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HA:中风风险升高15%!开滦研究10年随访证实,残余胆固醇升高危害大

2025-05-31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上海

中国开滦研究发现,残余胆固醇(RC)水平波动与卒中风险相关。RC 显著升高者总体卒中风险增 12%、缺血性卒中增 15%,提示需监测 RC 动态变化以早期防控卒中。

残余胆固醇(RC)是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s)的胆固醇含量,由空腹状态下的中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和非空腹状态下的乳糜微粒残余物组成。既往有研究显示,高水平的残余胆固醇与卒中(俗称“中风”)风险升高有关。但多数研究集中关注单个时间点残余胆固醇水平变化。

近期,中国开滦研究最新分析发现,残余胆固醇水平波动与普通人群卒中风险增加有关。相比于残余胆固醇水平未升高的人群,残余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人群卒中发生总体风险增加12%,其中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15%。该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通信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安心教授、开滦总医院吴寿岭教授、开封市中心医院韩新生教授。

图片

截图来源:JAHA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唐山开滦研究队列,纳入基线无卒中参与者59266例,这些参与者基线时残余胆固醇平均水平为1.09 mmol/L。研究人员通过比较2006年与2008年两次检测到的残余胆固醇差值,来评估残余胆固醇的变化情况。

2006年至2008年,共有39.82%的参与者残余胆固醇水平有所增加。根据残余胆固醇水平增减幅度从低到高,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

  • Q1:<-0.68 mmol/L;

  • Q2:-0.68~-0.13 mmol/L;

  • Q3:-0.13~0.23 mmol/L;

  • Q4:>0.23 mmol/L。

中位随访时间为10.3年,共记录到3780例卒中事件。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相比于残余胆固醇水平降低最多的人群(Q1),残余胆固醇水平增加最多的人群(Q4)总体卒中风险升高14%(HR=1.14,95%CI:1.02~1.28),其中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18%(HR=1.18,95%CI:1.04~1.32)。

若以残余胆固醇是否有增加进行分层,则相比于残余胆固醇水平未升高的人群,残余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人群卒中发生总体风险增加12%(HR=1.12,95%CI:1.04~1.20),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15%(HR=1.15,95%CI:1.07~1.24)。

研究结果强调了保持平稳且合理水平的残余胆固醇的重要性,重视监测残余胆固醇水平的动态变化,或有助于早期识别卒中高危人群。此外,对于残余胆固醇水平升高的人群,临床医生可考虑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卒中发生率。

参考资料

[1]Dan Wang, Zifei Zhang, Yijun Zhang, et al. (2024). Two‐Year Changes in Remnant Cholesterol and Stroke Risk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3,e038559. https://doi.org/10.1161/JAHA.124.03855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7557, encodeId=e83b226e5574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a10e93597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缺血性卒中#</a> <a href='/topic/show?id=658d634305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残余胆固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3430, encryptionId=658d634305b, topicName=残余胆固醇), TopicDto(id=79359, encryptionId=fa10e93597f, topicName=缺血性卒中)],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n 01 13:25:59 CST 2025, time=2025-06-0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脑出血后情绪与疼痛的秘密:你的大脑哪边在"受伤"?

所有右侧出血患者在出院前应接受强制性情绪筛查,并考虑将加巴喷丁等神经痛药物纳入基础用药方案。

Stroke: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亚型与卒中后认知轨迹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多个认知领域(包括全球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和记忆功能)均表现出显著的认知功能下降。

揭秘黄熊方:网络药理学揭示其治疗中风的神奇力量!

文章探究了HXF治疗IS的有效成分及潜在机制。

人类遗传学揭示凝血蛋白靶点:缺血性卒中预防的新方向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卒中发病机制的理解,还为新型抗凝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论著】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对缺血性卒中代谢变化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研究

本研究拟通过对IS患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探索能够有效识别早期IS患者的代谢物,为临床建立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高精度诊断模型提供参考。

脑梗后出血性转化真的影响康复吗?PACIFIC-STROKE研究带来新见解

决定长期功能结局的首要因素仍是初始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而非后续是否出现影像学上的出血改变

Stroke: 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揭开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神经机制

40%的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3个月内出现尿失禁,其中近半数症状持续超过一年。

“不痛不痒”的颈动脉斑块:科学认知和管理

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易损斑块特征影响卒中风险。多种影像技术可评估斑块,影像组学结合 AI 带来新突破,临床需多方面干预。

European Radiology: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远端闭塞侧支循环评估革新,ODACS 评分精准定位受影响区域

在一定程度上,侧支循环能够维持对受影响脑组织的灌注,并减缓从处于危险状态的组织(半暗带)向梗死组织(核心区)的进展。人们已经提出了各种(自动的)侧支评分(CSs)来评估侧支循环状态。

Neurology | 自感压力与年轻成年人隐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一项病例对照研究

本项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自感心理社会压力水平升高与早发性隐源性缺血性卒中(CIS)存在独立于传统卒中危险因素的显著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