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羚/冯敏/吴伟合作ACS Nano:“自动驾驶”微型化疗机器人,实现“导航肿瘤—拆卸递药—协同免疫”的全流程闭环治疗

2025-07-12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这项研究将微生物天然特性与智能药物递送系统有机结合,构建出“导航肿瘤—拆卸递药—协同免疫”的闭环治疗平台,实现了从被动给药到主动靶向、从单一治疗到多维协同的治疗策略。

传统药物递送系统如同“盲行的快递员”,递送过程依赖血液流动,因而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难以精准抵达肿瘤病灶,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实现药物的精准靶向递送,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期,海南大学药学院郭羚教授,中山大学药学院冯敏教授和复旦大学吴伟教授合作研发了一种“自动驾驶”微型化疗机器人。该体系不仅能够自主导航至肿瘤核心区域,还能智能拆卸释放药物,激活从抗原释放到T细胞杀伤的完整免疫循环,为肿瘤免疫治疗带来新的解决方案,也为化药提供精准增效递送平台。相关研究发表于《ACS Nano》( 2025, 19, 25, 22739–22754),黄欢博士、彭辉博士和何艳韵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图片

【文章要点】

研究团队从厌氧菌的生存特性中获得启发,借助沙门氏菌天然趋向缺氧环境的生物学特性,将其改造为微型化疗机器人的“动力核心”。借助生物素 - 链霉亲和素相互作用,在基因工程减毒化沙门氏菌表面锚定含药脂质,成功构建出结构稳定的微型化疗机器人 Lab-microrobot(图 1)。通过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高分辨细胞成像等手段清晰显示,脂质体如同“货物舱”均匀分布在细菌衣壳表面,形成直径约 1 - 5μm 的微型结构相较于游离细菌,工程化后的微型化疗机器人 Lab-microrobot自主移动能力未受影响,可稳定携带药物,将药物带入肿瘤深层。

图片

微型化疗机器人 Lab-microrobot构建与移动能力表征

为考察微型化疗机器人 Lab-microrobot自主导航肿瘤的特性,研究团队搭建了一种Y型微流控模型,并在三个端分别放置肿瘤肝脏组织和Lab-microrobot,以观察Lab-microrobot向肿瘤或肝脏游动运动轨迹(图2A。研究结果显示,Lab-microrobot朝肿瘤方向定向游走,大量定植于肿瘤部位。体内分布结果进一步证实Lab-microrobot具有携带药物,自动驾驶至肿瘤区域的功能

图片

微型化疗机器人 Lab-microrobot可携带药物自主导航至肿瘤部位

微型化疗机器人 Lab-microrobot抵达肿瘤部位后,可智能拆卸释放“货物舱”(图3感应肿瘤细胞高表达的生物素受体信号Lab-microrobots 抵达肿瘤部位后,主动分解为两部分:携带药物的脂质体精准靶向肿瘤细胞,释放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诱导剂阿霉素和 PD - L1 抑制剂 BMS-8基因工程减毒化沙门氏菌本身则作为“免疫佐剂”,激活巨噬细胞并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这种“双重打击”策略,实现了对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同步调控激活从抗原释放到T细胞杀伤的完整免疫循环

图片

微型化疗机器人 Lab-microrobot智能拆卸释放药物

【结论与展望】

这项研究将微生物天然特性与智能药物递送系统有机结合,构建“导航肿瘤—拆卸递药—协同免疫”闭环治疗平台,实现了从被动给药到主动靶向、从单一治疗到多维协同的治疗策略其中含药脂质体如同可灵活装卸的“货物舱”,稳定锚定在工程菌表面。这种模块化设计不仅能根据肿瘤类型和患者病情,精准叠加或更替不同药物组合(如此项研究中同时搭载化疗药物与PD-L1 抑制剂),更能实现剂量的个性化调控,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灵活定制的递送平台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优化微型化疗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开展更多的临床前研究,推动其尽早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

参考资料:

1、HuangH;PengH;HeY;ChenY;YQ;Jin S; YinN;Yang Q; Gao Y;Yang L; Bu X; Wu W; Feng M; Guo L. Self-DrivingandDetachableLab-Microrobots TailorDrugDeliveryforClosed-Loop StimulationoftheAntitumor ImmuneCycleACS Nano2025, 19 (25)22739-22754.

2、Vargason AM; Anselmo AC; Mitragotri S. The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Drug Delivery Technologies. Nat. Biomed. Eng2021, 5 (9), 951−967.

3、 Bhatia SN; Chen X; Dobrovolskaia MA; Lammers T. Cancer Nanomedicine. Nat. Rev. Cancer2022, 22 (10), 550−556.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15868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149, encodeId=8adb22e31498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d38831329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肿瘤靶向#</a> <a href='/topic/show?id=0864128515a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微型化疗机器人#</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515, encryptionId=0864128515ac, topicName=微型化疗机器人), TopicDto(id=83132, encryptionId=8d388313290, topicName=肿瘤靶向)],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l 13 14:27:33 CST 2025, time=2025-07-13,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dv Sci:可生物降解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系统,核素标记与肿瘤靶向

尽管纳米材料的临床转化步履维艰,学术圈广泛认为可生物降解和肾清除代表了纳米医学领域的前景。可肾清除、有机染料担载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又称C dots)是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作为试验性新药(Investigational New Drug)的无机纳米颗粒。研究具有肿瘤主动靶向、可生物降解的纳米载药系统一直是纳米医学领域的难点和热点。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蔡伟波教授及其实验室成员(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