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腹泻反复发作,以为是吃坏了东西,没想到……

2024-12-19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6 个月的小睿先后出现呕吐、腹泻、血糖偏高等症状,经历治疗后症状反复且加重,经检测确诊为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LCSD),介绍了 HLCSD 的疾病成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相关情况。

小睿(化名)今年刚满6个月,但这个本该健康成长的年纪,他却经历了一场与罕见病的“遭遇战”。3个月前,小睿开始出现呕吐和腹泻的情况,起初家人以为是普通的肠胃问题,但情况并未好转。期间,小睿被送到当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血糖偏高,尿液中还检测出酮体,医生诊断为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经过胰岛素注射和一系列对症治疗后,小睿的情况暂时稳定,家人以为一切终于好转了。

然而,2个月后,小睿的症状再次加重,不仅呕吐频繁,还伴随腹胀和夜间哭闹不安。让家人更加担忧的是,小睿的精神状态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脱水迹象。在进一步的检查中,医生发现了更多异常:小睿的血气分析提示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乳酸水平明显升高,肾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结合他的出生情况——右手拇指并指畸形和隐睾,医生开始怀疑,这可能并非普通的糖尿病,而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

小睿到底怎么了?

接诊医生为小睿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并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采集小睿及其父母的静脉血,通过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检测,结果显示:HLCS 基因的4号外显子存在c.271_c.272delAG(p.Arg91GlyfsX6)突变,为框移突变,遗传自患儿母亲,7号外显子存在c.1487T>A(p.Ile496Lys)突变,为错义突变,遗传自患儿父亲。最终,结合患 儿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诊断为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LCSD)

图片

什么是HLCSD?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LCSD)是由于全羧化酶合成酶(HLCS)基因突变所致的一 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可影响多种羧化酶的活性,发生率约为1/200000。HLCSD 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代谢性酮症性酸中毒、高氨血症、发育迟缓、皮疹和反复的低血糖表现,以高血糖合并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者更为少见,容易漏诊及误诊。

诊断

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 开展和普及,通过对致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可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证实临床诊断。

图片

治疗

HLCSD 首选口服生物素治疗,生物素一般推荐起始剂量为10~40 mg/d,在发病初期患儿常合并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高乳酸血症等,此时补充肉碱,避免禁食,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给予葡萄糖供能可作为辅助治疗。

大多数患儿经1~2周治疗后异常指标可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少数病例停药后可致病情反复,需长期口服生物素维持治疗。

参考资料:

1. 陈子衿,谢诚,艾涛.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20,41(12):1303-1307.DOI:10.16252/j.cnki.issn1004-0501-2020.12.019.

2.孙文君,于飞.1例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4,32(06):1268-1271.DOI:10.13404/j.cnki.cjbhh.2024.06.030.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3547, encodeId=dbdc224354e9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692418093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基因突变#</a> <a href='/topic/show?id=2e081225e3b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2573, encryptionId=2e081225e3b8, topicName=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 TopicDto(id=41809, encryptionId=e6924180936, topicName=基因突变)],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Dec 19 16:45:45 CST 2024, time=2024-1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论文解读|Qingtang Lin/Leiming Wang/Ye Cheng教授团队揭示不同脑区起源的胶质瘤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

这项研究对180例成人胶质瘤患者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胶质瘤起源的不同脑区与临床和分子特征之间的关联。

Cancer Rep (Hoboken):预处理与复发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突变景观比较:对标准治疗的可能抵抗机制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高复发率是头颈部肿瘤治疗的主要问题,本文目的是研究匹配预处理和复发肿瘤的突变情况,了解基因突变对OSCC病理生物学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出现三种驱动基因突变的恶性肿瘤,PIK3CA、MET和KRAS都不好惹,该怎么办?

70 岁吸烟老人患同步多原发性肺癌,两个病灶基因突变不同,术后未用靶向药,恢复良好无复发,介绍了该病情况。

睡了一觉,尿液变“酱油”!医生:这种病死亡率35%

35 岁丁先生出现酱油色尿就医,被诊断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介绍该病症状、病因、诊断及治疗,强调尿液变化是疾病信号,5 年死亡率较高。

影响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BRCA基因,为何男人也需要检测?

最近有一篇文献对男性BRCA基因携带者的检测和患癌风险做了报道,癌度为大家做一下解读,希望给到大家参考。

Nature Genetics:肥胖与致癌基因突变的复杂关联:对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新启示

本研究发现肥胖与某些癌症特定驱动基因突变有关,如肺腺癌中 KRAS 突变增加、EGFR 突变减少等,提出免疫、代谢等机制,具临床意义,也有局限性,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如果6岁以内的孩子,长期不明原因腹泻、血便、发热、体重不增、营养不良……那么小心!他有风险患有这种罕见病

小溪患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介绍其症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此病与基因突变有关,发病早、症状重,干细胞移植结合营养支持为较好治疗手段。

庄严: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意义

本期「专家组稿」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孔大陆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他将与庄严医生在第三期内容中分享《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意义》,为医者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

Nature:刷新认知!科学家首次证明,没有基因突变也会发生癌症

该研究表明Polycomb成分的短暂缺失导致了表观遗传癌症的命运。

反复发热为哪般?让他没想到的是,发热竟然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VEXAS综合征是一种由造血干细胞中UBA1编码泛素激活酶的基因的蛋氨酸体细胞突变引起,导致催化缺陷的UBA1亚型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