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基于机制的暴食亚型分类,跨负性情绪、趋近行为和执行功能的神经行为异质性研究
2025-06-13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研究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识别出三种暴食亚型:负性情绪型、趋近型和克制型。亚型在临床和神经生物学特征上表现独特,且独立于暴食频率和体重指数,为靶向干预提供了新依据。
暴食行为作为一种跨诊断特征,普遍存在于进食障碍及普通人群中,即使未达到完整诊断标准也会带来显著健康风险。当前针对暴食型进食障碍的治疗效果有限,凸显了理解暴食背后机制异质性的重要性,以优化治疗分配并推动精准医疗。本研究假设暴食行为在三种神经功能领域存在显著异质性,包括趋近行为、执行功能和负性情绪,这些领域在强迫行为中普遍存在且与暴食相关。研究分析了来自Nathan Kline研究所增强样本的612名参与者数据,包括461名对照组和151名暴食行为个体,通过多模态数据驱动的统计建模,识别出暴食的亚型,并通过进食病理学、物质使用、临床诊断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验证亚型的稳定性。
研究方法上,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74项行为、情感和认知指标进行降维,提取12个潜在因子,并通过弹簧嵌入图验证其自然聚类为趋近行为、执行功能和负性情绪三大功能域。随后,对暴食组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基于因子分数识别亚型,并通过模型稳定性指标(如熵值和后验概率)验证分类的可靠性。临床验证使用了未参与分型的进食障碍检查问卷、三因素饮食问卷等工具,神经生物学特征则通过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图论分析评估,包括全局效率、局部效率、模块化和中心性等指标。
研究结果揭示了三种稳定的暴食亚型。第一种为“负性情绪型”,以更高的负性情感、情绪失调和共病精神障碍为特征,其临床验证显示更高的进食病理学评分和当前内化障碍患病率。第二种为“趋近型”,表现为更强的趋近行为和冲动性,如更高的不道德行为/违规倾向和物质使用频率,神经生物学上显示默认模式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的局部效率增强,以及背侧前扣带回等区域的全局效率降低。第三种为“克制型”,以过度控制和伤害回避为特点,其饮食克制水平高但抑制能力低,神经影像显示其显著性网络、前额顶叶网络的全局效率和参与系数广泛降低,且丘脑和壳核等皮下区域功能连接减弱。值得注意的是,三种亚型在暴食发作频率和BMI上无显著差异,表明其异质性独立于临床严重程度。
结论指出,这是首次通过多模态评估三大神经功能域揭示暴食的机制异质性,强调了整合趋近行为、执行功能和负性情绪模型的必要性。亚型特异性神经行为特征为精准干预提供了依据,例如负性情绪型可能受益于情绪调节治疗,趋近型需靶向冲动控制,而克制型需改善认知灵活性。研究局限性包括样本量较小和横断面设计,未来需通过纵向研究验证亚型的预测效力和治疗响应差异。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暴食行为# #神经行为异质性#
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