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每天刷短视频2.6小时!它正在“吃掉”你的大脑?多项研究:短视频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改变大脑功能

2025-07-15 木白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刷短视频“上头”是真的,越刷越空虚也是真的,该如何自救?

你有多久没认真看完一篇长文了

别说长文,可能连5分钟的视频都觉得太长,直接拉到最后看结局。刷短视频这件事,已经从打发时间,变成吞噬时间的黑洞。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底,全国短视频用户已突破10.4亿,人均每天刷2.6小时——也就是说,每天醒着的时间中,有超过1/10交给了算法推送的上下滑

更扎心的是:我们并不是在主动刷短视频,而是被短视频刷了大脑

202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给出了一个刺耳却精准的年度词汇:Brain rot(脑腐)它不是某种疾病,而是一种全民级别的精神亚健康状态——记忆力像金鱼,思维像马赛克,脑子一上网就变浆糊。不仅如此,长期刷短视频还和久坐、缺乏锻炼、情绪低落、失眠、社交退化有关

这不是危言耸听。一项发表于NeuroImage的研究[1]首次揭示:短视频成瘾不仅会改变人类大脑结构,还牵动小脑区域多达521个基因异常表达!可以说,在成瘾者的大脑里,已经上演了一场分子级别的暴风骤雨

而且,那些更容易嫉妒、爱比较的人,更容易在社交平台的对比中受挫,进而沉迷刷视频逃避现实,于是一边上瘾,一边更空虚,最后陷入刷得越多,越想逃的怪圈

图片

 

短视频,正在“雕刻”我们的脑子

 

图片

考虑到这些区域分别与奖赏处理、习惯形成和注意力调控密切相关,研究者推测,大脑或许正在主动重塑结构,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刷短视频所带来的强烈感官刺激与即时反馈

然而,大脑结构的变化并非无源之水。那么,究竟是什么心理因素在推着这些脑区发生改变?研究者特别关注了一个关键性格特质——嫉妒

他们进一步将易妒倾向纳入中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左侧小脑的GMV嫉妒倾向短视频成瘾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为什么一刷短视频就容易心生嫉妒?答案并不复杂:当屏幕另一头的世界充满旅行、美食、健身成果时,我们难免对照自身,情绪随之被轻易点燃。正是这股嫉妒之火,引爆了左小脑这台刷屏引擎,让人更难停下滑动的手指

与此同时,右OFC和右小脑也没有“袖手旁观”。前者负责奖赏反馈,后者擅长习惯强化,它们共同在深层神经网络里推波助澜,把原本偶尔的娱乐递进成难以摆脱的沉迷。换言之,一点嫉妒情绪就能牵动多条脑回路,让短视频从随手刷刷演变为欲罢不能

图片

 

521个基因的“风暴”

那么,短视频成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分子机制?为此,研究团队将大脑结构影像与全脑转录组数据相结合,试图揭示大脑GMV变化与基因表达之间的潜在关联。

图片

这也意味着,短视频成瘾可能影响的是整个神经网络系统的功能平衡,而不仅仅是某一条通路的异常。

图片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短视频成瘾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涉及多达521个基因的异常表达。而且,那些更容易感到嫉妒和进行社会比较的个体,在社交平台的对比中可能遭受挫折,从而更倾向于沉迷于刷短视频以逃避现实。

 

越刷越上瘾,越刷越抑郁

可见,短视频成瘾并非只是消磨时间的小毛病,它对大脑的物理结构和基因活动层面都造成了显著且深远的改变当这些分子级别的暴风骤雨在大脑中持续肆虐时,其破坏力绝不会止步于神经细胞内部,它们最终必然会登陆到我们的心理层面,演变成实实在在的情绪困扰与精神痛苦

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的研究团队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2]首次从纵向角度揭示了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相当令人警醒——不仅越刷越抑郁,而且悲伤情绪可能正是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键桥梁

图片

为了进一步厘清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构建了交叉滞后面板模型,描绘出从2021年(T1)到2022年(T2)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有向关系网络,揭示了各个症状之间复杂的动态联系。

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在短视频成瘾的发展过程中,忍耐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谓忍耐力,指的是个体反复产生想要刷短视频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不仅是成瘾的早期信号,还能够显著预测后续一系列症状的出现。比如,显著性的增强,也就是个体的大脑时刻惦记着短视频内容,难以集中注意力;又比如,戒断反应的出现,当短时间内无法刷视频时会感到烦躁、焦虑,甚至情绪失控。同时,这种冲动还会引发冲突,即短视频使用开始干扰到学习和生活,进而导致复发,形成持续的负循环

在抑郁症状的发展路径中,研究发现,最具牵引力的核心症状是快感缺失当个体逐渐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体验不到快乐时,这种心理状态很可能会成为抑郁情绪恶化的起点它不仅直接关联到后续的悲伤情绪,还会进一步导致食欲减退等生理层面的变化

图片

不过,短视频成瘾和抑郁症状并非彼此独立的两类问题,它们之间其实通过一些具有桥梁作用的核心症状相互关联、相互放大。研究识别出了四条最显著的桥接路径:

首先,抑郁情绪中的悲伤可以预测短视频使用的反复发作,说明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时,更容易反复沉迷于短视频,以此缓解内心的不适

其次,短视频成瘾中的冲突感,也就是刷视频对学习或生活产生明显干扰的情况,会进一步引发强烈的内疚感

第三,戒断反应,即当个体短时间停止刷视频时出现的烦躁和焦虑,会加重对日常生活的无趣体验,最终发展为快感缺失

最后,内疚感本身也会反过来强化对短视频成瘾的冲突体验,让个体更容易陷入情绪与行为的双重困境中

这些桥接路径共同构成了一条隐蔽但危险的心理通路:当情绪变得低落,人们会试图通过刷短视频来逃避现实;然而,这种逃避反过来又会破坏学习和生活节奏,带来强烈的负面情绪和内疚感,从而进一步加剧情绪低落,促使个体更频繁地依赖短视频来寻求短暂慰藉。一环扣一环,最终形成了一个难以挣脱的情绪逃避式使用的恶性循环。

图片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悲伤情绪这个看似平常的情绪反应,其实是连接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的核心桥梁。许多人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本能地打开短视频,用刷刷刷来转移注意力、寻求快感、对抗孤独。但这种刷来调节情绪的方式,反而会不断强化负面状态,把人困在情绪泥潭中难以自拔。

 

如何自救?

与其默默忍受短视频的吸引力法则,不如主动出击,给自己一个更专注、更丰富的日常。下面这些实用策略,既能守住注意力,也能慢慢帮我们戒断”短视频依赖。

1. 屏蔽噪声,先从关通知开始

关闭无关紧要的推送,让手机少一点叮咚干扰,大脑才能多一点连贯思考的空间。

2. 定期瘦身,把娱乐 App 精简到最低

每隔一段时间清理一次应用列表,把那些用来消磨时间的软件卸载或隐藏,诱惑自然而然就少了。

3. 睡前远离手机,让卧室保持纯粹

睡觉时把手机留在客厅或书桌上,避免夜深人静时不自觉点亮屏幕,打破作息节奏。

4.用阅读占位,替代频繁刷短视频

给自己设定一个渐进式阅读计划:从每天十分钟开始,逐步延长时间,让翻书的动作取代无休止的滑屏。

看来,短视频成瘾并不是简单的自控力差,而是情绪和大脑结构联手打造的沉迷路径。一方面是刷短视频引发的负面情绪(如嫉妒和抑郁),另一方面是大脑在不断重复中学习到的奖赏机制,两者合力塑造了我们的使用习惯,甚至让某些脑区越刷越活跃,越活跃越难戒掉。

所以,如果真的想跳出短视频漩涡,或许不仅仅要靠关掉手机、设定时间管理,更要从情绪层面入手——比如少点比较,多点自我认同;也可以通过训练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提升注意力、延迟满足能力)来强化心理刹车

仍需指出的是,这两项研究均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参考资料:

Gao, Y., Hu, Y., Wang, J., Liu, C., Im, H., Jin, W., Zhu, W., Ge, W., Zhao, G., Yao, Q., Wang, P., Zhang, M., Niu, X., He, Q., & Wang, Q. (2025). Neuro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substrates of the short video addi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rain transcriptomic and cellular architecture. NeuroImage, 307, 121029.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25.121029

[2]Diyang Qu, Bowen Liu, Luxia Jia, Xuan Zhang, Dongyang Chen, Quan Zhang, Yi Feng, Runsen Chen,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ort video addi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 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 analysi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ume 152, 2024, 108059, ISSN 0747-5632,https://doi.org/10.1016/j.chb.2023.10805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2300410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396, encodeId=50ea22e33969d, content=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6937, encryptionId=81746693e4b, topicName=灰质体积), TopicDto(id=128581, encryptionId=69951285818a, topicName=眶额皮质), TopicDto(id=128580, encryptionId=66e61285806e, topicName=脑腐)],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l 15 09:22:40 CST 2025, time=2025-07-15, status=0,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15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HBP:运动也能上瘾,原因可能在这里

该研究的发现可能有助于EXD的诊断和相应干预措施的目标选择(例如行为干预、大脑干预或训练计划),以帮助个体减少EXD并提高生活质量。

Molecular Psychiatry:结构性改变作为抑郁症预测因子——基于7特斯拉MRI的多维度方法

灰质体积和脑回形态在特定DMN区域的变化能够较好地预测抑郁症的存在,其中左侧海马旁回区域的灰质体积与抑郁症严重度相关。尽管皮层厚度未能在分析中表现出显著性,但脑回形态的变化仍提供了有价值的预测信息。

Neurology:额颞叶变性中TMEM106B对脑容量和认知的基因特异性影响

本研究确定了存在GRN和C9orf72致病变异时TMEM106B与灰质体积和认知的关联。

Neurology:沿血管周围空间扩散张量成像(DTI-ALPS)揭示淋巴功能与神经心理、灰质体积、睡眠之间关联:睡眠健康对大脑健康意义重大

近日有研究人员利用“沿血管周围空间扩散张量成像分析”即(DTI-ALPS)指数对社区非痴呆老年人群的淋巴系统进行了评估,以期建立淋巴功能与睡眠、神经心理表现和灰质体积之间的联系。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嗜酒障碍的神经机制与眶额回皮质-伏隔核回路有关

NAcc体积减少以及OFC-NAcc网络的FA和纤维束长度的减少表明AUD中奖励网络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A&R:青少年纤维肌痛期间的脑结构变化与疼痛、疲劳和功能障碍的关系

与疼痛相关的前中扣带回(aMCC)减少可能是青少年FM的结构标志,而涉及情绪、自我参照和语言相关过程的区域的改变可能预测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影响。青少年和成人FM之间部分重叠。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Tourette综合征的CSTC回路脑区灰质存在异常变化

TS患者IFG、纹状体、丘脑和小脑的GMV变化,其中大部分是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网络的关键节点。这些发现为TS患者可能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见解。

Psychological Medicine:童年受创伤者青年时期情绪、认知受损可能与额叶体积减少有点关系

童年创伤与额叶灰质减少有关,与精神疾病发病率无关。额叶体积的改变可能是创伤暴露个体的情感和认知障碍的基础。

Mol. Psychiatry: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灰质体积系统性减少,但前额叶和后岛叶皮质的临床症状相对增大

在AN患者的脑中观察到了GMV降低,包括双侧小脑、扣带回中回和后扣带回、辅助运动皮层、中央前回内侧段和丘脑。眶额叶皮层、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喙前扣带回皮层和后脑岛体积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