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EMI术中冠脉内溶栓专家共识(2025)
2025-07-23 心血管时间 心血管时间 发表于上海
基于2025年专家共识的规范化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高血栓负荷患者的心肌灌注,还能在控制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改善长期预后。
尽管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首选再灌注策略,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仍常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及时开通了梗死相关血管,患者的心肌灌注却依然不理想。
ERUPTION研究的数据显示,约80%的STEMI患者存在高负荷血栓,5%-50%的患者即便接受了及时的再灌注,仍出现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这时候,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就像是我们手中的"隐形武器",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重新审视冠状动脉内溶栓
多年来,我们对冠状动脉内溶栓的认识经历了从质疑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最新发表的meta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证据——该分析纳入12项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030例接受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与885例对照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冠状动脉内溶栓能够明显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有效改善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的比例、TIMI心肌灌注分级、ST段完全回落、校正的TIMI帧数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的临床观察高度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面对血栓负荷较重、常规血栓抽吸效果不佳的患者时,冠状动脉内低剂量溶栓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治疗方式并不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这为我们的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精准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根据2025年专家共识,冠状动脉内溶栓的适应证相对明确:18-75岁、发病12小时内的STEMI患者,在PCI术中出现球囊扩张或血栓抽吸后TIMI血流0-2级,或TIMI血栓≥4级,或支架置入后立即出现急性支架内血栓或慢血流/无复流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
绝对禁忌证必须严格把握,包括既往任何时间发生过颅内出血、已知脑血管结构异常、已知颅内恶性肿瘤、近6个月内缺血性卒中(不包括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可疑或已确诊主动脉夹层、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近1个月内严重创伤或手术、24小时内接受非可压迫性穿刺术等。相对禁忌证同样需要仔细权衡,包括发病超过12小时、PCI术前已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GPI)、慢性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等。
相对禁忌症:(1)发病超过12 h;(2)已接受 静脉溶栓;(3)PCI术前已使用GPI;(4)慢性、严重、 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1 mmHg= 0.133 kPa)或舒张压≥110 mmHg],需降压至收缩压< 160 mmHg 后再评估是否使用冠状动脉内溶栓治 疗;(5)正在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6)心肺复苏持 续胸外按压时间>10 min 或存在创伤性心肺复苏 (如肋骨骨折、心包积血);(7)晚期肝脏疾病;(8)感 染性心内膜炎;(9)活动性消化道溃疡。
在药物选择方面,共识推荐使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重组人尿激酶原(rh pro-UK)、瑞替普酶(rPA)、阿替普酶(rt-PA)等。尿激酶虽然可作为应急替代,但不是首选(详见下图)。剂量建议从小剂量开始,;若首次用药10 min内无明显改善,可考虑重复 给药一次,最大总剂量不应超过全剂量的1/2。

规范化操作流程与疗效评价
冠状动脉内溶栓的给药途径选择灵活多样,可通过微导管、抽吸导管、刺破球囊或指引导管注入靶血管内。给药方向建议从血栓远端向近端或从血栓近端向远端推进,确保在血栓所在部位均匀释放药物。对于开口病变,应尽量避免导管反复移动,防止血栓脱落进入体循环。
PARADIGM-HF研究等经典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循证证据。在疗效评价方面,术中最简便、快速的评估方法是TIMI血流分级和TIMI血栓分级。我们还需要关注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这是判断心肌水平再灌注效果的重要指标。

术后评价方法相对复杂,需要依赖一系列间接检查手段。心电图ST段改变(STR)是常用的评价方法,以术后90分钟梗死相关动脉导联STR作为衡量指标,STR≥70%代表心肌水平灌注完全恢复。心脏磁共振成像被认为是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金标准,可以精确量化微循环障碍的范围和梗死面积。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术前先行低压球囊扩张,这一技巧在急性前壁STEMI患者中能够显著改善心外膜和心肌再灌注效果。对于专科门诊的同行,建议结合TIMI血栓分级≥4级和TIMI血流0-2级作为启动冠状动脉内溶栓的关键指标。
出血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但研究显示冠状动脉内溶栓并未显著增加出血发生率。住院期间TIMI大出血的发生率约为1.8%,脑出血发生率为0.9%。6个月内的出血发生率为6.8%-17.39%,其中TIMI大出血占0.70%-4.35%。
出血风险评估应该参考高出血风险学术研究联盟(ARC-HBR)标准。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预期长期使用口服抗凝药、严重或终末期慢性肾病、血红蛋白<110 g/L、6个月内自发性出血史、中重度基线血小板减少、慢性出血倾向、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等。
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出血,处理策略有所不同。小出血时可持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考虑缩短疗程或换用低效能P2Y12抑制剂;中度出血时建议使用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优选P2Y12抑制剂;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继续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危及生命的出血时必须立即停用所有抗栓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质子泵抑制剂的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出血风险,这已成为我们临床实践中的常规做法。华法林的INR目标值应控制在1.8-2.5,新型口服抗凝药则采用最低有效剂量。
其他处理策略
除了冠状动脉内溶栓,我们还需要掌握血栓抽吸、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应用、扩血管药物使用等综合治疗策略。目前各大指南对血栓抽吸的推荐相对谨慎,多为Ⅱb类推荐,不建议常规应用。

GPI的应用时机主要是术中出现无复流或血栓并发症时,目前为Ⅱa类推荐。
常用的扩血管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普钠、腺苷、钙通道阻滞剂等,其中地尔硫卓在逆转无复流方面似乎更安全有效。
延迟支架术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策略,特别是对于高血栓负荷患者。DEFER-STEMI研究证明,相较于标准的直接PCI策略,延迟置入支架可减少术后血栓形成及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
总结
冠状动脉内溶栓作为STEMI介入治疗中的重要补充手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认可。基于2025年专家共识的规范化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高血栓负荷患者的心肌灌注,还能在控制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改善长期预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STEMI# #溶栓#
8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