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张志平/孔丽团队《ACS Nano》:引入维生素E赋能LNP强大免疫调节功能

2025-06-05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开发基于维生素 E 的脂质纳米颗粒 VN2C1,可高效递送 mRNA,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在多种结肠癌模型中显著抑瘤,与 PD-L1 阻断疗法联用效果更佳,具临床应用潜力。

维生素E(vitamin E,VE)近年来被证实具有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增殖和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抗癌特性。2025年5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张志平教授及孔丽教授团队在《ACS Nano》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Iterative Screening of Vitamin E-Based Functional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mRNA Delivery”的论文。该研究创新性地将维生素E引入可电离脂质结构中,开发出一种名为VN2C1的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LNP),用于mRNA药物的递送。在多种结肠癌模型(包括皮下肿瘤、腹膜转移和肝转移模型)中实现肿瘤抑制乃至治愈,并能显著增强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将原本免疫原性较低的“冷肿瘤”转变为免疫原性较高的“热肿瘤”,从而提升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响应。

图片

研究团队巧妙地以维生素E分子作为可电离脂质的疏水尾部核心,通过精细调控N原子周围的空间位阻以及连接键的长度等关键结构参数,成功开发出一系列新型功能脂质分子VNxCyOz。经三次迭代优化后得到了最优的可电离脂质结构及其组分比例。

图片

新型功能脂质分子VNxCyOz材料库及迭代优化思路

与传统商用脂质纳米颗粒(如SM102)相比,VNxCyOz LNP的细胞摄取效率显著提高了约1.8倍,这一提升主要归功于VE的引入。此外,研究者通过将VNxCyOz LNP与卵清蛋白及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共孵育,发现VNxCyOz LNP能够显著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抗原肽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VNxCyOz LNP不仅在mRNA递送效率上表现出色,还具有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抗原呈递的潜力,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图片

VNxCyOz LNP增强细胞摄取,促进 DC 成熟和抗原呈递

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了VN2C1 LNP在包封mIL-12时的疗效,并在多种结肠癌模型中进行了系统评估。实验结果显示,在皮下瘤模型中,使用mIL-12@VN2C1 LNP治疗的小鼠,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IL-12蛋白或mIL-12@SM102 LNP的对照组。在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中,通过全身给药的mIL-12@VN2C1 LNP几乎完全抑制了肝脏转移瘤和脾脏原发肿瘤的生长。此外,在结肠癌腹膜转移模型中,mIL-12@VN2C1 LNP也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除一只小鼠外,其余所有小鼠均实现了完全治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IL-12全身给药通常伴随的体重下降等不良反应。

图片

mIL-12@VN2C1 LNP在多种结肠癌模型中的抗肿瘤疗效

研究者探索了mIL-12@VN2C1 LNP与PD-L1阻断疗法的联合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显著促进了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诱导CD8⁺T细胞分化,增强了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提升了T细胞总数、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并显著提高了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分泌以及颗粒酶B的表达。

图片

mIL-12@VN2C1 LNP与PD-L1阻断疗法的联合治疗效果及机制研究

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树突状细胞在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方面。联合治疗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和激活CD8⁺T细胞,显著增强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活性,为提高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疗效提供了新的策略。

总的来讲,本研究通过引入基于VE的可离子化脂质,开发出一种高效的mRNA递送系统。这种VE衍生LNP不仅能够高效递送mRNA,还具有激活免疫系统的潜力。在多种结肠癌模型中,该系统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通过递送mIL-12实现了肿瘤的完全缓解。此外,与PD-L1阻断疗法联合应用时,能够实现协同治疗效果,进一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这种基于VE的LNPs具有强大的临床应用潜能,有望推动功能性核酸递送平台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

药学院2023级博士崔可鑫为论文第一作者,药学院张志平教授、孔丽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得到武汉市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5c01378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078, encodeId=adfc22680e80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263e87727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肠癌#</a> <a href='/topic/show?id=60f8e90807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维生素E#</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8772, encryptionId=3263e877271, topicName=结肠癌), TopicDto(id=79080, encryptionId=60f8e908078, topicName=维生素E)],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n 05 15:04:13 CST 2025, time=2025-06-0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05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CGP指南解读 | 2024年V4版《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

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解读,期待为结肠癌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确保患者及时得到专科治疗,为结肠癌精准化治疗提供借鉴。

大咖谈 | NEOCAP 研究及病例分享

该研究为dMMR/MSI-H结肠癌患者的器官功能保全提供了重要循证医学证据,有望改变这类肿瘤的治疗格局。

Nat Cancer:基于WES的ctDNA分析可提高结肠癌MRD检测灵敏度并揭示新的复发机制

该研究加深了对结肠癌进展机制的理解,揭示了有效消除MRD的潜在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管理,提高ctDNA检测分析的灵敏度。

Nature:警惕该益生菌,有引发DNA损伤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益生菌受推崇,但研究发现某些大肠杆菌菌株可促结肠癌。介绍 Jans 等在 Nature 发表研究亮点,如揭示细菌与宿主细胞结合引发 DNA 损伤等,探讨其临床相关性、科研启发及相关评论文章。

结肠癌肝转移,既往丙肝病史,66岁男性治疗效果如何?| MDT病例分享

66 岁男性横结肠腺癌 IV 期患者,KRAS/NRAS/BRAF 野生型,经多种治疗生存四年多。讨论右半结肠癌靶向选择及肝脏病灶管理,强调多学科协作及局部治疗重要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例晚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后线长PFS病例分享

63岁男性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病理pT3N2aM0IIIB期,KRAS突变。治疗中病情进展为IV期肺转移,经多线治疗,PFS超5个月。MDT讨论各科室提出体会和建议,联合治疗或为后线新方向。

结肠癌分期

结肠癌分期

DCR:结肠癌手术后的肠功能障碍

结肠切除术后的肠道功能基本保持完整,只有少数患者报告有显著困扰。不良结局在女性中更为常见。

Nat Commun:李莹/唐本忠/李国新团队合作为靶向结肠癌治疗设计多功能诊断剂铺平了一条途径

研究为通过图像引导的联合免疫疗法为靶向结肠癌治疗设计多功能诊断剂铺平了一条途径。

73岁升结肠癌患者的四年抗癌之路:多线治疗+精准消融延长生存期

文章介绍 73 岁升结肠腺癌术后转移患者治疗历程,从多线化疗到消融,病情进展后调整方案,MDT 团队研讨治疗成效及后续策略,强调综合治疗与 MDT 意义。