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早发性 CRC 趋势需要的不仅仅是降低建议的筛查年龄
2025-06-12 消化界 消化界 发表于上海
全球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攀升,其侵袭性强、确诊多中晚期,筛查是关键,需优化筛查策略、完善预防体系以应对。
近年来,全球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年龄<50岁)发病率持续攀升,其侵袭性强、确诊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严重威胁年轻群体生命健康。由于该病早期症状隐匿,常被忽视或误诊,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筛查是遏制早发性CRC危害的关键手段,通过粪便潜血检测、结肠镜及新兴的无创基因检测等技术,可实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症的精准识别,显著提升治愈率并降低治疗成本。推动高危人群筛查普及,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在2025 年消化疾病周® (DDW)上,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胃肠道肿瘤学教授 Evelien Dekker 医学博士演讲中强调了早发性 CRC 增加。这一持续的趋势强调了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紧迫性,并强调了提高公众意识的重要性,即 CRC 不再只是老年人关心的问题。
Evelien Dekker 医学博士提到,全球结直肠癌(CRC)发病模式正经历显著转变。尽管非洲、印度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但全球范围内饮食西化及运动模式转变正推动这些地区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种流行病学转变在转型国家尤为明显,早发性结直肠癌(诊断年龄<50岁)发病率增速超过老年群体,引发国际医学界高度关注。
筛查策略优化成为核心议题。以荷兰为例,该国目前仍维持55岁的CRC筛查起始年龄,而欧盟指南虽建议从50岁启动筛查,但正处于修订阶段。临床决策需权衡早期筛查的获益与潜在负担:虽然年轻化筛查可能提升癌前病变检出率,但需考虑结肠镜资源分配、假阳性结果风险及长期筛查依从性等现实问题。当前研究显示,若筛查参与率不足,其疾病防控效能将大打折扣——如欧洲多中心NordICC研究揭示,结肠镜检查平均参与率仅42%,形成显著的"健康筛选者偏差",即低风险人群参与度高而真正高危群体漏筛。
多层级预防体系亟待完善。一级预防侧重于通过倡导健康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来降低群体发病风险,但行为干预的长期有效性仍面临挑战。二级预防即筛查策略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CRC相关死亡率,其效能发挥高度依赖参与率提升。三级预防则聚焦高危人群管理,包括癌前病变监测及遗传易感者筛查,相关指南已建立标准化流程。
面对早发性CRC防控的复杂性,医学界呼吁构建更精准的防控体系。这需要进一步明确筛查起始年龄的循证依据,优化风险分层模型以提升筛查效率,同时加强公众教育以突破筛查参与瓶颈。在资源分配与疾病负担的动态平衡中,如何通过创新筛查技术(如无创基因检测)和智能化随访管理提高筛查可及性,将成为改善年轻患者预后的关键突破口。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结直肠癌# #发病率#
22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