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儿童B细胞急淋白血病患者NBN变异频率显著增高
2025-04-23 儿童肿瘤前沿 儿童肿瘤前沿
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率与遗传有关,研究对 4325 例患儿测序,发现其 NBN 变异频率高,多为错义突变,杂合携带者生存率与野生型无差异,为该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癌症,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率与遗传有关。目前发现与白血病发病相关的基因多与淋巴细胞分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信号传导有关,DNA损伤则与髓系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有关。DNA修复基因的变异会导致在DNA双链断开、单链断开或双链间交联过程中的校正失败。因此,DNA修复的失败会带来基因水平上的改变,增加癌症患病的风险。
NBN基因的双等位突变是奈梅亨断裂综合征(Nijmegen Breakage Syndrome, NBS)的遗传病因,该综合征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相关。约90%的NBS患者为NBN基因移码突变的纯合携带者。NBN蛋白作为DNA双链断裂的传感和下游修复信号的适配子,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和凋亡信号的传导。NBS患者表现出特有的表型,包括免疫缺陷、放射敏感性和癌症易发性。NBS患者在儿童时期发生癌症的风险累积高达70%,通常表现为淋巴恶性肿瘤(B或T系亚型)。
尽管NBN基因突变杂合携带者在临床上未表现症状,但研究者认为其仍可能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病风险。两个大样本的针对癌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携带NBN基因 p.K219fs位点突变的人群中,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患者明显增多。尽管在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中检测到NBN变异,但其与B-ALL发病的关联性研究却十分有限。
近日,由 Carolin Escherich和Jun J. Yang 团队发表于 Blood 题为 Germline Genetic NBN Variation and Predisposition to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Children 的文章中,通过对4,325例儿童B-ALL患者进行测序,研究者系统性地分析了NBN变异频率,发现与非癌症患者对照组相比,儿童B-ALL患者中NBN变异的频率显著增高。大多数B-ALL患者中的NBN基因变异为错义突变,并集中出现在NBN蛋白的N端结构域。通过两种功能实验,研究者发现在这25种变异中有14种为严重功能丧失表型,并将其归类为“无功能”或“部分功能”。此外,所有杂合型NBN变异携带者的生存率与野生型(WT)患者无显著差异。

为了系统地分析NBN基因变异与B-ALL发病之间的关联性及对该疾病治疗预后的影响,研究者选择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和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临床试验中的4325名B-ALL儿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者使用靶向测序技术对B-ALL儿童患者进行NBN基因变异筛选分析,在50例B-ALL儿童患者的NBN靶向测序结果中发现25种特有的潜在有害NBN基因变异,其累计发病率为1.2%;相对于gnomAD数据库中的对照数据,在118478例非癌症患者中,发现了472种潜在有害NBN基因变异,其中189种为特有的(累计发病率为0.4%),B-ALL患者中具有害的NBN基因变异的表达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gnomAD数据库里的筛选到的25个NBN相关变异中,有4个是未知的(表1)。在9名患者中发现3个与B-ALL相关NBN变异,这些变异导致了蛋白质截断,包括已知的会导致功能丧失的变异体p.K219fs(图1B和表1)。其余22个变异为错义突变,其中16个主要位于N端的FHA-BRCT重复域(22个变异体中的16个,72.7%;图1B)。每个样本中每个变异的等位基因比例被证实约为50%,与所有潜在有害NBN变异携带者的杂合基因型一致(表1)。

表1.B-ALL患者中发现的罕见的和潜在有害的NBN基因变异

图1B.NBN基因蛋白结构域图 Forkhead-associated域(FHA)、乳腺癌C端域(BRCT)I和II、MRE11和ATM相互作用位点(NBS1C)、SP100相互作用位点以及MTOR相互作用位点。上图显示研究中鉴定出的NBN变异发生的氨基酸替换位点。圆圈中的数字表示检测出携带该NBN变异的患者数量。
在对变异基因表达蛋白的功能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蛋白功能与蛋白的稳定性相关。除p.K219fs外的另外6种变异均会导致蛋白功能失活。如所预期,3个导致蛋白截断的变异表达的蛋白均失去蛋白功能性。另外有4个发生在氨基酸位点4、40、228和313的无义突变,也导致了蛋白功能丧失。
评估试验组中B-ALL儿童患者与NBN基因的变异的关系,研究者发现携带非功能性NBN变异的患者在诱导化疗后的反应与NBN基因未发生变异的患者相似,与已知的NBS患者预后不同。非功能性NBN变异的杂合携带者与NBN未变异的患者在总生存期或无事件生存期方面无显著差异。

图2.研究总结:1)在B-ALL儿童中,潜在有害的NBN变异表达显著增高;2)蛋白质不稳定是NBN基因变异导致功能丧失的关键机制。
总之,该研究通过对患有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NBN基因的靶向测序,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性研究,发现儿童B-ALL患者中NBN变异的频率显著增高,且多为错义突变,并集中出现在NBN蛋白的N端结构域。杂合型NBN变异携带者的生存率与野生型(WT)患者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B-ALL的遗传易感性、NBN变异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而杂合NBN变异携带者也能接受ALL治疗。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遗传易感性#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