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CAR-T细胞治疗相关神经毒性的临床特征与管理新进展

2025-07-12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综述系统整合了目前CAR-T细胞治疗神经系统毒性研究的前沿进展,从临床表现、分级诊断、分子机制、治疗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多维度予以阐述。

近年来,基因工程改造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已成为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CAR-T细胞技术通过病毒转导等手段,将患者自身T细胞改造为能识别肿瘤表面特异抗原(如CD19、BCMA等)的效应细胞,实现肿瘤细胞免疫清除。尽管该疗法在某些晚期恶性肿瘤中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治疗过程却普遍伴随着严重的免疫相关毒性,尤其是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免疫细胞的大规模激活导致细胞因子风暴(CRS),同时引发多样的神经毒性表现。以往临床试验多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主要关注系统性B细胞肿瘤,但随着治疗经验积累,针对有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的CAR-T疗法应用增多,相关神经毒性种类和机制也逐渐被认识。

当前的核心问题包括怎样及时识别和分类神经毒性;深入理解它们的机制及诱因;并设计个性化的管理和预防策略,以最大限度保障疗效同时降低危害。近期,发表在Nature Reviews Neurology期刊最新综述全面总结了CAR-T治疗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管理策略。文章重点剖析了经典急性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局灶炎症性毒性(TIAN)、与BCMA靶向疗法相关的延迟神经毒性,并对未来改进治疗安全性的创新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作为综述性文章,本文基于大量临床试验数据、病例报告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行了文献汇聚和理论分析。重点总结了ICANS的诊断标准、临床分级体系以及与CRS的关系,梳理了TIAN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独有的表现,评述了BCMA靶向CAR-T疗法相关的延迟运动和神经系统症状。文章还讨论了各类神经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目前应用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并着眼未来CAR设计改良方向。

1.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

临床表现

ICANS多于CAR-T输注后10天内发生,覆盖轻度意识与认知障碍(如注意力减退、定向力障碍、行为改变、构音障碍),至重度脑水肿及昏迷等生命危险状态。重症患者常伴有癫痫发作与神经功能缺损。使用美国造血和细胞治疗学会(ASTCT)提出的ICANS分级标准,依据注意力(ICE评分)、意识、运动功能和癫痫表现对病情进行4个等级评估。

发病机制

ICANS被认为是系统性细胞因子释放导致血脑屏障(BBB)功能失调,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因子局部积聚。IL-1、IL-6、IL-15等细胞因子释放后参与血管内皮活化,加剧BBB通透性,促进神经炎症反应。进一步证据显示,CAR-T细胞本身可进入脑内,可能介导靶抗原表达于脑血管壁的非肿瘤靶向“旁靶”效应。临床监测发现ICANS患者血清神经丝轻链(NfL)升高,反映神经轴突损伤,脑电图哨显示广泛背景减慢与局灶性异常。影像学多表现为胼胝体后部T2-FLAIR信号改变,但多无结构破坏。

2. 肿瘤炎症相关神经毒性(TIAN)

TIAN主要出现在接受CAR-T治疗的中枢神经肿瘤患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症状,区别于ICANS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TIAN分为两型:

类型1:进展性局部肿瘤相关炎症水肿导致颅内高压、脑疝及脑积水;

类型2:局部神经电生理功能紊乱,表现为神经症状加重,但无明显影像水肿。

临床严重度被分为5级,从轻微症状到危及生命甚至死亡。现阶段的TIAN治疗尚以支持治疗和免疫抑制为主,反映该领域亟需深入研究。

与ICANS不同,TIAN被认为是“肿瘤局灶”内的“靶向靶点”过度炎症反应,CAR-T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起局部肿瘤微环境复杂神经-免疫交互,导致局灶性脑水肿和神经功能障碍。PET-MRI影像显示CAR-T细胞浸润及肿瘤活性减退同时伴随炎症表现。

图:CAR-T细胞介导的神经毒性发作的相对时间

3. BCMA靶向CAR-T相关延迟神经毒性

BCMA导向的CAR-T疗法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新兴治疗。约5%患者出现晚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样运动障碍(缓慢运动,肢体僵硬、震颤、姿势不稳)及认知情感改变。此外,颅神经麻痹尤以面神经最为常见,起病于治疗数周后,通常为自限或激素治疗可缓解。

BCMA在成人脑纹状体表达,CAR-T细胞可能出现对正常神经元的“误靶”攻击。影像学显示棕质、尾状核、苍白球等基底节区T2信号异常及代谢减低。延迟发病提示存在神经退行性过程,且目前大多难以逆转。颅神经麻痹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CAR-T持续扩增相关,也可能涉及自身免疫样病理过程。

图:CAR-T细胞介导的神经毒性的潜在病理机制及治疗策略

4. 其他罕见神经毒性

包括脊髓病变、脑白质病变、周围及颅神经病变、震颤及其他运动障碍。多数见于CD19 CAR-T治疗,但由于目前治疗经验有限,仍需进一步监测和研究。

5. 风险因素和病程

ICANS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包含基线全身炎症水平(发热、CRP、IL-6)、CRS存在、年龄、肿瘤负荷及内皮功能障碍指标(EASIX评分系列)。值得注意的是,存在CNS受累本身并非ICANS独立风险因素,但却是TIAN发生的前提。ICANS多数在数天至数周内可逆,晚发的神经毒性如帕金森症状则预后欠佳。

6. 诊断策略

神经毒性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综合判断,结合时间线、CAR-T产品特异性及神经系统表现。神经学检查、ICE评分、实验室炎症指标动态监测均是重要手段。MRI可能示非特异性信号改变,EEG多见弥漫背景减慢。腰穿有助排除感染或肿瘤复发,但须评估颅内压风险。鉴别诊断充分,包括代谢异常、感染、药物副作用、神经变性和肿瘤进展。

7. 治疗现状与前沿探索

  • ICANS急性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IL-6抑制剂托珠单抗有效于CRS但对纯ICANS作用有限。IL-1抑制剂阿那白滞越来越多应用于类固醇难治病例,临床效果令人期待。抗癫痫药物用于有发作患者。
  • TIAN治疗:主要对症支持,针对脑水肿的外脑室引流等措施。阿那白滞的应用显示安全性和一定疗效。
  • BCMA相关神经毒性:目前尚无明确有效药物,帕金森综合征用左旋多巴效果有限。有报道使用高剂量环磷酰胺降低CAR-T细胞数目后症状有所缓解。
  • 预防:无公认有效的神经毒性预防方案。阿那白滞在初步试验中显示安全,效果需进一步验证。
  • 新型CAR设计:安全开关(自杀基因)或可靶向表位用于控制CAR-T细胞数目,调节其活性以防严重毒性。结构调整降低细胞因子释放也是未来重点。

总之,本综述系统整合了目前CAR-T细胞治疗神经系统毒性研究的前沿进展,从临床表现、分级诊断、分子机制、治疗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多维度予以阐述。对促进临床医生提升早期识别和个体化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着力帮助患者在最大化抗肿瘤效果的同时,降低因神经毒性带来的潜在致残或致死风险。尤其是在CAR-T适用范围逐步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更复杂患者拓展的背景下,对TIAN以及BCMA靶向疗法相关晚发神经毒性的深入理解与管理显得尤为紧迫。此外,综述强调了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结合的重要性,呼吁开发新型CAR构建、安全开关及细胞因子精准调控药物,为实现安全、有效的精准细胞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原始出处:

Karschnia P、Dietrich J.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CAR T cell therapy for cancer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2-025-01112-8

相关资料下载:
[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CAR T cell therapy for cancers.pdf)] GetArticleByIdResponse(id=9df4886440de, projectId=1, sourceId=null, title=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CAR-T细胞治疗相关神经毒性的临床特征与管理新进展, articleFrom=MedSci原创, journalId=10633, copyright=原创, creationTypeList=[1], summary=本综述系统整合了目前CAR-T细胞治疗神经系统毒性研究的前沿进展,从临床表现、分级诊断、分子机制、治疗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多维度予以阐述。, cover=https://img.medsci.cn/20240715/1721008083562_92910.jpg, authorId=0, author=, originalUrl=, linkOutUrl=, content=<p>近年来,基因工程改造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已成为治疗B细胞<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3ce252932f0'>恶性肿瘤</a>的重要手段。<a href='https://www.medsci.cn/search?q=CAR-T'>CAR-T</a>细胞技术通过病毒转导等手段,将患者自身T细胞改造为能识别肿瘤表面特异抗原(如CD19、BCMA等)的效应细胞,实现<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4ce783062c7'>肿瘤细胞</a>的<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search?keyword=%E5%85%8D%E7%96%AB'>免疫</a>清除。尽管该疗法在某些晚期恶性肿瘤中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治疗过程却普遍伴随着严重的免疫相关毒性,尤其是神经系统不良反应。</p> <p>免疫细胞的大规模激活导致细胞因子风暴(CRS),同时引发多样的神经毒性表现。以往临床试验多排除<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a9b2222e60a'>中枢神经</a>系统<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4ce783062c7'>肿瘤患者</a>,主要关注系统性B细胞肿瘤,但随着治疗经验积累,针对有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的CAR-T疗法应用增多,相关神经毒性种类和机制也逐渐被认识。</p> <p>当前的核心问题包括怎样及时识别和分类神经毒性;深入理解它们的机制及诱因;并设计个性化的<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list.do?q=%E7%AE%A1%E7%90%86'>管理</a>和预防策略,以最大限度保障疗效同时降低危害。近期,发表在Nature Reviews Neurology期刊最新综述全面总结了CAR-T治疗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管理策略。文章重点剖析了经典急性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局灶炎症性毒性(TIAN)、与BCMA靶向疗法相关的延迟神经毒性,并对未来改进治疗安全性的创新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p> <h2><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12/1752309425682_8624274.png" /></h2> <p>作为综述性文章,本文基于大量临床试验数据、病例报告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行了文献汇聚和理论分析。重点总结了ICANS的<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list.do?q=%E8%AF%8A%E6%96%AD'>诊断</a>标准、临床分级体系以及与CRS的关系,梳理了TIAN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独有的表现,评述了BCMA靶向CAR-T疗法相关的延迟运动和神经系统症状。文章还讨论了各类神经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目前应用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并着眼未来CAR设计改良方向。</p> <p><strong>1.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strong></p> <p><strong>临床表现</strong></p> <p>ICANS多于CAR-T输注后10天内发生,覆盖轻度意识与认知障碍(如注意力减退、定向力障碍、行为改变、构音障碍),至重度脑水肿及昏迷等生命危险状态。重症患者常伴有癫痫发作与神经功能缺损。使用美国造血和细胞治疗学会(ASTCT)提出的ICANS分级标准,依据注意力(ICE评分)、意识、运动功能和癫痫表现对病情进行4个等级评估。</p> <p><strong>发病机制</strong></p> <p>ICANS被认为是系统性细胞因子释放导致血脑屏障(BBB)功能失调,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因子局部积聚。IL-1、IL-6、IL-15等细胞因子释放后参与<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list.do?q=%E8%A1%80%E7%AE%A1'>血管</a>内皮活化,加剧BBB通透性,促进神经炎症反应。进一步证据显示,CAR-T细胞本身可进入脑内,可能介导靶抗原表达于脑血管壁的非肿瘤靶向&ldquo;旁靶&rdquo;效应。临床监测发现ICANS患者血清神经丝轻链(NfL)升高,反映神经轴突损伤,脑电图哨显示广泛背景减慢与局灶性异常。影像学多表现为胼胝体后部T2-FLAIR信号改变,但多无结构破坏。</p> <p><strong>2. 肿瘤炎症相关神经毒性(TIAN)</strong></p> <p>TIAN主要出现在接受CAR-T治疗的中枢神经肿瘤患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症状,区别于ICANS的弥漫性脑<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09d33294eb8'>功能障碍</a>。TIAN分为两型:</p> <p>类型1:进展性局部肿瘤相关炎症水肿导致颅内高压、脑疝及脑积水;</p> <p>类型2:局部神经电生理功能紊乱,表现为神经症状加重,但无明显影像水肿。</p> <p>临床严重度被分为5级,从轻微症状到危及生命甚至死亡。现阶段的TIAN治疗尚以支持治疗和免疫抑制为主,反映该领域亟需深入研究。</p> <p>与ICANS不同,TIAN被认为是&ldquo;肿瘤局灶&rdquo;内的&ldquo;靶向靶点&rdquo;过度炎症反应,CAR-T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起局部肿瘤微环境复杂神经-免疫交互,导致局灶性脑水肿和神经功能障碍。PET-MRI影像显示CAR-T细胞浸润及肿瘤活性减退同时伴随炎症表现。</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12/1752309781966_8624274.pn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808080;">图:CAR-T细胞介导的神经毒性发作的相对时间</span></p> <p><strong>3. BCMA靶向CAR-T相关延迟神经毒性</strong></p> <p>BCMA导向的CAR-T疗法是<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dd85431162e'>多发性骨髓瘤</a>患者的新兴治疗。约5%患者出现晚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样运动障碍(缓慢运动,肢体僵硬、震颤、姿势不稳)及认知情感改变。此外,颅神经麻痹尤以面神经最为常见,起病于治疗数周后,通常为自限或激素治疗可缓解。</p> <p>BCMA在成人脑纹状体表达,CAR-T细胞可能出现对正常神经元的&ldquo;误靶&rdquo;攻击。影像学显示棕质、尾状核、苍白球等基底节区T2信号异常及代谢减低。延迟发病提示存在神经退行性过程,且目前大多难以逆转。颅神经麻痹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CAR-T持续扩增相关,也可能涉及自身免疫样病理过程。</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12/1752309781982_8624274.png"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808080;">图:CAR-T细胞介导的神经毒性的潜在病理机制及治疗策略</span></p> <p><strong>4. 其他罕见神经毒性</strong></p> <p>包括脊髓病变、脑白质病变、周围及颅<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ecdfe438970'>神经病变</a>、震颤及其他运动障碍。多数见于CD19 CAR-T治疗,但由于目前治疗经验有限,仍需进一步监测和研究。</p> <p><strong>5. 风险因素和病程</strong></p> <p>ICANS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包含基线全身炎症水平(<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14193e88235'>发热</a>、CRP、IL-6)、CRS存在、年龄、肿瘤负荷及内皮功能障碍指标(EASIX评分系列)。值得注意的是,存在CNS受累本身并非ICANS独立风险因素,但却是TIAN发生的前提。ICANS多数在数天至数周内可逆,晚发的神经毒性如帕金森症状则预后欠佳。</p> <p><strong>6. 诊断策略</strong></p> <p>神经毒性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综合判断,结合时间线、CAR-T产品特异性及神经系统表现。神经学检查、ICE评分、实验室炎症指标动态监测均是重要手段。MRI可能示非特异性信号改变,EEG多见弥漫背景减慢。腰穿有助排除感染或肿瘤复发,但须评估颅内压风险。鉴别诊断充分,包括代谢异常、感染、药物副作用、神经变性和肿瘤进展。</p> <p><strong>7. 治疗现状与前沿探索</strong></p> <ul> <li>ICANS急性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IL-6抑制剂托珠单抗有效于CRS但对纯ICANS作用有限。IL-1抑制剂阿那白滞越来越多应用于类固醇难治病例,临床效果令人期待。抗癫痫药物用于有发作患者。</li> <li>TIAN治疗:主要对症支持,针对脑水肿的外脑室引流等措施。阿那白滞的应用显示安全性和一定疗效。</li> <li>BCMA相关神经毒性:目前尚无明确有效药物,帕金森综合征用左旋多巴效果有限。有报道使用高剂量<a href='https://www.medsci.cn/topic/show?id=73216852458'>环磷酰胺</a>降低CAR-T细胞数目后症状有所缓解。</li> <li>预防:无公认有效的神经毒性预防方案。阿那白滞在初步试验中显示安全,效果需进一步验证。</li> <li>新型CAR设计:安全开关(自杀基因)或可靶向表位用于控制CAR-T细胞数目,调节其活性以防严重毒性。结构调整降低细胞因子释放也是未来重点。</li> </ul> <p>总之,本综述系统整合了目前CAR-T细胞治疗神经系统毒性研究的前沿进展,从临床表现、分级诊断、分子机制、治疗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多维度予以阐述。对促进临床医生提升早期识别和个体化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着力帮助患者在最大化抗肿瘤效果的同时,降低因神经毒性带来的潜在致残或致死风险。尤其是在CAR-T适用范围逐步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更复杂患者拓展的背景下,对TIAN以及BCMA靶向疗法相关晚发神经毒性的深入理解与管理显得尤为紧迫。此外,综述强调了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结合的重要性,呼吁开发新型CAR构建、安全开关及细胞因子<a href='https://www.medsci.cn/search?q=%E7%B2%BE%E5%87%86'>精准</a>调控药物,为实现安全、有效的精准细胞免疫治疗奠定基础。</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原始出处:</span></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Karschnia P、Dietrich J.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CAR T cell therapy for cancers.&nbsp;Nature Reviews Neurology&nbsp;(2025).&nbsp;<a style="color: #808080;" href="https://doi.org/10.1038/s41582-025-01112-8"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https://doi.org/10.1038/s41582-025-01112-8</a></span></p>, belongTo=, tagList=[TagDto(tagId=2840, tagName=神经毒性), TagDto(tagId=53262, tagName=CAR-T细胞治疗)], categoryList=[CategoryDto(categoryId=21, categoryName=血液科,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84, categoryName=研究进展,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20656, categoryName=梅斯医学, tenant=100)], articleKeywordId=0, articleKeyword=, articleKeywordNum=6, guiderKeywordId=0, guiderKeyword=, guiderKeywordNum=6, opened=1, paymentType=1, paymentAmount=0, recommend=0, recommendEndTime=null, sticky=0, stickyEndTime=null, allHits=1091, appHits=8, showAppHits=0, pcHits=30, showPcHits=1083, likes=0, shares=1, comments=1, approvalStatus=1, publishedTime=Sat Jul 12 16:32:32 CST 2025, publishedTimeString=2025-07-12, pcVisible=1, appVisible=1, editorId=6529307, editor=血液新前沿, waterMark=0, formatted=0, deleted=0, version=2, createdBy=98af8624274, createdName=清泉心田, createdTime=Sat Jul 12 16:43:43 CST 2025, updatedBy=92910, updatedName=rayms, updatedTime=Sat Jul 12 16:44:12 CST 2025, ipAttribution=上海, attachmentFileNameList=[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CAR T cell therapy for cancers.pdf)], guideDownload=1, surveyId=null, surveyIdStr=null, surveyName=null, pushMsXiaoZhi=true, qaList=[{id=834307, encryptionId=398783430ed7, articleId=9df4886440de,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CAR-T疗法中ICANS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哪些关键细胞因子参与其中?, answer=ICANS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系统性细胞因子释放导致血脑屏障功能失调有关。IL-1、IL-6、IL-15等细胞因子参与血管内皮活化,加剧BBB通透性,促进神经炎症反应。CAR-T细胞可能进入脑内,介导对脑血管壁的'旁靶'效应。实验室证据显示ICANS患者血清神经丝轻链(NfL)升高,反映神经轴突损伤。,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52309897440, updatedAt=1752309897440}, {id=834314, encryptionId=300a8343149b, articleId=9df4886440de,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CAR-T相关神经毒性的诊断需要与哪些主要疾病进行鉴别?, answer=需鉴别的疾病包括:代谢异常(如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药物副作用、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以及肿瘤复发。诊断需结合临床时间线、CAR-T产品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和辅助检查(如MRI、EEG、腰穿等)综合判断。,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52309897440, updatedAt=1752309897440}])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CAR T cell therapy for cancers.pdf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035, encodeId=6f8522e30353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1c2e4343a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毒性#</a> <a href='/topic/show?id=0d3240e64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AR-T细胞治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076, encryptionId=0d3240e64e, topicName=CAR-T细胞治疗), TopicDto(id=74343, encryptionId=81c2e4343a9, topicName=神经毒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ul 12 16:44:12 CST 2025, time=2025-07-1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12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J Clin Oncol:高危型肠癌采用奥沙利铂治疗是否可缩短至3个月以减轻神经毒性?

由于奥沙利铂(oxaliplatin)会导致累积的神经毒性,因此,在不降低疗效的情况下,缩短治疗时间将使患者和医疗工作者受益。

Radiology:动物试验表明钆剂无神经毒性

在大鼠模型中,在超诊断剂量钆造影剂暴露后,没有观察到神经毒性的临床证据。

神经系统又一新的综合征:CHANTER综合征!

CHANT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只发生在中毒的情况下,被认为是阿片类药物相关神经毒性的表现。

【Blood Adv】CAR-T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神经毒性的临床特征

该研究或可改善MCL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未来的CAR-T细胞疗法急性医疗。

Clin Cancer Res:顺铂诱导的严重神经毒性的临床和全基因组分析

顺铂是许多癌症的一线化疗药物,但会引起神经毒性,包括听力损失、耳鸣和周围感觉神经病变。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综合描述发生多种(>1种)严重神经毒性的风险因素。

2位作者,一篇Nature系列综述:CAR T 细胞疗法治疗癌症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CAR-T 疗法神经毒性包括 ICANS、TIAN 及 BCMA 靶向治疗后的迟发性并发症,机制涉及炎症、血脑屏障破坏等,现有治疗以激素和细胞因子抑制剂为主,未来需优化 CAR 设计等。

Nature:颠覆性发现:化疗药物的神经毒性,竟源于大脑自身正常的DNA“擦除”过程

《Nature》研究揭示阿糖胞苷神经毒性机制:其通过干扰 TET/TDG 介导的 DNA 去甲基化,在神经元增强子区引发双链断裂,致小脑浦肯野细胞损伤。

除了ICANS,CAR-T哪些神经毒性值得关注?柳叶刀子刊发表EBMT建议

EBMT 就 CAR-T 治疗后非 ICANS 神经并发症发布建议,阐述运动和神经认知毒性等多种情况的机制、诊疗方法,指出当前建议局限,呼吁深入研究。

综述:CAR-T的神经毒性

CAR-T 细胞疗法治疗癌症有疗效但伴神经毒性,综述探讨 ICANS、MNT、TIAN 三类神经毒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机制、诊断等,强调多学科协作重要性。

3岁宝宝被喂成智障,终生呆傻!别再这样喂养孩子了

3 岁女童因服用含铅偏方致重度铅中毒性脑病,凸显儿童铅暴露危害。铅通过家居涂料、餐具、水质等途径侵入,儿童因生理特点易受不可逆神经损伤。防治需查血铅、除隐患、补营养,中重度中毒需螯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