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相算命”玄学成真?哈佛团队分析4000万张照片:显老是癌症患者死亡信号!显老10岁,死亡风险飙升30%

5小时前 木白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自拍关掉美颜滤镜,敢不敢?

在古代,想知道一个人命好不好,算命先生往往先掐指一算,再盯着对方的眉头眼角、鼻梁嘴角细细打量一番,接着神秘地说一句:印堂发黑,小心有祸。西方人也不遑多让,一部名叫《面相学》的著作曾风靡一时,书中认为,一个人的脸就是性格与命运的地图。千百年来,相面术始终游走在玄学与科学之间,被嘲笑,也被痴迷。

可谁能想到,如今这一古老技艺竟被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用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了。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FAHR-FaceAI模型,仅凭一张面部照片,就能估算出一个人的生物年龄,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的死亡风险

图片

 

AI看脸识“真龄”,比身份证更懂你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人的脸上确实藏着大量健康线索。那些我们平时可能忽略的小细节——比如眉间的纹路、眼角的弧度、皮肤的紧实度,甚至下颌线的轮廓——其实都可能悄悄透露着身体的真实状态。可以说,一张脸,像极了我们身体的健康简历,而且是实时更新版的

但想要把这些细节从脸上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眼终究有限,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很难靠肉眼识别出隐藏在脸部的复杂健康信号。这时候,AI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研究人员用一种近似拼图游戏的方式训练FAHR-Face。他们收集了超过4000万张无标签的人脸照片,这些照片没有附带年龄或健康信息,人物来自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光照条件和角度也五花八门AI模型的任务很特别:它不直接分析人脸,而是先学会修补”——也就是随机遮挡面部图像的一部分,让AI去猜那部分长什么样。通过无数次这样的拼图挑战,AI逐步掌握了人脸各个部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和细节逻辑,最终练就了一副能看懂脸、读懂健康的火眼金睛

图片

 

显老”并非心理作用,

两种模型显著预测死亡风险

在评估FAHR-FaceAge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时,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FADFAHR-FaceAge Deviation,即AI所预测的生物年龄与个体实际年龄之间的差值。这个看似简单的指标,却在一项涉及38,211名癌症患者的大型临床队列中,揭示出了深远的健康意义。

图片

更为关键的是,FAD与患者的生存结局之间呈现出高度相关性

图片

换句话说,AI眼中的显老,并不仅仅是审美问题,更可能反映出身体的实际衰弱状态,是早期风险的外在信号

图片

这些结果充分表明,AI“看脸所得到的年龄偏差,不只是简单的数值,而是与个体生理状态和疾病预后高度耦合的重要医学信号。

图片

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得分与患者的实际死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

图片

 

同根不同叶:

两大AI模型眼中的“脸部密码”差异

有趣的是,虽然FAHR-FaceAgeFAHR-FaceSurvival这两个模型都建立在同一基础模型之上,但它们在分析面部图像时,却各自聚焦于不同的面部区域,从而捕捉到截然不同的信息FAHR-FaceAge主要锁定鼻唇沟、额头和颞区这些与年龄相关的面部特征,反映出衰老的迹象;而FAHR-FaceSurvival则更多地关注眼睛下方和鼻梁区域,这些部位则蕴含着与患者健康状态密切相关的疾病信号。这样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两个模型在预测目标上的不同侧重点,也揭示了面部不同区域对年龄和健康状况的独特反映。

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FAHR-FaceAge通过一个简单易懂的面部年龄差FAD,单位为年)来直观呈现个体的生理老化状态,不仅可以用来动态追踪健康变化,还能作为风险分层的依据;而FAHR-FaceSurvival则专注于短期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够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灵活应用。

在当下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虚弱性评估方法,如量表打分、握力测试等,虽然理论上简单,却常常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此时,FAHR-Face系列模型犹如一位隐形医生,仅凭一张普通的面部照片,便能无创、便捷地帮助医生评估虚弱风险。而且,它还能辅助识别那些可能难以承受积极治疗的患者,避免过度医治,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让患者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总的来说,该研究展示了FAHR-Face模型在预测生物年龄和生存风险方面的卓越性能,表明通过面部图像分析可以非侵入式地评估健康状况和预测疾病相关死亡风险。

看来,下次对镜自拍时,或许该多看一眼那道若隐若现的法令纹——它可能比体检报告更早泄露我们的健康密码。当自拍关掉美颜滤镜后,真相或许就藏在眼角那束倔强的细纹里。

仍需指出的是,现有队列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癌症患者,限制了模型对其他疾病类型、不同地理区域及种族群体的适用性。另外,面部生物标志物在走向临床常规应用前,还需克服监管审批、临床流程整合及支付保障等多方面挑战。

 

参考资料:

[1]Haugg, Fridolin, et al. Found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s for Health Recognition Using Face Photographs (FAHR-Face). arXiv:2506.14909, arXiv, 17 June 2025. arXiv.org,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6.1490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5098, encodeId=401822e50984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3a024808e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人工智能#</a> <a href='/topic/show?id=e59c693306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物年龄#</a> <a href='/topic/show?id=a820128904f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FAHR-Face#</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904, encryptionId=a820128904fa, topicName=FAHR-Face), TopicDto(id=24808, encryptionId=d3a024808e0, topicName=人工智能), TopicDto(id=69330, encryptionId=e59c6933067, topicName=生物年龄)],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l 28 08:49:47 CST 2025, time=5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I辅助罕见病诊断新突破:胶原蛋白VI肌营养不良的深度解析

在罕见病胶原蛋白VI相关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COL6-CMD)的诊断中,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了高准确率的自动图像分类,显著提升诊断效率与客观性。

European Heart Journal:基于超声心动图的 AI 模型实现心脏淀粉样变性快速精准筛查,性能优于传统评分

AI模型不仅具备临床可行性,能极大提升基层诊断能力,降低过度诊断与漏诊风险,还能优化稀有病诊疗流程,避免患者因诊断艰难而错失有效治疗时机。

【综述】|工智能在胃癌诊疗和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

本文将重点综述DL在胃癌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Eur Radiol:人工智能辅助骨折检测改善成骨不全儿童的骨折诊断表现

本研究首次针对成骨不全患儿群体,系统评估市场主流AI骨折检测工具的外部性能,揭示了AI在患者骨病骨架异常复杂环境中的表现局限。

我国学者突破专科壁垒:AI-ECG 实时提醒助力非心脏科医生,房颤诊断与抗凝治疗效率大幅提升

本研究创新性地将高度准确的AI-ECG诊断技术整合进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向非心脏科医生针对潜在房颤患者发出即时提醒,有效缓解了非专家环境下房颤识别和管理的难题。

突破肝病治疗瓶颈:新药研发可否按下加速键?

肝胆相照平台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彭亮教授分享了AI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的相关话题,并将精华部分整理成文,供临床医生参考。

Lancet Digit Health:复旦大学等 42 家医院联合研发!鼻咽癌内镜AI诊断系统显著提升基层医生准确率

研究开发了基于Swin Transformer结构的鼻咽癌诊断深度学习系统(STND),覆盖了全国42家医院,是迄今最大规模的多中心鼻咽癌内镜影像数据集。

《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之获得性血友病—人工智能在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友病管理中的应用:从基因组学到治疗优化

此次研究不仅涵盖了血友病的基础科学和临床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还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和人工智能来优化疾病管理和患者生活质量。

J Allergy Clin Immunol:在免疫缺陷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当前观点和挑战

人工智能助力IEI诊疗具变革性潜能,亟需以实施科学为指导,跨学科多方携手,推动从研究走向大规模临床应用,实现精准医疗的“最后一公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