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卵巢「两性母细胞瘤」检出DICER1致病突变,NGS助力少见肿瘤临床诊疗

2025-02-10 苏州绘真医学 苏州绘真医学 发表于陕西省

16 岁女性因腹胀、月经不调就医,发现卵巢肿块且 AFP 升高。术后确诊为两性母细胞瘤,有 DICER1 突变,行 4 周期 BEP 化疗,12 个月随访无复发。

本文描述了一名 16 岁女性,主诉腹部肿块延伸至剑突。腹部和盆腔CECT显示右侧卵巢肿块大,呈囊实性,甲胎蛋白升高。患者接受了右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冰冻切片组织病理学显示性索间质肿瘤。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小,进行了保留生育能力的分期手术。最终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为两性母细胞瘤[中分化至低分化Sertoli‑Leydig细胞成分(80%)+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GCT,20%)]。最终FIGO分期为IA期,G3。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4 个周期的BEP)。NGS分析显示DICER1基因发生突变。患者治疗后 12 个月随访无复发,血清肿瘤标志物AFP在正常范围内。

背 景

两性母细胞瘤(gynandroblastoma)是一种罕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通常表现为两种不同组织学的混合,即粒层细胞瘤和Sertoli‑Leydig细胞瘤(SLCT)分化。传统上,两性母细胞瘤大多具有成人型粒层细胞,但具有幼年粒层细胞瘤成分的两性母细胞瘤极为罕见。甲胎蛋白(AFP)是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公认的肿瘤标志物,它在SLCT中也与一些特殊的组织学标准有关。Sertoli‑Leydig细胞瘤和两性母细胞瘤通常与DICER1突变有关。DICER1突变是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使个体易患许多其它良性和恶性肿瘤。因此,本文介绍了针对这种罕见病例(AFP升高且存在DICER1突变的两性母细胞瘤)的治疗经验,因为这种罕见病例没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指南。

TIPS两性母细胞瘤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发现了许多肿瘤携带某种特定的基因异常改变,可以协助明确肿瘤类别。第5版WHO分类显示,超过 90% 的成人型粒层细胞瘤(adult granulosa cell tumour,AGCT)含有FOXL2基因突变,在分别为 60% 和 30% 的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ur,JGCT)中可以检测到AKT1和GNAS基因的激活改变。Sertoli‑Leydig细胞瘤是一类向睾丸方向分化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又称为男性母细胞瘤(arrhenoblastoma)或睾丸母细胞瘤(androblastoma),该肿瘤可分为 3 个不同的分子亚型,①DICER1基因突变型:年轻女性,肿瘤呈中~低分化,可以伴有网状或异源性成分;②FOXL2基因突变型:绝经后女性,肿瘤呈中~低分化,不伴有网状或异源性成分;③DICER1或FOXL2基因野生型:中年女性,肿瘤多呈高分化,不伴有网状或异源性成分。微囊性间质瘤含有CTNNB1基因或低频APC基因突变,并且可能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结肠外表现。

此外,第5版WHO分类重新引入了两性母细胞瘤(gonadoblastoma),该肿瘤包含女性成分(包括AGCT或JGCT)和男性成分(包括Sertoli细胞瘤或Sertoli‑Leydig细胞瘤),最常见的组合形式是含有较多的Sertoli‑Leydig细胞瘤成分和较少的JGCT成分。免疫组化法染色显示,两种肿瘤成分通常对性索来源组织标志物(如抑制素和FOXL2)呈阳性表达。大多数两性母细胞瘤是良性的,罕见复发。

图片

▲摘自《第5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的更新及解读》

病 例

患者女,16 岁,主诉腹胀加重以及过去 6 个月月经不调而就诊。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肿块向头部延伸几乎抵至剑突。腹部和盆腔CECT显示右侧卵巢肿块较大,呈囊实性。患者的肿瘤标志物CA-125、B-HCG和LDH均在正常范围内,但AFP水平升高为 263 ng/ml(正常值 0-40 ng/ml)。患者接受了右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冰冻切片组织病理学(HPE)报告显示性索间质肿瘤(SCST)此外,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小,还进行了保留生育能力的完全分期手术。该病例的最终FIGO分期为IA期,G3。大体检查显示卵巢肿块大小为 25×20 cm,外表面光滑。切面显示实性和囊性区域(图1)。最终HPE显示该病例为非常罕见的混合性索间质肿瘤(两性母细胞瘤)[SLCT(80%)+幼年型颗粒细胞瘤(20%)]。Sertoli‑Leydig细胞成分中等至低分化,存在少量散在的间质细胞成分,以及局灶性网状特征。有丝分裂明显(15-20 个有丝分裂/HPF)。幼年型成分显示存在多个有分泌物的实性结节(类似于格拉夫卵泡,图2)。免疫组织化学(IHC)标志物抑制素、钙结合蛋白、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和Melan A./Mart 1为阳性,而IHC标志物EMA、CK7和SALL4为阴性。通过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发现患者携带致病性DICER1突变。建议患者进一步行与DICER1综合征相关的家族性基因筛查和咨询。肿瘤医生建议基于不良预后因素(如Sertoli‑Leydig细胞成分分化中等至较差、肿瘤大小 >30 cm和 15-20/10 HPF有丝分裂)进行辅助化疗(4 个周期的BEP)。治疗后 12 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无复发,血清肿瘤标志物AFP在正常范围内。

图片

▲图1 大体检查发现一个 25×20 cm的卵巢肿块,外表面光滑

图片

▲图2

A.显微镜下发现Sertoli‑Leydig细胞肿瘤,分化较差,呈网状结构;B.显微镜下发现两性母细胞瘤,混合有Sertoli‑Leydig细胞肿瘤和幼年型粒层细胞瘤

讨 论

两性母细胞瘤的诊断主要取决于组织学特征。两性母细胞瘤的先决诊断标准要求次要肿瘤成分(GCT中的Sertoli‑Leydig细胞或SLCT中的粒层细胞)应占整个肿瘤的至少 10%。因此,足够的肿瘤取样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尽管大多数报告的GCT病例属于成人型,但也发现了幼年型。GCT的成人型和幼年型细胞的组织学相同;因此,诊断这些肿瘤并不困难。一项研究发现,尽管存在几种有助于鉴别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但这些标记可普遍用于诊断每种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并且它们并非两性母细胞瘤所特有的。代表性的性索基质细胞标志物包括抑制素、钙结合蛋白、SF1、WT-1、CD99、细胞角蛋白和波形蛋白。MART-1/melan-A是SLT和类固醇细胞瘤特有的标志物。在本文病例中,JGCT和SLT成分均对抑制素、钙结合蛋白、细胞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呈阳性。

2020 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根据分化程度和特点,将卵巢SLCT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异质性和网状肿瘤。卵巢SLCT的预后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一致。临床分期I-II期患者 5 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 100%,晚期肿瘤患者为 0%;按病理分级划分的 5 年癌症相关生存率分别为 100%、96% 和 33%。文献中的一项研究表明,SLCT复发预后较差,主要影响初次诊断后的年轻患者。由于两性母细胞瘤发病率极低,因此很难描述其生物学行为。根据报告的病例,该病似乎呈良性病程。

SLCT的治疗建议取决于生育期望,因为保留生育能力的手术可以在完整的手术分期下进行。由于复发风险较高,中分化或低分化病例通常建议术后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是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和紫杉醇联合方案。最有效的化疗方案尚无明确的共识。本文研究遵循了相同的治疗指南。

甲胎蛋白(AFP)是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显著肿瘤标志物,同时在具有某些特殊组织学模式和胃肠道异源性成分的SLCT中也发现了该标志物。由于它在原发性和复发性肿瘤中均有分泌,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血清学随访标志物,同时可指示疾病对治疗的反应。在本文研究中,发现AFP水平在手术后恢复正常,并在随访中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大约 50–60% 的SLCT发生在DICER1胚系突变携带者中。医学文献中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分化和低分化SLCT成分经常共存,并且几乎所有病例都与DICER1突变有关。在患有DICER1综合征的个体中,SLCT是最常见的性索间质卵巢肿瘤。有家族史的SLCT患者通常有甲状腺异常,例如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瘤。这些融合发现表明携带DICER1突变的个体有家族遗传史。绝大多数DICER1综合征癌症具有局限于肿瘤组织的双等位基因DICER1突变,这可能代表局限于肿瘤的突变。医学文献中的研究表明,突变分析研究应结合DICER1胚系突变检测和肿瘤组织检测。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检测出几乎所有与DICER1突变相关的SLCT。

Hughes等人强调,卵巢SCLT大多为单侧,但也有报道出现双侧肿瘤,但两个卵巢肿瘤内不同的DICER1体系热点突变证明它们是相互独立的肿瘤。这些发现支持以下观点:双侧卵巢SLCT确实是独立事件,并不一定代表复发或疾病转移。基于这些原因,Hughes等人对该病例进行长期随访,因为与复发性肿瘤相比,异时性SLCT的预后更好。

参考文献:

Limbachiya, D., Tiwari, R., Kumari, R. et al. Case of Gynandroblastoma of the Ovary with Raised AFP and Associated DICER 1 Mutation. J Obstet Gynecol India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3224-024-02005-4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1187, encodeId=b7c4225118e8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10d6994e0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甲胎蛋白#</a> <a href='/topic/show?id=4a3a1240815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两性母细胞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081, encryptionId=4a3a12408156, topicName=两性母细胞瘤), TopicDto(id=69947, encryptionId=c10d6994e04, topicName=甲胎蛋白)],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Feb 09 17:22:13 CST 2025, time=2025-02-0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09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全面总结,甲胎蛋白在肝癌诊治中的5大应用

甲胎蛋白全称是甲种胎儿球蛋白,属于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为70KD,主要由儿卵黄囊和肝脏合成分泌。

肝癌的实验室检测标志物

在现阶段我国的原发性肝癌仍以慢性HBV感染为主要致病因素的情况下,AFP在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上仍有较好的应用价值,DCP和AFP-L3作为肝癌诊断经典的血清学指标,与AFP具有互补关系。

甲胎蛋白高=肝癌?你懂甲胎蛋白吗?

AFP是总的糖蛋白,根据其与小扁豆凝集素LCA亲和力,可将总AFP分为三部分:  AFP-L1来源于良性肝细胞、AFP-L2来源于孕妇、AFP-L3来源于癌变肝细胞(LCA强结合型)。

Dig Dis Sci: 甲胎蛋白水平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指标

肝细胞癌(HCC)占所有肝癌类型的90%,是全球第五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

Hypertension:妊娠早期甲胎蛋白与胎盘介导的妊娠并发症的关系

与妊娠中期甲胎蛋白不同,妊娠早期甲胎蛋白升高不是胎盘介导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BMC Gastroenterology:血浆中IL-17和甲胎蛋白的水平可有效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

肝硬化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它全世界每年造成超过1000000人的死亡。

Clin Cancer Res:甲胎蛋白可作为肝细胞癌采用Atezolizuma+贝伐单抗治疗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治疗第6周时的AFP反应可作为受Atezolizuma+贝伐单抗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替代生物标志物

肝癌三联检 | 一篇解答肝癌标志物的“秘密”

有研究证实,肝癌早筛采用三联检,检出率可以提高到八成以上。本期《东肝地带》就和大家聊聊“肝癌三联检”。

甲胎蛋白的“神队友”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肝癌由于起病隐匿,发现时患者往往已失去治疗机会,也是导致肝癌患者生存率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早期发现肝癌一直是医学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Br J Cancer:接受雷莫芦单抗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临床结局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主要原因。在肝癌患者的预后中,包括疾病的分期、ECOG/PS评分、组织病理学、肝功能和血清AFP(甲胎蛋白)水平在内的多种临床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