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病例】软斑病如何诊断?

2025-02-27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陕西省

今天就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亦曾老师为大家分享软斑病的病理诊断要点。

 患者病

会诊病例:患者女,72岁,因尿痛、排尿困难入院检查。

 影像检查

膀胱颈周围息肉增生;

其余膀胱壁见多发片状炎性组织。

 大体形态

膀胱颈病损:

送检灰白组织数块,共大小0.8×0.5×0.3cm。

 镜下形态

图片

左边这块组织局灶染色较深,另外两块较淡染

图片

膀胱黏膜固有层中见深染的区域

图片

尿路上皮3种细胞排列整齐,层次分明,无明显异型性,从基底到表层依次为:

基底细胞层:单层小而密集的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较深。

中间细胞层:多层多边形细胞,核居中,染色较浅。

表层细胞(伞细胞):单层大而扁平的细胞,胞质丰富,核较大,染色浅,表面有增厚的细胞膜。

图片

黏膜固有层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渗出

图片

深染的区域(低倍):较多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可以观察到小血管增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深染的区域(高倍):体积大、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的细胞聚集,胞浆丰富、嗜酸性,周围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可以观察到小血管增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组织细胞样的细胞胞浆中可见类似假包涵体样的物质

 会诊单位意见

炎性病变伴黄色肉芽肿形成

 免疫组化

1.病灶细胞AE1/AE3阴性

图片

2.病灶细胞GATA-3阴性

图片

3.病灶细胞S100阴性

image.png

image.png

4.病灶细胞CD68阳性

image.png

image.png

5.病灶细胞Ki-67

image.png

image.png

组织细胞Ki-67低,周围因炎症刺激而增殖的粒细胞、淋巴细胞指数高

6.血管平滑肌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阳性

图片

7.病灶细胞PSA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组织细胞PAS阳性:淡紫色,假包涵体样物强阳:紫红色

免疫组化结果汇总

病灶内细胞:AE1/AE3(尿路上皮+),GATA-3(尿路上皮+),CD68(组织细胞+),S100(-),Ki67(15%+),SMA(间质细胞+),特殊染色:PAS(+),六氨银染色(+)。

 最终诊断

软斑病(希腊语 malakos(软)和plakos(斑块)组成malakoplakia)

  • 1902年,首次由Michaelis和Gutmann描述,命名了这种疾病的特征性体征——Michaelis-Gutmann小体。

  • 1903年,von Hansemann将这种疾病命名为“Malakoplakia”,意为“软斑”。

 软斑病

定义

软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组织内出现泡沫样组织细胞(von Hansemann细胞)和特征性的Michaelis-Gutmann小体为病理学标志。它通常与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菌)和免疫功能异常有关,最常累及泌尿系统,但也可见于其他器官。

发病机制

软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细菌感染、巨噬细胞功能缺陷以及免疫调节异常密切相关。对发病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特点的认识。

1. 细菌感染:

  • 软斑病通常与革兰阴性菌感染有关,尤其是大肠埃希菌

  • 细菌通过泌尿系统、胃肠道或其他途径进入组织,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2. 巨噬细胞功能缺陷:

  • 巨噬细胞在清除细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软斑病患者中,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功能缺陷导致其无法有效杀灭和降解吞噬的细菌

  • 具体机制可能与环磷酸鸟苷信号通路异常有关,导致溶酶体内β-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细菌的降解

3. Michaelis-Gutmann小体形成:

  • 未被完全降解的细菌碎片在巨噬细胞内积累,并与钙和铁盐结合,形成特征性的Michaelis-Gutmann小体

  • 表现为嗜碱性、层状结构的包涵体,可通过特殊染色(如PAS、von Kossa染色)显示

4. 免疫调节异常:

  • 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如T细胞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状态(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慢性疾病患者)

  • 免疫调节异常进一步加重巨噬细胞功能缺陷,促进软斑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组织反应:

  • 局部组织对持续感染和炎症的反应表现为:泡沫样组织细胞(von Hansemann细胞)的聚集和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 病变组织通常质地柔软,呈黄色或黄褐色斑块

流行病学

  • 发病率低,发生于泌尿系统的男女比例约1:4,发生于其他系统的男女比例约1:2

  • 中老年常见,5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高,6周~85岁

  • 易感人群:免疫抑制、糖尿病、肾脏移植、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及大肠杆菌感染的患者

临床特点

发病部位:主要泌尿系统,尤其是膀胱,其次是肾脏、前列腺和输尿管;还见于消化系统、皮肤、肺、脑、骨、子宫内膜以及其他部位

症状(膀胱):腹痛、右下腹肿块或尿路刺激症状

影像学:常表现为结节、斑块、溃疡,病灶较大和出现坏死时,易误诊

膀胱镜检查:黏膜表面多发的黄白色的软的斑块

实验室检查:尿检显示白细胞、红细胞、细菌(大肠杆菌)

治疗

抗生素治疗:消除相关的感染

手术:药物治疗无效或病变范围大

调整免疫治疗:免疫抑制状态相关的患者

预后

取决于软斑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文献报道:72岁男性,膀胱软斑病,导致肾功能衰竭,发热、无法排尿和肾积水症状,因并发症而死亡)

大体形态

图片

膀胱黏膜表面可见多个柔软、隆起的黄色斑块,直径约0.5-1 cm,表面呈颗粒状,部分区域伴有出血。病变界限清楚,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镜下形态

  • 黏膜固有层大量组织细胞(Von Hansemann细胞)聚集,胞质内富含嗜酸性颗粒,一些胞质内可出现包涵体,称为Michaelis-Gutmann小体(球形,5-10μm,同心圆层状,“牛眼”外观)

  • 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偶见巨细胞

  • 可分为3个阶段:

早期:光镜下可能不会出现MG小体,而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吞噬溶酶体的双相同心排列,这些溶酶体会钙化并形成MG小体

中期:光镜下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von Hansemann细胞和MG小体

晚期:纤维化,von Hansemann细胞较少

image.png

image.png

箭头所示即为Michaelis-Gutmann小体

超微结构

  • 组织细胞(von Hansemann细胞):细胞质中含有许多吞噬溶酶体,其中有细菌细胞壁的碎片

  • Michaelis-Gutmann小体:当吞噬溶酶体融合,钙通过吞噬溶酶体膜运输,与细菌细胞壁的磷酸盐形成石晶体。这些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产生了典型的同心圆层状结构,直径5-10μm

图片

免疫组化

von Hansemann细胞:CD68+

特殊染色

von Hansemann细胞和MG小体:PAS、铁和钙染色阳性(具有诊断意义)

图片

A低倍弥漫组织细胞;

B高倍H&E染色显示MG和嗜酸性组织细胞;

C钙染色显示MG小体阳性;

D von Hansemann组织细胞CD68染色阳性

图片

左图:PAS染色(紫红色);右图:钙染色蓝色或紫色

鉴别诊断:

1.黄色肉芽肿性炎 VS 软斑病

图片

2.Rosai-Dorfman病 VS 软斑病

图片

3.颗粒细胞瘤 VS 软斑病

图片

小结:

  • 与巨噬细胞功能异常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 50岁以上老年女性较常见

  • 好发泌尿系统(膀胱),消化系统、皮肤、肺、脑等

  • 黏膜固有层大量富含嗜酸性颗粒的组织细胞(von Hansemann细胞)聚集,一些胞质内可出现同心圆层状包涵体Michaelis-Gutmann小体。(“牛眼”外观)

  • 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预后取决于并发症

参考文献及书籍:

1.Malakoplakia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23 cases.

2.Malakoplaki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3.《Urologic Surgical Pathology, 4th Edition》

4.《膀胱病理学》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3873, encodeId=2cab22538e3b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12e64e83c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泌尿系统#</a> <a href='/topic/show?id=90ff1246682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软斑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4783, encryptionId=a12e64e83c1, topicName=泌尿系统), TopicDto(id=124668, encryptionId=90ff12466821, topicName=软斑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Feb 27 17:29:49 CST 2025, time=2025-02-27,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27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NEJM:泌尿系结核-案例报道

患者南信,76岁,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和疲劳及纵膈淋巴结肿大2年余。

全面基因组测序:全面解析不同亚型泌尿系统肿瘤基因图谱

泌尿系统肿瘤缺乏有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初显成效,但有效率有待提高。明确肿瘤的基因组学特征,可以探寻潜在的治疗靶点。在刚刚落幕的ASCO大会上,多项研究采用全面基因组测序(CGP检测)检测泌尿系统肿瘤的基因图谱,探寻可能从靶向或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

NEJM: 胃肠血吸虫病致泌尿系钙化-案例报道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icm1504759

尿常规11项怎么解读 ?都在这里 !

尿常规11项,一文弄懂。

Sci Rep:禁止包含马兜铃酸中草药后泌尿系统癌症减少情况分析

癌症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公共的健康问题。中国台湾的泌尿系统癌症的发生率要比亚洲其他许多国家都高。马兜铃酸被认为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最近,有研究人员调查了是否包含马兜铃酸中草药药物(AA-CHPs)的停止销售和制备后,膀胱癌和肾盂癌和其他泌尿器官癌以及肾癌的发病率有所减少。研究人员对中国台湾1995年到2013年之间上述癌症发生率的长期趋势进行了一个中断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发现,膀胱癌肾盂癌和其他泌尿

Nature :意想不到!能不能顺畅排尿的关键成分被发现

排尿对健康至关重要,下尿路疾病会导致较高的病理负担。在有助于排尿的大脑中枢神经环路方面已有一些进展,但仍缺乏对其机制的深入解析。

Am J Kidney Dis:孕妇糖尿病与后代泌尿系统先天畸形风险增加有关

肾脏和泌尿道(CAKUT)的先天性畸形是儿童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孕期糖尿病(DM)与儿童CAKUT风险情况尚不明确。因此Dart AB等人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探究该问题。该研究共纳入了945名CAKUT后代,按照孕妇年龄、后代性别、出生体重等配对了4725名后代作为对照组。CAKUT组有39 (4.1%)名孕妇是妊娠合并糖尿病,对照组该数据为111 (2.3%)名孕妇为妊娠

探案:糊状大便、痛经、不孕,真相只有一个

女性,32岁,上海人。2018-03-29入住感染病科。主诉:大便性状改变1年,发现子宫内膜增厚3月

中年女性体检发现肾积水 问题出在泌尿系统还是子宫?

43岁女性患者在半月前的体检时发现右肾积水,有子宫肌瘤病史。影像学检查见输尿管下段狭窄,妇科会诊考虑子宫肌瘤较大,建议行子宫全切手术。术后确诊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肿瘤。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前诊断存在哪些困难?最佳治疗方式是什么? 请详见以下病例——

泌尿系统(GU)神经内分泌瘤(NENs)诊断进展

侯君老师分享了泌尿系统(GU)神经内分泌瘤(NENs)诊断进展。摘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