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息肉,一定要当心!别等到肠癌才后悔!

2025-03-11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发表于陕西省

大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前体,癌变率达 14.1%。介绍高危息肉识别方法,基层医生应定期筛查、内镜治疗、术后随访、生活干预等,还提及胃、胆囊、鼻息肉防治要点。

大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哨站”,其癌变风险不容忽视。据研究显示,大肠息肉的癌变率高达14.1%,且随着年龄增长,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01 大肠息肉:结直肠癌的“前哨”

大肠息肉是从肠壁向肠腔生长的黏膜隆起病变,虽然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部分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项纳入4626例患者的研究表明,约75%的结直肠癌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因此,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

02 如何识别高危息肉?

年龄:大肠息肉的癌变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发现,45~59岁人群是大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段,而60岁以上患者的癌变风险更高。基层医生应重点关注这一年龄段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息肉特征:

大小:息肉越大,癌变风险越高。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尤其是超过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显著增加。

部位:直肠和乙状结肠是癌变风险最高的部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项研究显示,其癌变率分别为25.1%和13.3%。而全结肠息肉的癌变率最低,仅为4.4%。

形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项研究显示,山田分型Ⅲ型和Ⅳ型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高,其中Ⅲ型息肉的癌变率高达三分之一(34.7%)。

表面情况:表面分叶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高于表面光滑的息肉。

数量:如果发现超过100颗息肉,这种情况被称为息肉病,需要特别警惕。

息肉病要注意几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可以进行遗传性诊断来排查: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由5q号染色体上的APC基因突变引起,100%会发展为结肠癌,未经治疗的患者多在35~40岁发展为癌症。

·MUTYH相关息肉病(MAP):由MUT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未经治疗的患者到70岁时患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估计为80%。

·Peutz-Jeghers综合征:由19p染色体上STK11基因突变所致,全消化道,包括小肠也会出现息肉,会明显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症的风险。

·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由SMAD4、BMPR1A等基因突变引起,即在消化道发现多个幼年性息肉,极大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

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但管状绒毛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更高,远高于管状腺瘤。

其他因素: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息肉癌变风险也相对较高。

03 基层医生如何应对?

定期筛查:对于4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或个人史的高危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大肠息肉最可靠的方法,能够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阻断癌变进程。

内镜下治疗

活检钳钳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5 mm的小息肉,操作简便、创伤小。

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微小和扁平状息肉,还可用于止血和灭活残余组织。

高频电凝切除术:适用于带蒂息肉和多发性息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直径小于2 cm的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隆起后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直径大于2 cm的病变,能够实现较高的完整切除率。

术后随访:术后应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数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对于高危息肉,如管状绒毛状腺瘤、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等,建议术后3年复查结肠镜;对于低风险息肉,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至5~10年。

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患者戒烟、控制体重、减少红肉和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新鲜蔬果的摄入,并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这些健康生活方式能够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健康教育:基层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普及大肠息肉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结肠镜检查的接受度,增强其防癌意识。

药物预防

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降低息肉复发风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常见误区

  1. 息肉病≠息肉多: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息肉数量多且癌变风险极高,需要进行遗传性诊断。

  2. 息肉切除≠一劳永逸: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随访,防止复发。

  3. 结肠镜检查的重要性: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可靠的筛查手段,能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阻断癌变。

04 其他部位的息肉也需警惕

胃息肉:小息肉,大隐患!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来的突起状组织,通常在做胃肠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时才会被发现。别看它小,可一旦是腺瘤性胃息肉,癌变的概率就很高!所以,一旦发现胃息肉,咱们得赶紧安排内镜摘取,千万不能拖。

关键提醒:

定期复查:息肉切除后,每年至少做一次胃镜检查,防止复发。

饮食调整:提醒患者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多吃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别暴饮暴食。

胆囊息肉:别小看这“小疙瘩”!

胆囊息肉有4种类型: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和腺瘤样息肉。前两种一般没啥大事,但后两种可就危险了,很容易发展成胆囊癌!尤其是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那可得赶紧手术切除。

关键提醒:

影像学检查:发现胆囊息肉后,一定要做核磁共振或CT,搞清楚息肉的性质。

重点监测:腺瘤样息肉和胆囊腺肌症,一旦发现,必须密切监测,必要时手术切除。

鼻息肉:别让小鼻子“变大”!

鼻息肉是因为鼻黏膜长期炎症反应引起的,好发于后鼻腔。如果鼻息肉体积过大,不仅会引起鼻外形改变,还可能癌变!一旦出现鼻子出血或鼻音加重,那可得赶紧手术切除。

关键提醒:

注意症状:提醒患者关注鼻部症状,尤其是出血和鼻音变化。

定期检查: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建议定期做鼻腔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参考资料:

王子明. 这4个部位的息肉要及时切除[J]. 健康时报, 2023.

孔娜. 大肠息肉不同病理及癌变的影响因素研究[D].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5521, encodeId=4be222555219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f37419e7c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基层医疗#</a> <a href='/topic/show?id=df8f438366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大肠息肉#</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1977, encryptionId=cf37419e7c8, topicName=基层医疗), TopicDto(id=43836, encryptionId=df8f4383667, topicName=大肠息肉)],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r 10 21:39:07 CST 2025, time=2025-03-10,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3-10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规范与分级诊疗流程》(基层医疗机构应急使用简版)重磅发布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病临床救治专家组协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在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基础上,一起重新编写了《2022版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规范与分级诊疗流程》

一地发文,村医编制这样改

村医入编如何安排岗位?退休村医如何“重操旧业”?村医队伍断档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有了应对策略。

国家发文,医保政策有变,事关所有人

昨日,国家三部委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释放这些利好信息,跟所有人直接相关。

1200万卫生保健缺口下,AI如何作用基层医疗?

回顾中国市场,不像印度和日本在人工智能医疗的“浅薄子应用”,人工智能与医疗在中国的整合已经进入“深阶段”。

两会后,基层医疗这4大热点,将影响所有人

抓住基层医疗这4个热点,你就把握住了今年行业的风向和机遇。

输液业务受限,基层医疗要变了

受疫情影响,大输液短期恢复有限,基层医生需快速转型!

强基层!卫生健康“基本法”要求这样做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共10章110条,是公民卫生健康权益保障的重大突破。该法律草案自2017年12月起,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经历

人大代表:杨芳:医联体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对基层医疗发展影响巨大

2019年10月,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规划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倡

惠及县域9亿人口!破解基层医疗瓶颈 专家、院士把脉未来发展

9月4日-6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海南博鳌县域医疗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县域卫生、县域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健康中国健康县域’中国县域健康大会暨202

应对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发力?

近期,全国多地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期叠加,城乡居民尤其是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多,为指导各地切实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哨点作用,基层卫生健康司发布有关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