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全球第九大常见癌症,其中约7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当前,高危NMIBC的标准治疗方案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采用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BCG-I+M),但仍有约40%患者在2年内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预后不佳。
Sasanlimab是一种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近日,《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CREST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标准治疗,sasanlimab联合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方案可显著延长高危NMIBC患者无事件生存期(EFS),36个月EFS率更高(82.1% vs. 74.8%)。文章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望重新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改变临床实践。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CREST是一项全球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将1055例初治高危NMIBC患者按1:1:1随机分组,分别接受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A组)、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治疗(B组)或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C组)。
主要研究终点为经研究者评估的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A组)和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C组)EFS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C组)的标准治疗,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A组)EFS事件更少(61件 vs. 89件),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A组)的EFS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降低32%(HR=0.68,95%CI:0.49~0.94,P=0.0095)。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A组)第36个月的EFS率显著更高(82.1% vs. 74.8%)。在预先设定的原位癌、T1期等亚组中,也观察到了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A组)EFS获益更高。
-
EFS:从随机分组到高级别疾病复发、疾病进展、原位癌持续存在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
▲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A组,蓝色)与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C组,灰色)EFS情况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关键次要终点为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治疗(B组)和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C组)的EFS及总生存期(OS)差异。结果显示,sasanlimab+卡介苗诱导治疗(B组)和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C组)EFS对比无显著差异(P=0.8439);中位随访40.9个月时,两组OS数据均未成熟,对比无显著差异(P=0.6791)。
安全性方面,所有治疗组常见不良反应为排尿困难、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未出现新的风险信号。
文章表示,sasanlimab是作者团队所知的“首个”在卡介苗治疗初治高危NMIBC患者中,通过与卡介苗诱导+维持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相结合,显示出具有EFS延长获益的PD-1抗体。
参考资料
[1]Shore, N.D., Powles, T.B., Bedke, J. et al. Sasanlimab plus BCG in BCG-naive, high-risk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he randomized phase 3 CREST trial.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38-z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膀胱癌#
22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