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院士团队/张玮团队合作构建肝内胆管癌GOLP方案治疗的表观遗传疗效预测模型

2025-07-18 测序中国 测序中国 发表于上海

研究通过 5hmC-SEAL 技术分析 iCCA 患者血浆 cfDNA,构建 5 基因模型预测 GOLP 疗效,优于传统方法,无创高效。

近日,肿瘤研究领域权威杂志Cancer Letters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美国西北大学张玮教授柏锘(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A noninvasive and highly efficient epigenetic predictive model for efficacy of the GOLP regimen in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是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腺癌第二常见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时机对于晚期iCCA病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推荐吉西他滨+奥沙利铂联合仑伐替尼及特瑞普利单抗的三联四药联合治疗方案gemcitabine plus oxaliplatin in combination with lenvatinib and toripalimabGOLP),客观反映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可达80%,能将iCCA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至22.5个月。该疗法通常分为三个疗程(Cycle),每个疗程21天(1)。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是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DNA甲基化修饰。5mC羟甲基化生成的5hmC5mC去甲基化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中间体。研究表明5hmC参与了染色体重新编程、基因表达调控、DNA损伤修复等重要生物学过程,其修饰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5hmC-SEAL技术可以用来富集全基因组近2万个基因的含有5hmC修饰的DNA片段,进一步高通量测序分析可获得全基因组5hmC的分布及⻓度和丰度等信息。该技术具有特异性高、无序列偏好性、可进行通量研究等优点。多项研究表明,5hmC-SEAL技术可用于肿瘤的早筛早诊、伴随诊断、监测预后等。

该课题纳入47iCCA病人,采用5hmC-SEAL技术捕获患者进行GOLP治疗前(P0)、治疗中(Cycle 23前,分别记为P1, P2)、治疗Cycle 3, P3血浆中游离DNAcfDNA5hmC片段,然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经过生物信息学统计,计算患者全基因组的5hmC水平。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反应,分析不同疗效病人5hmC的表达差异,结合算法,建立iCCA GOLP疗效预测的分子数学模型研究设计如图1所示。

1 研究设计图

3个周期GOLP治疗,采取RECIST 1.1评分,18例患者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8例患者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例患者为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研究将PR患者定义为GOLP治疗敏感,SDPD患者定义为治疗抵抗(图2

2 根据RECIST1.1将患者分为治疗敏感组和治疗抵抗组

研究团队分别针对4个时间点,分析了治疗敏感组和抵抗组之间的差异性5hmC修饰,结果发现:P0-P3时间点分别有33,29,42和102个差异基因,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基因以及其富集的生物学功能及代谢途径有明显区别。例如,相对于P0P1时间点抵抗组中与细胞增殖及癌症相关的一些代谢通路显著上调,而P2-P3时间点治疗敏感患者免疫反应增强,细胞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被激活,而且随着治疗过程的推进,NK细胞激活、细胞因子及B细胞受体相关的基因都表现出5hmC水平的升高(图3)。

四个时间点的差异5hmC修饰及功能富集

将上述47个患者治疗前(P0)的5hmC测序数据,2:1随机分为训练集(T31例)和验证集(V16例),利用LASSO 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配合嵌套交叉验证方法,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由5个基因:FIGNLILRB1LY6EPP2D1WTIP组成的疗效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中区别治疗敏感组病人跟抵抗组病人达到AUC0.99195% 置信区间:0.97-1),验证集AUC0.96795%置信区间:0.888-1)。(图4该模型预测效果好于传统的血清标志物CA19-9AUC=0.544, 95%CI: 0.274-0.714),也高于影像学手段AUC=0.764, 95%CI: 0.62-0.909)。

4 基于5hmCGOLP疗效预测模型

FIGN在抵抗组中的5hmC修饰水平,显著高于敏感组;研究团队此前发表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也表明,这几个模型基因在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髓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等中高表达(图5)。这些基因在之前文献的报道中,也都普遍和免疫反应、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等相关,这些都在GOLP疗法的作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模型基因在5hmC和单细胞RNA测序中的修饰(表达)水平

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将采样时间点作为固定效应,不同病人作为随机因素,研究团队还进行了时序研究。基于前述基于P0时间点建立的疗效预测模型,对P2-P3时间点的5hmC测序结果进行判分,并且利用分位回归法划线,研究发现GOLP治疗反应敏感组和抵抗组有明显相反的走势:敏感组初始判分较低,随着治疗逐渐升高,而抵抗组患者初始判分高,随着治疗过程逐渐降低,两条线在P2之后形成交叉(图65个模型基因也显示类似的不同走势。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也表明,FIGNWTIP基因在治疗敏感组中的表达水平治疗后升高,而在抵抗组中降低(图7

6 时序分析显示治疗敏感组和抵抗组走势完全相反

7 模型基因在治疗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由于5hmC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优异的信噪比,并且无创、分辨率高、适用于动态监测,因此该研究建立的GOLP治疗疗效预测模型,有望在将来iCCA的个性化治疗及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论文原文:

Xianlong Meng, Jiacheng Lu, Xiaoyong Huang, Yixiang Shi, Lei Yu, Xiaojun Guo, Pei Pu, Zhiqiang Hu, Shuyang Hu, Mu Ye, Xiaolong Cui, Chen Liang, Jiabin Cai, Qiman Sun, Yinghao Shen, Qiang Gao, Xiaolan Wang, Chuan He, Jian Zhou, Jia Fan, Wei Zhang, Guoming Shi, A noninvasive and highly efficient epigenetic predictive model for efficacy of the GOLP regimen in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Cancer Letters, Volume 630, 2025, 217911, ISSN 0304-3835, https://doi.org/10.1016/j.canlet.2025.21791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352500479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845, encodeId=c40822e38459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f11811e36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内胆管癌#</a> <a href='/topic/show?id=b423128653d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GOLP#</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653, encryptionId=b423128653d0, topicName=GOLP), TopicDto(id=81173, encryptionId=ef11811e363, topicName=肝内胆管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ul 18 10:07:40 CST 2025, time=2025-07-1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18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专家论坛|李江涛:肝外复发性肝内胆管癌治疗决策进展

本文旨在综合肝外复发性ICC患者治疗决策的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探寻潜在适宜的治疗模式,以获取更优的生存。 

述评|汤朝晖:重视早发性肝内胆管癌的研究

EOICC的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全面认识EOICC特点的基础上对EOICC患者的预防、筛查、诊断及治疗全过程进行观念和实践上的革新。

Cancer Res:四川大学王海川/曾勇团队研究发现CLK1激活YAP促进肝内胆管癌的发生

该研究旨在探讨CLK1在肝内胆管癌(ICC)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LK1在ICC肿瘤中的表达升高,且CLK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中山经验:肝内胆管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创新实践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颖弘教授分享了肝内胆管癌的外科综合治疗中山经验。肝癌在线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研之有道|J Hepatol:肿瘤源性CD109有望成为肝内胆管癌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中国科大团队发现,肝内胆管癌肿瘤分泌的 sCD109 通过调控信号通路及蛋白降解,促进免疫抑制性 CD73⁺巨噬细胞富集。阻断 CD109 与 PD-L1 可增强免疫应答,CD109 或成治疗新靶点。

专家论坛|程张军: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

本文针对近年来ICC外科治疗的进展和争议进行综述。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核磁共振的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袭预测

微血管侵犯(MVI)是指在周围肝实质血管内存在显微镜下可见的肿瘤细胞巢,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A)不良临床结局(包括总体生存期缩短、无病生存期缩短以及早期复发)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

Adv Sci:复旦大学王鲁等研究发现靶向 GPX4 诱导铁死亡可克服肝内胆管癌中 PAX8-AS1/GPX4 轴介导的化学抗性

该研究报道,长链非编码 RNA (lncRNA) PAX8-AS1 可降低标准化疗药物的疗效。

Hepatology:北京协和医学院石远凯/韩晓红研究阐明ICC中巨噬细胞与浆细胞两种肿瘤内免疫浸润模式

本研究首次阐明ICC中巨噬细胞与浆细胞两种肿瘤内免疫浸润模式。

CMH: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团队基于影像基因组学分析优化肝内胆管癌治疗策略

该研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ICC影像基因组学标志物,用于无创预测疾病预后和免疫化疗响应并提供治疗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