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慢性胰腺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2。慢性胰腺炎是多因素引起的胰腺组织形态和功能不可逆性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3,可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及一系列严重并发。研究数据显示,20%-70%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体重不足或营养不良现象2,不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影响后续的康复。因此,使用胰酶替代疗法,对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与营养障碍进行治疗4,5十分重要。
我们邀请到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慢性胰腺炎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胰腺病学分会诊断与介入学组副组长肖斌教授,为我们带来慢性胰腺炎临床诊疗与胰酶替代治疗药物选择的经验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慢性胰腺炎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以及会有哪些并发症?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急性胰腺炎在病因、病理生理、病程及治疗预后方面完全不同。慢性胰腺炎是在特殊病因下,发生的胰腺慢性、纤维化改变,主要病理改变为胰腺腺泡萎缩、变性及纤维化,进而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及胰腺本身的变化。
胰腺作为主管消化和内分泌的重要中枢性器官,可分为内分泌功能和外分泌功能。
内分泌功能主要包括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控,及部分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与调控。慢性胰腺炎可导致胰岛素分泌障碍,继发3C型糖尿病。该类型糖尿病与胰腺病变密切相关,治疗策略与普通糖尿病相似,但需特别关注胰腺病变的处理。
外分泌功能则与消化有关,胰腺分泌的酶元在肠道内形成各种消化酶,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慢性胰腺炎可导致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减少,食物消化障碍,产生脂肪泻和营养不良等表现。对此,需进行外源性胰酶替代治疗以补充不足。
慢性胰腺炎还可引起胰腺结构异常,包括胰腺肿块、萎缩、胰管扩张、狭窄及结石等,严重者甚至发生胰漏,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例如,胰漏可导致假性囊肿形成,甚至可能发生假性动脉瘤,一旦破裂将导致腹腔内出血,危及生命。此外,胰腺肿块或慢性炎症还可能刺激肠道,引发肠梗阻。这些并发症均需及时进行外科干预,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慢性胰腺炎该如何诊断和治疗?
患者出现慢性胰腺炎症状后,主要表现为长期、慢性、持续性的腹部疼痛/不适感,或合并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饱胀、纳差,部分患者会出现脂肪泻,这是慢性胰腺炎的典型特征。
患者就医时,医生会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包括CT、核磁共振、超声内镜以及血清学检查,结合病史(如遗传性慢性胰腺炎)进行综合诊断。
在确诊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排除胰腺肿瘤,因为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可能表现为胰腺肿块,此时需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穿刺进行鉴别诊断。若确诊为胰腺癌,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手段。若为慢性胰腺炎,则需评估肿块是否引起肠道梗阻、胰管狭窄或压迫周围组织等情况,进而决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面,首先需考虑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多样,酗酒是主要病因之一。欧美国家60%-70%慢性胰腺病例是由酗酒引起的。此外,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重要病因。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其发病机制为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腺组织,导致慢性炎症。这类患者需采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特殊治疗方案。
在针对病因进行对应治疗后,需解决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问题。治疗内分泌功能不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如患者表现为糖尿病,则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外分泌功能不全治疗时,由于腺泡变性和萎缩导致胰酶分泌不足,需进行胰酶替代治疗,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维持机体营养状态,最重要的是减轻胰腺负担,促进胰腺修复。
胰酶替代治疗指的是通过人工补充胰酶,以替代部分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但替代治疗需要注意足量足疗程,患者需在专业胰腺医生的监控和指导下进行。若患者需要进行胰酶替代治疗,建议到正规胰腺专科进行咨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用。
如何选择外源性胰酶制剂?
在胰腺疾病的治疗领域,胰酶替代疗法(PERT)的实施具有明确的临床要求。若给药剂量不足,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替代治疗效果,胰腺负担仍然较重。这种情况下,摄入的胰酶制剂主要发挥辅助消化作用,而减轻胰腺负担、缓解炎症进展作用则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强调在选择胰酶制剂时,应优先考虑胰酶含量充足且纯度较高的制剂。
根据临床指南推荐,外源性胰酶制剂的标准日剂量一般为15万至18万单位。对于某些含有复方成分的胰酶制剂,由于其胰酶含量相对较低,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大量药物,这将显著影响用药的便捷性。我们建议选择胰酶含量充足且纯度较高的胶囊制剂,这类制剂能够有效保护胰腺功能,缓解胰腺的慢性炎症状态。
当然,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仍需遵循专业临床医师的指导与建议。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及胰腺本身结构异常,引发多种并发症。其诊断需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并排除胰腺肿瘤。针对外分泌功能不全,胰酶替代治疗(PERT)是核心治疗手段。胰酶替代治疗的目标不仅在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更重要的是通过减轻胰腺负担,缓解炎症进展。
为确保治疗效果,胰酶替代治疗需遵循"足量足疗程"原则。在制剂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胰酶含量充足且纯度较高的胶囊制剂,以保证疗效。具体治疗方案应在临床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肖斌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胰腺癌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慢性胰腺炎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内镜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学会胰腺病学分会诊断与介入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委员
//参考文献
1.刘凤斌,文艺,李培武,等.慢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11):5977-5982.
2.张俊卿,牟绍玉,李均凤,等.慢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现代医药卫生,2025,41(02):453-458.
3.Gardner TB, Adler DG, Forsmark CE, Sauer BG, Taylor JR, Whitcomb DC. ACG Clinical Guideline: Chronic Pancreat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20;115(3):322-339.
4.Shimizu K, Ito T, Irisawa A, et al.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pancreatitis 2021. J Gastroenterol. 2022;57(10):709-724.
5.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诊治规范(2018,广州)[J]. 中华胰腺病杂志,2018,18(6):361-365.
// 免责申明
1. 仅供中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个人学习和参考使用,不得转发或分享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请勿阅读或传播其中的内容。
2. 此文为科学信息交流之目的,并非出于临床用药指导目的。
3. 此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雅培的观点和立场。
审批码:CHN2350791 (v1.0)
有效期:2027年4月3日
(资料过期,视同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