多学科手段进行个体化干预非常关键。
今后,我们期待相关领域能聚焦于:标准化多模态风险评估体系,降低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风险;晚期疾病中结合新靶向药物的序贯治疗优化;以及老年患者中治疗负担与获益的精准平衡。技术创新如人工智能在影像和分子诊断中的应用,也将助力临床决策日臻完善。
原始出处:Chakrabarti D, Albertsen P, Adkins A, et al. The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prostate cancer. CA Cancer J Clin. 2025;1-35. doi:10.3322/caac.70020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前列腺癌#
1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