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道:中国家庭中的I型唾液酸沉积症
2025-06-17 田医生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此次研究通过识别出一个特定的NEU1基因突变,在三位兄弟姐妹中确诊为I型唾液酸沉积症,并强调了随着基因组研究的进步,快速准确地诊断I型唾液酸沉积症正变得越来越可行。
唾液酸沉积症是一种由NEU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种疾病会导致α-N-乙酰神经氨酸酶活性下降,引起体内多种器官的新陈代谢异常。根据发病年龄和症状严重程度,唾液酸沉积症分为两种不同的临床表型——I型和II型。其中,I型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期出现症状,而II型则更为严重,伴有显著的精神运动迟滞、骨骼发育不良等症状。
国内学者报道了一例涉及三名家庭成员的I型唾液酸沉积症(sialidosis type I),他们表现出相似的临床症状,如癫痫发作、肌阵挛和共济失调,并被发现携带NEU1基因的纯合突变(NM_000434.3:c.544A>G[p.Ser182Gly])。该研究强调了基因检测在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对受影响家庭进行遗传咨询的有效途径。
案例介绍中描述了一位33岁男性患者及其两位姐妹的情况。这位患者自16岁时开始经历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随后几年间出现了步态不稳、言语流畅度困难以及肢体肌阵挛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到20岁时,患者的肌阵挛频率增加,并且走路变得困难。尽管接受了抗癫痫治疗,但效果不佳。进一步检查包括脑电图(EEG)和磁共振成像(MRI),均显示存在异常。最终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了患者及其姐妹都携带有相同的NEU1基因突变。
尽管I型唾液酸沉积症具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特征,常常导致误诊或漏诊。本案例强调了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并揭示了NEU1基因c.544 A>G突变在中国人群中较高的流行率。此外,对于患有I型唾液酸沉积症的患者来说,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是基于症状的支持性护理,而新型抗癫痫药物perampanel已被证明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肌阵挛发作频率。
此次研究通过识别出一个特定的NEU1基因突变,在三位兄弟姐妹中确诊为I型唾液酸沉积症,并强调了随着基因组研究的进步,快速准确地诊断I型唾液酸沉积症正变得越来越可行。同时,还指出了基因测序在遗传咨询中的关键作用,并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药物和精准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包括基因干预疗法。这些发现不仅提高了我们对该疾病的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Zhou, X., Su, S., Li, S. et al. Type I Sialidosis in a Chinese family: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Acta Epileptologica 7, 34 (2025).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唾液酸沉积症#
1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