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act. Mater:江涛/保肇实/郑乐民构建保留脑胶质瘤微环境的新型类器官模型

昨天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开发了保留微环境的脑胶质瘤类器官模型(GlioME),通过优化培养条件,首次实现了胶质瘤细胞与原位免疫微环境的共保留,为快速准确的免疫治疗筛查和药物评估提供了关键工具。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且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很低。由于其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和细胞异质性,目前缺乏准确复制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实验模型。近年来,类器官技术成为疾病机制研究的重要工具。2024年,郑乐民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文章利用心脏类器官研究抗菌剂三氯卡班心脏毒性的机制1。肿瘤类器官是从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的三维培养模型,相比传统细胞系和小鼠模型,类器官保留了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基因组特征,且能快速建立,更适合用于药物筛选和个性化治疗研究。然而,胶质瘤类器官的培养面临独特挑战——如何在体外维持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微环境组分的相互作用。此前的方法(如酶解单细胞培养或悬浮培养)往往导致免疫细胞丢失,阻碍了这些模型保留原始的肿瘤微环境,限制了它们在胶质瘤研究中的实用性。

2025年7月15日,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的江涛院士/保肇实教授团队和北京大学郑乐民教授团队联合在Bioactive Materials杂志报道了题为A Novel Organoid Model Retaining the Glioma Microenvironment for Personalized Drug Screening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保留微环境的脑胶质瘤类器官模型(GlioME),通过优化培养条件,首次实现了胶质瘤细胞与原位免疫微环境的共保留,为快速准确的免疫治疗筛查和药物评估提供了关键工具。

图片

研究人员首先开发了一种新的胶质瘤类器官培养方案——GlioME(Glioma organoid with MicroEnvironment)。该方案将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直接接种到低生长因子Matrigel中,避免了传统酶解方法对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破坏。研究成功从三种神经胶质瘤亚型、不同的WHO分级、IDH突变以及原发性和复发性肿瘤等不同样本中建立了类器官培养物。

研究人员通过HE染色证实,类器官保留了胶质瘤典型的细胞异质性和核分裂特征;免疫组化检测证实了IDH1突变、GFAP、CD31和Ki-67等标志物的表达模式与患者肿瘤高度一致。全外显子测序和DNA甲基化分析进一步表明,GlioME在基因组和表观遗传水平上都成功地保留了原始肿瘤的分子特征。

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检测,研究人员发现GlioME比传统悬浮培养类器官保留了更多的免疫细胞。特别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68+)和T细胞(CD3+)在GlioME中显著富集,其比例与原始肿瘤组织相当。证明GlioME保留了肿瘤组织中的原始免疫细胞,而不是重建它们,更好地保留了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特征。

在药物敏感性测试中,GlioME展现出优异的临床预测价值。研究团队检测了不同浓度替莫唑胺(TMZ)、CSF1R抑制剂pexidartinib和MET抑制剂vebreltinib处理后的类器官活性变化,发现药物反应存在明显的患者间差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例MET扩增的胶质瘤患者的GlioME对vebreltinib表现出显著敏感性,这一预测结果在后续临床治疗中得到验证:患者用药两个月后MRI显示肿瘤明显缩小。

图片

总之,该研究开发的GlioME模型突破了现有技术的局限,首次在体外完整保留了胶质瘤的肿瘤微环境,不仅能准确模拟肿瘤的分子特征和细胞组成,还可用于预测个体化治疗反应。这一技术为胶质瘤的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和精准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参考消息:

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5.07.015

1.Yang N, Chen J, Zhu Y, Shan W, Cao Z, Fu Y, Cao H, Li Y, Xiang Y, Ding S, Wang H, Zhao Y, Ji L, Zhan R, Wu Y, Wang Z, Dong M, Zheng L. Human cardiac organoid model reveals antibacterial triclocarban promotes myocardial hypertrophy by interfering with endothelial cell metabolism. Sci Bull (Beijing). 2024 Nov 27:S2095-9273(24)00869-7. doi: 10.1016/j.scib.2024.11.03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4656, encodeId=842222e46560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b50850194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胶质瘤#</a> <a href='/topic/show?id=787b128824a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类器官模型#</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824, encryptionId=787b128824a7, topicName=类器官模型), TopicDto(id=85019, encryptionId=0b508501945, topicName=脑胶质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l 24 12:00:08 CST 2025, time=昨天,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协和医学杂志】2022年度我国脑胶质瘤领域研究进展

本文就2022年我国脑胶质瘤领域中有关胶质瘤的分类、发生机制、免疫微环境、影像学研究、临床研究、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及大数据应用技术等方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读书报告 | INDIGO研究:Vorasidenib 治疗IDH1或IDH2突变的低度恶性脑胶质瘤

Vorasidenib是一种突变型IDH1和IDH2酶的双重抑制剂,在MRI未增强的胶质瘤患者中有初步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

【热点解读】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 —脑胶质瘤(2022)

旨在形成适合中国医生的、针对中国人群的脑胶质瘤临床诊疗指南,使国内相关从业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脑胶质瘤患者,并推进国内脑胶质瘤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发展。点击立即免费下载。

专访宣武医院林庆堂:脑胶质瘤CAR-T治疗如何改进方案 以增加疗效

经过对30多例病人的治疗跟随访,治疗的整体安全性比较高,部分患者有一定的疗效。现在我们也做了些改进,比如在CAR的结构上加入免疫节点抑制剂等措施。

专访西南医大附院周杰:脑胶质瘤手术常规开展术中唤醒和术中磁共振等多模态技术的经验

自从我们去年引进了最新的第三代ROSA机器人,对于深部的微小病变,我们也是常规开展显微镜下的活检以及ROSA辅助下的活检手术。

最新进展:小分子药RRx-001延长脑胶质瘤患者生存 I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本研究确定了在替莫唑胺维持治疗期间,给予每周一次RRx-001 4mg的治疗剂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观察到了初步的治疗活性;这为将来II期临床试验提供了剂量依据。

中山大学帅心涛/黄金生/李博Nature子刊:创造性构建γ-谷氨酰转移酶催化的纳米探针对原位脑胶质瘤进行联合治疗

中山大学帅心涛等构建中性电荷纳米探针,表面修饰 γ- 谷氨酰基团,可被酶切割产生正电荷以穿越血脑屏障,在酸性肿瘤环境中膨胀加速药物释放,诱导免疫反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

脑胶质瘤术后结局风险模型:RANO切除组的报告

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结局的临床风险模型的开发与验证:RANO切除组的报告

头痛、呕吐别忽视,警惕生存率不足10%的“大脑杀手”

介绍脑胶质瘤,包括其常见性、发病年龄、特点、症状、诊断方式及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武大陈效/徐永红Biomaterials超声控释血小板介导的靶向声动力疗法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准免疫原性死亡和巨噬细胞免疫兴奋性自噬

本研究提出 “超声控释血小板” 策略用于 GBM 靶向声动力治疗,阐述其机制及疗效,涉及肿瘤细胞铁死亡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